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理念分析

2020-02-25 19:42穆怀中范璐璐
社会保障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保障制度支柱人口老龄化

穆怀中 范璐璐 陈 曦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保障适度”原则,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基本定位。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系数不断上升和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我国提出了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水平达到多少才算适度的问题:一是劳动人口比重系数逐渐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系数逐渐上升,那么代际转移的基础养老保险中劳动力人口应该缴费多少才算适度,才能保障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需求;二是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作为基础养老保险的补充,主要是个人的生命周期养老保障收入再分配,那么个人生命周期养老保险的缴费和给付达到什么水平才是适度,才能既不影响劳动力人口的当期生活水平又能保障未来的养老给付水平;三是家庭规模缩小和养老保障功能弱化,但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养老究竟应该提供多少资金孝敬父母养老才算合理和适度。这些问题都归结到养老的“保障适度”这个核心原则和问题。因而需要探索以“保障适度”为目标的养老保障制度优化问题。

关于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理论和应用,学者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Peter A Diamond运用生命周期代际交叠模型研究了美国养老金供需平衡[1]。Martin S Feldstein研究提出,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代际转移现收现付养老,较之个人账户积累制养老,具有成本低和风险低等优势[2],所以主张养老保障应以代际交叠养老模式为主。在当今老龄化趋势下,学术界开始关注个人积累和储蓄养老保险模式,研究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田雪原提出,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3]。王增文、邓大松等提出小统筹大账户模式,认为应扩大个人养老保险缴费责任[4]。郑秉文提出“名义账户”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案[5]。林义提出了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制度创新与路径优化方案[6]。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资金供需平衡成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难点问题。李珍提出了养老保险的平衡问题及对策[7]。穆怀中等提出通过降低养老保险缴费“膨胀系数”解决养老金供需不平衡[8]。郑功成提出以全国统筹解决养老金供需地区不平衡[9]。杨燕绥等研究了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费率的平衡机制[10]。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新三支柱”养老保障结构切入,探讨养老保障制度优化问题。

二、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基本定位

优化(Optimize)一般界定为采取一定措施使变得优秀。养老制度优化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养老保障水平“适度”和养老制度“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养老制度优化,就是让现有的养老资源得到较好利用和最佳配置,效益不断改进。从管理科学与工程角度解释养老制度优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和方法,不断完善改进养老保障的要素结构、功能、效率,提高养老保障管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现养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养老制度优化,就是保障劳动力和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社会均衡发展,实现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发展目标。

养老制度优化是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课题,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世界性的时代任务,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趋势下管理科学研究的时代命题。管理科学就是要面对养老制度优化这一时代性命题,从时代的人口结构发展趋势、时代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趋势、时代的民生需求趋势,研究解决人民的老有所养。

采取的“一定措施”就是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养老主体责任划分措施、养老资金供需平衡措施、养老适度水平规划措施、养老收入再分配调控措施、养老公共管理措施等,通过对这些措施的改进、完善和加强,提高养老保障科学管理的水平,提高养老制度运行的效率。

这些优化措施和优化过程,立足于养老制度建设的目标和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优化的效果取决于优化的措施解决现实问题的效果和完成养老制度改革任务的成效。养老制度优化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养老人口供需结构的不均衡和不可持续。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在上升,但供养老年人口的劳动人口在下降,并且全员缴费未实现。缴费激励机制不足导致很多灵活就业人口不愿意缴费或缴费15年就中断缴费,结果造成缴费人口不足和缴费年限不长,养老金供需不可持续。

第二,缴费型公共养老保险缴费率和给付替代率的不适度和不可持续。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高,供给侧改革降低费率涉及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但是在没降低缴费的条件下养老金已经出现收不抵支缺口,如果再降低缴费率,那么更大的养老金给付缺口和风险控制怎么解决?由此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优化和改革设计的问题。

