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家的优秀品格特征
——张雪门幼教生涯的启示

2020-02-25 20:05严碧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幼稚园教育家北平

严碧芳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张雪门是我国幼教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一生致力于幼教的实践与探索,为我国幼教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曾创办过数家幼儿园,编辑《幼稚师范丛书》,主持过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抗战南下时创办广西幼师,创办“乡村教育实验区”,开办农村托儿所、幼稚园,到高校讲授过《儿童保育》课程,1943年到重庆创办幼儿团,举办保育员培训班,从事幼稚教育实验工作;1946年应邀赴台湾办教育,主持开办台湾省儿童保育院(后来先后更名为台湾省育幼院、台北育幼院),培养幼教师资,并创办《幼教之友》专栏,著书立说,宣传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辅导地方儿童福利事业。20世纪30年代,与陈鹤琴齐名被誉为中国幼教界“南陈北张”;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被称作幼教界泰斗、幼教界的精神堡垒。张先生在幼教职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幼教职场创业成功的典范。民国时期陶行知曾指出第一流教育家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1]14-15。张先生是我国第一位幼稚园男教师,也是开办我国幼稚师范教育第一人。他披荆斩刺,敢于天下先,开创我国幼稚教育之先河,毫无疑问,张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流教育家。

关于教育家的表述,学界有诸多观点。学者顾明远认为教育家是“在教育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2]82,有高尚的思想境界[3]。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家是“知者”、“仁者”和“勇者”[4],应具备教育精神和掌握教育智慧[5],专业与品格兼备,其基本特征为“大爱加卓越”[6]。笔者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张雪门遗留在世的相关文献,探寻张雪门的幼教人生,张先生在其幼教生涯中所展示出“志向高远、情怀高尚;躬身践行、知行合一;专注学术、治学严谨;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知恩图报、不辱使命”等可圈可点的优秀人格特质,显然这些特质是张先生能够成为受人景仰的幼教家的关键所在,离开了这些优秀品质,张雪门在其幼教生涯中将无法成为受人景仰的幼教专家。

一、志向高远 情怀高尚

教育是一种高尚的事业,特别需要教育者拥有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教育情怀。历史上,但凡教育家都有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教育情怀,并自觉将自己的行动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国家、民族的发展[7]。民国初期国势衰弱,教育落后。张先生根据中国社会的现状谋划未来民族的改造,提出通过教育改造民族,培养国民生产的习惯与兴趣,团结的能力,客观的态度,自动的精神,并唤起民族的意识及反帝国主义的情绪,创建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8]452。1930年张先生主持北平幼师,依据平民的幼稚园的生活,创办造就平民的幼稚师资,要求入校的学子必须是愿意以全民幼稚教育作终身事业的人。张先生在北平西郊创办平民幼稚园;利用幼稚园下午不上课时间,专收平民子女免费入园,由幼师生义务训练贫穷幼儿;办理农忙托儿所,幼师生白天担任幼儿教导,晚上召集年轻的妇女教她们读书、写字、打算盘、织毛线活,幼师生还学习打针、灌肠、扎绷带、种牛痘等技术,并将所学的技术直接服务当地百姓[9]1222。

1946年张先生只身到台湾创业,“我有家庭的感情;但更有对民族国家的责任呢!”[10]180“今日之台湾是中国的一省,今日的台湾儿童是未来的中国的主人翁”,“他们应该手脑并用,应该一律自由平等”,发出“求救台湾儿童”,“肃清日人奴化政策,培养起中国下一代的主人翁来”[9]1270,“以未尽年华,为邦国效力”[9]1324。他创办台湾省儿童保育院,推行行为课程思想,培养新型的幼教师资。在张先生的带动下,台湾幼教开始了一片生机。然而因常年积劳成疾,晚年张先生患上脑病,半身不遂,眼睛失明,耳朵失聪,张先生靠放大镜以一天数十字的速度著书,陆续写下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幼稚教育五十年》《幼稚教育论丛》等著作,其中《幼稚教育论丛》一书是张先生患病10年期间整理而成[9]1323,该书完稿于1972年10月,距离张先生去世不到半年。

