论新时代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必然性

2020-02-25 20:32杨益英
山西农经 2020年24期
关键词:美丽民族建设

□周 婷,杨益英

(1.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2.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增强,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乡村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生态系统、人文氛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率先取得了瞩目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究民族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不仅有利于其他非民族地区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借鉴经验,同时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中国方案”,更重要的是通过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于新时代发展的责任感和信心,从而建设美丽乡村。

1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

1.1 时间延续:美丽乡村建设催生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纵向发展的结果。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率先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自此,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在广大民族地区、乡村地区的具体实践。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可见,日渐普及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拉开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序幕。

1.2 空间扩展:美丽乡村建设衍生美丽中国建设

首先,美丽中国建设融生产、生活、生态于同一空间。从美的本质要求来看,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美的承载组合来看,美丽中国包含国家、城市、乡村多个层次地域空间,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组合之美[2]。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与国家城镇化建设发展目标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乡村,将自然资源、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效能,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风貌,还能拉动城乡互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再次,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阵地。建设美丽中国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实现了城市和乡村的整体变迁。从美丽乡村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实质上是乡村建设向城市、全国范围的不断拓展延伸。

1.3 矛盾指向: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心

我国民族地区疆域广阔,乡村分布较广。新时代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族地区乡村表现得比较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相对滞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作为美丽中国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是乡村经济均衡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

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这是立足于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作出的选择,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一种实践活动[4],是满足新时代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路径选择,对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小康”等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 民族工作主题的内在要求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和实践这一主题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路径。

2.1 价值目标引领: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民族地区规划布局科学、民族风情浓郁、民族平等团结、多民族民主参与、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5]。在这个伟大工程中,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高目标,始终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提供“共富共享”的思想指导。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极大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其次,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激发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安全感。再次,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持续优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既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又关系到是否能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因此,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是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实践发展道路:共同团结奋斗

新时代,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区域差距、缩小民族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环节,关乎民生大计和民族未来。《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6]”。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强化基层政府职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形成社会合力,走协同治理之路,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佳选择。

2.3 双向互促机制:乡村建设和民族工作相互推进

“民族团结为关键,民族发展为重点”是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总基调。民族地区固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团结、民族进步两项事业是“嵌入式”发展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双向互促机制。首先,民族团结的有序推进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各民族只有相互团结,共同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才能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次,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正好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契合民族群众社会心理需求,从而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民族地区既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文化特色区,又是生态屏障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其发展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又有瓶颈性障碍。因此,积极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3.1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夯实民族关系基础

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是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的内生动力和重要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会促进民族乡村的生态旅游发展,从而将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支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整合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最佳路径,不仅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还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巩固民族关系。

3.2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展现多民族治理的“道路自信”

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和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具有高度一致性。以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优秀代表和乡贤为例,他们作为少数民族群众基本利益和意志的表达者,在民族工作中可以发挥上传下达、牵头引领的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能以自己的经历、才智引领群众创业、致富,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将各民族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团结奋斗促繁荣发展,从而真正展现多民族治理的“道路自信”。

3.3 改善民族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搭建生活生产平台

一方面,原生生态环境脆弱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另一方面,人为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会为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绿色经济,不断改善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各民族群众搭建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平台,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3.4 传承保护民族优秀文化,营造和谐文明乡风

一般情况下,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在理想状态下,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就是其发展的基础[7]。从某种意义来看,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对文化空间的建设。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民族文化的特色是美丽乡村要打造的特色。因此,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既能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能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通过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美丽民族建设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多元民族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