第三,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中“老人”“新人”的缴费和给付的资金来源不对称和不可持续。现行“统账结合”养老保险缴费模式下,“老人”养老金由企业缴费给付,已出现收不抵支,未来“新人”的养老金给付也同样会出现收不抵支,这说明养老金资金的缴费和给付来源不对称,存在长期资金给付不可持续风险。

第四,公共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地区不均衡和制度设计滞后。养老保险资金的全国统筹,有利于资金的统一使用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但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和养老人口结构的不均衡,全国统筹步履艰难,因此需要加快制度设计。

第五,农村养老保险给付的制度设计不完善和不可持续。农村60岁以上老人享受国家和地方财政提供的每月100元左右的养老金,但关于未来老年人养老金怎么缴费等的制度设计不明确,农村乃至城镇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协调互补发展制度设计也不明确。这些制度设计的不明确都影响着养老金给付的可持续性。

上述问题直接和间接表现在资金的收不抵支上,关键要素是养老制度需要优化设计。人口老龄化是现实趋势,中国人口养活中国人口也是现实的责任,在同样经济条件下,代际交叠的老年人口养老保障得不到很好实现,说明我国的代际交叠养老制度设计还不够合理,养老保障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优化。

聚焦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依据养老保障三种收入再分配性质,本文提出“新三支柱”可持续发展养老制度的优化和设计思路及方案。第一支柱为代际转移现收现付养老保障收入再分配养老保险,也就是基础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个人生命周期收入再分配养老制度,包括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是社会财富收入再分配养老制度,包括财政养老、基金养老、捐助养老和家庭养老。

在新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中,按国民财富收入再分配三种类型养老模式被分为“三支柱”和“八层次”。依据三支柱养老制度供需两侧的经济变量比重结构,归纳得出多层次“橄榄型”养老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橄榄型顶端”为社会统筹现收现付基础养老金,测算出适度缴费率在15%左右,替代率为25%左右;“橄榄型中段”为个人生命周期缴费积累账户养老金,初步测算总缴费率在18%左右(个人账户缴费率9%,企业年金缴费率6%,个人储蓄账户缴费率3%),总给付替代率为45%;“橄榄型底端”为社会财富再分配养老,替代率为30%左右(财政养老替代率16%,基金养老3%,家庭养老10%,捐助养老1%)。这种新三支柱“橄榄型”养老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模式,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以养老保险缴费率、给付替代率等为中心的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设计,是立足养老保险制度与经济发展契合的顶层设计。为适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目标,养老保险费率既要适度调整,同时又要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也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和结构完善的需要。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设计,有利于社会保障体制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和居民福利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的科学预算,有利于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带来的养老金支出压力,有利于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所以,缴费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学设计和操作性研究,是养老保障科学管理的任务和责任。

整合新三支柱“橄榄型”养老制度优化与设计,要以养老人口结构均衡分配理论为基础,以缴费型养老保险的缴费和给付适度水平为核心,将范围延伸至包含劳动报酬分配,国家、企业、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养老缴费分担和互补衔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阶段契合等诸多问题的复杂决策体系。多主体缴费分担和互补衔接主要包括:不同缴费和人口状况下养老资金的偿付能力和风险控制;企业减负与老年福利经济保障协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协调互补发展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阶段契合方面的具体问题包括:经济新常态下,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的城镇企业、个体户和城乡居民适度缴费能力和老年人口福利经济需求水平是多少?现行及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养老保险缴费水平是否与企业、个体户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度缴费能力相契合,是否与老年人养老需求相契合?两者相契合的缴费和给付适度水平是多少?在缴费率适度调整过程中,个体户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如何调整才能够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劳动报酬分配和财政水平的新变化?城乡和地区间养老保险缴费率和给付替代率调整如何协调?这些都是关系到养老保险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养老制度优化设计的落脚点。

三、优化主线:养老资源效应最大化

养老制度优化主线是养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应最大化,也就是养老“人、财”体系的效用改进。

关于养老资源的合理利用,从人口结构上看,既不能把老龄化的养老责任全推给年轻人,也不能把老龄化的养老责任全留给老年人自己。

关于养老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生产要素结构上看,既要把老龄化的养老责任全部分配给劳动力生产要素,也要把老龄化的养老责任分配给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生产力。