在幼教职场50多年生涯中,张先生与学生结下深厚的友谊。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阻挡学生游行,下令各学校关闭校门,不准学生出校园。身为校长的张先生将学校西旁门的钥匙交给带队的学生,学生如愿参加抗日游行。为防不测,张先生雇一人力车紧随学生队伍左右[11]。据张先生的儿子张国维回忆,一二·九学生运动期间恰逢母亲分娩妹妹,母亲身旁只有他作陪,父亲正忙着找参加抗日示威游行而失踪的学生[9]1451。学生毕业后张先生仍跟踪学生的职场动态,辅导她们的专业,据学生谈卫那回忆,谈卫那曾给张先生写信请教专业问题,见面时已患脑病半身不遂的张先生居然一字不漏地重述学生信中的每一句话,并对信中的问题给予细心解答[9]1440。张先生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儿女,学生池宝华的女儿想学习诗词创作欲拜张先生为师[9]1315,张先生也欣然接受并乐此不疲地耐心指导。在台湾张先生的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张先生“爸爸妈”[12]。

张先生一心专注于幼教事业。他淡泊名利,一生清贫。据他的学生回忆,在张先生住所除了教育、文学书籍外,别无他物。在北平创业时,张先生“注重幼稚园的儿童,却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年来北京的教育费无着,家里面不免闹着恐慌,每每打电话来,只得抛开了书本忧忧闷闷地回去;不过忧忧闷闷地回去,依然是忧忧闷闷地出来,眼看着脸黄肌瘦的自己的儿子,一句话没有说,到底还是没有办法。”[8]3张先生为幼教事业南北奔波,四海为家。到台湾创业时一直借住单位、朋友或学生提供的宿舍[9]1286,居无定所。退休后张先生才住进由学生集资为其盖建的简易的石室。石室位于北投大屯山,地处偏僻,交通生活都不方便,晚年张先生患脑病,学生建议张先生到台北另租房子以方便就医,考虑到经济担负,张先生坚持住在简易的石室直到去世[9]1303。退休后张先生收入微薄,生活拮据[9]1296,朋友欲予以接济,都被张先生一一谢绝。他每天量入为出,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却乐此不疲继续做着他的“儿童梦”[8]3。

二、躬身践行 知行合一

张雪门怀揣教育救国之梦想,以筚路蓝缕之精神开创中国幼教事业先河。本着“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9]1212的信条,张先生一直在幼稚教育上做实际的功夫。从宁波到北平,从桂林到重庆,再从北平到台湾,先后完成5次艰难的创业。从1911年开始张先生随江苏教育参观团,循着沪杭甬路线,从沪宁,津浦,一直到京奉[8]43,考察了上海、南通、无锡、杭州、苏州、南京、北平、天津、奉化等地区共30余所幼稚园,从这些幼稚园的办园性质、办园理念、师资、教学、设备等进行多维度研究,指出当时幼稚园存在的问题[8]52-53。1917年张先生在宁波创办了星荫幼稚园,并任园长,园内开设有“礼仪法、识字、认数、唱歌、手技、谈话、游戏、体操”等课程[13]。1927年张先生在北平创办艺文幼稚园,受北平市教育局委托,张先生在艺文幼稚园开展大单元教学实验。1930年张先生主持北平幼师,北平幼师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实验学校,“专注重于幼稚教育”,借以“养成幼稚人才,而为试验幼稚教育之工具。”[14]张先生进行大胆的创新性试验,“根据生活即教育之原则,教、学、做三项合一,以适应我国国情及时代之需要”[14],“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能在做上教,拿做来教,做的就是教的”[8]376,幼师第一年即应有实习课,第三学年则全部安排实习工作:上学期的前期在慈幼院婴儿园实习,后期在慈幼院小学一年级实习;下学期学生则深入到社会开办农村幼稚园[14]。1934年张先生和戴自俺在北平阜成门外核桃园设立了一个“乡村教育实验区”,区内设有托儿所、幼稚园、小学、成人班、妇女班,由学生免费向社会训练,既锻炼了幼师生开门办学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1946年张先生在广西幼师办学,办学条件异常艰难,环境恶劣,恶性疟疾蔓延,又常遭遇日军空袭,学校一搬再搬。张先生克服各种困难,在广西幼师4年期间共招收6个幼师班,结业了3个班,广西幼师毕业的学生遍及当时广西各县市[9]1243。1946年张先生在台湾开办儿童保育院,身为院长,既要筹措资金,联络社区家庭,又要管理行政,主持业务,非有实干家的精神不可,对于这段经历,张先生在《幼稚教育五十年》自序中写道:“这五十年中,在台北育幼院一段生活是我最艰苦的一段生活,但我所获得的知识也最为切实。”[9]1202

张先生扎根于实践,“知行合一”。他边实践边研究,在实践中求真知、悟真谛。在幼教方面张先生最为建树的是构建了中国本土化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然而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张先生长期幼教实践与探索。早年在宁波的幼教探索,奠定了张先生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基础,在多年的实践探索基础上,张先生在北平幼师践行自己的教育主张。在北平幼师7年间张先生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技能过硬且富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新型师资,“北有北平幼师,南有南京鼓幼”[14],北平幼师成为当时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典范。基于北平幼师成功的办学经验,张先生首次提出行为课程理论,详细阐述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涵、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后来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继续在广西幼师、重庆幼儿团、台湾育幼院试验并得到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体系。

三、专注学术 治学严谨

张先生虽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专门训练,也没有留学深造的经历,但靠着勤奋好学和超强的自学能力,加上自幼聪颖,善于思辨,知行合一,成为我国近现代为数不多的卓越的幼儿教育家。张先生幼年在家念私塾,学习《四书》、《易经》、《诗经》、《左传》、《大学》、《中庸》等古籍,20岁研读王阳明的《传习录》[9]1331、蒋梦麟的《西潮》、《林文忠传》等名人著作[9]1356。据张先生的儿子张香山回忆,小时候家里有两个大书柜,书柜里尽是张先生青少年时期读过的古籍、古诗词[9]1448。读书破万卷,长期的学习积淀,张先生知识渊博,国学功底深厚。1917年之后张先生转向研究幼教专业。他秉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9]1465的信条,大量阅读书籍,潜心研究专业。1924-1926年张先生在北京大学任职员,利用这3年时间系统地学习幼教方面书籍,第1年研究福禄培尔的幼稚教育;第2年研究蒙台梭利的幼稚教育思想;第3年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幼稚教育发展史[9]1208。张先生当年就读的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是一所新式学堂,授有英文课程,张先生利用中学时代打下的扎实的英文功底,直接阅读翻译第一手外文资料,特别是传主所著的著作,如《蒙台梭利教学法》(Montessori Method)、《蒙台梭利手册》(Montessori,s Own Handbook)等,并将这些传主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以后作为札记,随身携带,反复研读[9]1208。在学术上张先生治学严谨,具有“审问、慎思、明辨种种功夫”[9]1086。193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张先生对该课程标准提出了质疑,认为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四项“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标[8]527;并认为该课程标准的内容,是根据儿童为本位,仅成就幼儿在该时期内身心的发展,缺乏对公民的训练[9]1219。1933年北平社会局起草幼稚园具体课程实施方案,张先生将这份课程方案与苏联、美国进行比较,指出该课程方案缺乏公民训练。他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动和主张,“在起初我仅承认儿童为一切的本位”,“好像什么什么全可以不必管,只要能够使儿童的心身发展”[8]65,后来思想上翻了一个跟头,认识到“抛去了社会而空谈儿童的心身,教育总要落空的。”[8]65

张先生专注学术,潜心研究幼教,认为教育工作者“除有利于专业的——不论直接的间接的——以外,实在愈简单愈好。而且世故愈深,趋避愈熟;我们也何必要有这些平凡腐俗的经验呢?!”[8]387因专注于幼教事业,张先生对人情世故无暇顾及,他回忆当年在桂林办学时曾有一位掌盐政的贵人前来捐资,正值张先生开会,张先生派学生李蟾桂前去招待,结果把捐资者给得罪[9]1242-1243。张先生虽是在调侃自己行政经验的欠缺,但从另一侧面可窥出张先生做专业之专注了。