关于养老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财富分配结构看,既要把老龄化的养老制度定位看作中国人养活中国人,也要把老龄化的养老制度看作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养活中国人、全社会养老、全社会国民财富的养老收入再分配。

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人”的资源优化和效用改进, 是指全社会人口都参与到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责任分担和养老福利供需体系中。老年人口按着自己的人口比重份额承担自己的养老个人账户积累责任;劳动人口按着自己的人口比重份额承担代际转移的现收现付养老缴费责任,同时承担自己未来老年时期的生命周期个人账户养老缴费责任;少儿人口按着自己的人口比重份额承担替代家庭养儿防老的养老责任。养老人口结构与整体人口结构联动,形成一个“人口问题由人口本身解决”的理论逻辑思路(1)按照自然年龄人口划分标准,劳动人口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为0~14岁人口。。

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财”的资源优化和效用改进,是指全社会物质财富都参与到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责任分担和养老福利供需体系中。全社会养老责任是指按着全社会生产总值水平进行养老保险缴费和财政转移支付,改变原来的按“人头”缴费的传统养老保险缴费模式,实现养老保险缴费的总量优化,实现养老保险缴费产业利益均衡优化。养老制度优化与国民财富整体联动,形成“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养活中国人”的全民养老保障逻辑思路。

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水功能区内入河排污口情况不清,入河污染物量不明,造成现有部分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成果失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也难以分解到具体的排污口,严重影响了管理效能,这也是限制排污总量与污染物减排难以衔接的重要原因。

养老保障制度的资源优化和效用改进,是指社会单位合理参与到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责任分担和养老福利供需体系中。企业按着人口“养老人力资本投资”年限承担职业年金的养老缴费责任;政府按着“养老金替代率剩余”水平承担养老财政支付责任。改变原来企业被动养老缴费,政府兜底养老补贴的局面,实现社会养老保障的公共政策优化。

四、优化效果:结构合理,功能提升,效率改进,发展持续

养老保障制度优化实施的方式和效果是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提升,效率改进,发展持续”的养老制度体系。

结构合理。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养老制度建设的目标。按着养老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本质属性,可以把养老保障的缴费给付分为三个支柱和八个层次。

第一支柱是现收现付代际转移收入再分配,第二支柱是个人生命周期收入再分配,第三支柱是社会财富收入再分配。

第一支柱包括一个层次,即基础养老金;第二支柱包括三个层次,即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金;第三支柱包括四个层次,即财政转移支付养老补贴、养老保险基金、家庭养老金、社会捐献养老资金。这三个支柱和八个层次在逻辑结构上形成了有机连接:其中三个支柱归属于三种不同性质的收入再分配,要素结构清晰,经济责任明确;八个层次归属于社会、国家、单位、家庭、个人五个组成部分,养老保障责任分配结构齐全、层次清晰、权责明确。较之以往养老保障责任,形成城镇职工养老主体在国家和企业、农民养老主体在家庭的集中养老责任模式,所形成的“新三支柱”和“八层次”养老保障模式是对养老保障的进一步优化。

功能提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的表现是基础养老金给付的缺口省份越来越多,缺口资金越来越大。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功能需要提升。功能提升的核心要素是确定养老保障的各个层次的适度水平。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率高,企业缴费负担重,说明基础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不适度,也说明其他养老保险层次的保障水平欠缺或制度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新三支柱“橄榄型”养老保障制度优化设计,就是对养老保障的多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适度水平进行优化设计,使养老保障各个层次的功能定位和水平定位清晰,让每个层次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从而使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功能得以提升,使养老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得以进一步优化。