张先生始终认定“活到老要学到老”[9]1353这一信条,一生都在学习,他时时跟踪、关注世界幼教发展动态,研究世界著名幼稚教育家,如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洛克、克伯尔屈、桑戴克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研究世界各国先进教育学派及教学方法,如进步主义学派、活动课程、单元教学、发现教学法、设计法、道尔顿教学法、德可乐利教学法等。晚年张先生终日兀坐大屯山下的石室窗前看书写作,即便在患脑病的十余年间,仍以顽强的毅力陆续著述,先后完成了五辑论著。1973年张先生病危住院,他生前的好友台静农前去看望,张先生已处于半昏迷半清醒状态,清醒时张先生就向静农抱怨没事做闷得慌[9]1444。

四、善于合作 乐于助人

张先生善于与人合作,集众人的力量创办教育。1920年4月在自己的家乡宁波,张先生与杨菊庭(当年宁波市教育局长)等鄞县6位教育界知名人士创办了宁波市第一所二年制幼稚师范学校——星荫幼稚师范,张先生被公推为校长。张先生向好友马廉借地盖建学校,聘请北大教授马裕藻(鄞县人,张雪门就读宁波府中学堂时的校长)、马廉(马裕藻之弟,张雪门之同窗和挚友)等来幼师任教[13],成功地解决了校址和师资等问题。张先生早年与陶行知先生有交往,他们兴趣相投,志向相近,张先生很认同陶行知生活课程理念,在他的实践中,始终贯穿了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独到的思考和研究,形成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课程理论相得益彰。在幼教的探索道路上张先生与学生合作创业,师生同甘苦,共患难。当年创办广西幼师时,抗战时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师资紧缺,张先生邀请学生李蟾桂、池宝华、吴汉清、金恒娟到广西幼师办学[9]1238,学生景仰先生的为人和学术,跟随张先生继续到重庆办幼儿团、培训保育员。张先生到台湾办育幼院,学生池宝华、李蟾桂、华霞菱还跟随张先生一同到台湾创业。晚年张先生眼疾,半身不遂,由他口述学生帮他记录整理书稿[15]。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先生总是无私地将自己幼教研究成果与同仁共享,1929年张先生收到一封来自绥远的素昧平生的幼教同仁的讨教信件,信中向张先生请教幼稚师范课程设置问题,当时民国教育部尚未颁布幼师课程标准,张先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孔德幼师的课程材料悉数寄给对方[9]1213。后来张先生在主持北平幼师时,与南方朋友联络,互相借阅幼稚园课程材料,取长补短,借鉴学习,解决了当时资讯不发达,专业资料少等问题。张先生为人谦虚低调,据台湾学者王静珠回忆,当年王静珠著的《幼稚教育》一书完稿请张先生指正,张先生欣然接受,当时张先生已半身不遂,靠放大镜仅用数日时间看完了近30万字的书稿,张先生在修改意见处要求王静珠将文中对张先生的赞誉之词去掉,从小节处可窥张先生谦虚低调、乐于助人的品格。

五、知恩图报 不辱使命

在幼教创业中张先生也得到朋友的鼎力相助。对于朋友的帮助张先生铭记在心,并以实际行动报答朋友的恩情。1924年至1926年张先生在北京大学注册课任职员,张先生利用此机会在教育系学习幼教专业,并与北大高仁山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高教授欣赏张先生的为人和才华,为张先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专业书籍和文稿,张先生非常珍惜,且倍加努力,在北大3年时间张先生自学了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幼稚教育思想,研究世界各国幼稚教育发展史。1926年高教授推荐张先生到陶行知主编的《新教育评论》兼任编辑[9]1209,也因此有机会认识陶知行、蒋梦麟、黄建中等一批教授,张先生非常珍惜与名教授在一起的时光,“自己不得不格外努力且也可以努力的机会”[8]64,在编辑部工作期间张先生在该刊发表《幼稚园的研究》等数篇高质量的幼稚教育研究文章[9]1209,深受陶行知等教授的赞许。

张先生踏实的做事风格、渊博的学识和聪明的才气,以及在幼教方面的不凡表现,赢得朋友、老师的赏识和推荐。1928年在孔德学校总务长马廉的极力推荐下张先生到北平主持中法大学孔德幼稚师范。孔德幼师是北平第一所幼师学校,在孔德幼师张先生大胆革新,践行“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9]1212等教育主张,实行半日实习半日授课等做法[9]1212,这些举措引起幼教界的广泛关注和称赞。外界的称赞让同窗和挚友的马廉倍感欣慰和自豪。而马廉推荐张先生到孔德幼师任校长,助成张先生完成了他人生第二次创业的开门红。

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龄创办的一所专收灾民难童的教育慈善机构,香山慈幼院在1920年前曾经轰动并闻名国内外,但自1930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香山慈幼院辉煌不再。1930年熊院长拟筹办北平幼师,北平幼师隶属于香山慈幼院第三校,聘请当时颇有社会声望和富有教育经验的张先生主持,张先生感激熊院长的器重,在北平幼师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实验,成绩斐然,来参观取经者众多,慈善机构慈幼院也因北平幼师异军突起而开始转机,而张先生更因主持北平幼师卓越的成就而名声鹊起,影响海内外[14]。当年景仰张先生的学识和为人,报考北平幼师的学生有来自蒙古、绥远、山西、广东等地区,还有慕名而来的侨生,如印尼华人黄立,黄立还肩负着学成回国应用张先生行为课程创办印尼幼稚园的任务[16]。

1946年张先生在北平申请复办幼师无望之际收到台湾民政处周处长的邀请,到台湾办儿童保育院,张先生一到台湾周处长等人热情设宴接风,众人敬酒,张先生一一饮净,并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心:“今夜我喝了这许多杯的敬酒,我的责任是已经定实,以后只要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9]1266张先生不辱使命,在台湾主持育幼院,培训幼教师资,推行幼稚园行为课程,20世纪60年代张先生的行为课程在台湾盛行一时,台湾的幼教唤来了新的生机,张先生被称为台湾幼教界泰斗。

张先生是知恩图报之人,他感恩朋友的帮忙,加倍努力以实际行动回报恩人的提携。而张先生努力拼搏开创的事业又让帮助过的朋友深感自豪,感慨张先生帮得起,这样在张先生与朋友之间就形成良性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更推动张先生幼教事业的良性发展。

上述所阐述的张雪门优秀的人格品质散落在张先生幼教人生点点滴滴的具体事例中,直观地阐释了何为幼教家,幼教家应具备的人格品质。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只知道哪些人被世人称为教育家,某某人是什么样的教育家,但对教育家的精髓所在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不清楚某某人是怎样成为教育家,教育家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不清楚要如何像教育家那样开展高品质的教育实践[5]。其实教育家不仅仅是一种称号和荣誉,教育家是鲜活的人格品质与突出的社会贡献等诸要素的集合[17]。教育家是根植于孩子的心中,在社会、家长的口中传颂[4],是世人根据教育者的人格特质、对教育的贡献等给予的一种评价,是教育家从事教育事业贡献在前,世人评价在后。同时教育家不是抽象代名词,它是具象的,教育家也有体温有个性,既神圣又平凡,教育家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事业,教育家不是高不可攀,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当前学界、政府官方媒体在大力倡导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就应当像教育家那样,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有担当、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潜心钻研、终身热爱教育、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并有作为。张雪门身上所展示的这些优秀品质无疑是值得后人学习与践行的。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呼吁教育家型教师的时代背景下,张雪门在其幼教生涯中所展现出的这些优秀品质,对当前倡导加强教育家型教师成长的研究,期盼出现更多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教育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幼稚园教育家北平
北平的秋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爱读书的大教育家
想北平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台湾地区《补助办理公私立幼稚园辅导计划》及其对大陆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橘兔的幼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