效率改进。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其他养老保险项目功能缺位,导致养老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下降,某些环节出现恶性循环。例如,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率过高导致低收入群体的不愿意缴费或不愿意持续缴费,从而养老保险缴费覆盖面和遵缴率难以得到提升,养老保险缴费覆盖面和遵缴率的间断和不持续,不仅导致未来的养老保障潜在问题突出,还导致近期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供需平衡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地区养老保险给付资金缺口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面临挑战。同时,由于养老保险的其他支柱缴费和给付发展滞后,养老保险形成第一支柱独大、其他支柱偏弱的局面,这也限制了养老保障制度保障效率的提升。新三支柱“橄榄型”养老保障制度优化设计,就是对养老保障的多层次以及每个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优化设计,使养老保障各个层次的功能定位和水平定位清晰,且使每个层次都发挥出应有的效率,以减少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成本和运行阻力,提升养老保障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

五、优化的核心:“资金平衡”和“利益均衡”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视角看,或者从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养老难题上看,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核心是解决“资金平衡”和“利益均衡”。

养老保障的“资金平衡”是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养老制度优化的核心。养老保障制度的资金供需平衡,包括缴费与给付的基础养老保险资金平衡、个人账户缴费与给付的生命周期消费资金供需平衡、公共财政养老保险资金的供需平衡、地区间的养老保险统筹资金的供需平衡等。这些资金的供需平衡直接制约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关键和核心。

养老保障制度的“利益均衡”,是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养老保障资金平衡的必要条件,也是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核心。这里的利益均衡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养老保险缴费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缴费主体之间的利益不均衡,会产生缴费主体之间的利益攀比和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不信任,进而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的行为取向,减少养老保险缴费群体的持续缴费,制约养老保险资金的贡献平衡。其次是养老保障体系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利益均衡。如果代际转移现收现付缴费水平过高,青年人易对老年人的养老金领取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抵触行为,不愿意持续进行养老保险缴费,进而会制约养老保障资金的供需平衡。第三是地区间的养老保障的利益均衡。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后,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会出现缴费量差异,这种差异过大容易引发地区间的养老保障资金供给的逆向选择,进而减少养老保障资金的供给量,制约养老保障资金的全国供需平衡。所以,没有养老保障制度的利益均衡优化设计,就不会有养老保障资金的可持续性平衡,也就不会有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障制度优化设计中的利益均衡优化和资金平衡优化一起构成养老保障制度优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养老保障制度优化设计中的资金平衡和利益均衡在具体领域里表现为:养老主体结构优化和主体利益责任均衡优化、养老资金供需平衡效率优化、养老收入再分配功能优化、制度可持续发展优化。

六、优化设计:养老可持续发展

在人口老龄化上升和劳动力人口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养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性质和制度优化设计被提到战略地位。养老制度优化设计的重要标准和目标是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养老制度的优化表现为其与风险控制、国民财富分配、人口结构、居民收入水平、社会文化等要素契合协调发展。协调及契合水平越高,养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功能就越强,可持续发展趋势就越稳定,可持续发展结构就更加优化。

养老制度优化与风险控制协调发展。目前养老保险制度高缴费水平和给付缺口并存产生可持续性风险,原有“统账结合”模式需要完善和改革。针对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不可持续风险,本文提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优化设计方案:(1)“小统筹大账户”,即从“大统筹小账户”向“小统筹大账户”转化;(2)新三支柱(“金字塔型”转化为“橄榄型”),即基础养老金支柱(两期代际转移现收现付再分配)、个人账户支柱(三期个人生命周期转移再分配)、国民财富收入再分配支柱(社会贫富收入再分配);(3)多层次,即国家公共养老金、单位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家庭子女养老金、国家转移支付养老金、社会捐助养老金。多层次、多渠道养老保障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养老保障风险,保障老人福利经济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养老制度与人口结构协调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在这种条件下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如何设计,这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学科的问题。面对未来人口的老龄化高峰,本文提出全员人口养老责任分担思想,从人口经济学角度提出养老人口“三期代际交叠”养老缴费方案,从社会保障学角度提出“新三支柱”养老模式,把基础养老保险、大账户养老保险、全社会收入再分配养老福利这个三个综合支柱,纳入未来养老制度的优化设计框架,解决养老的人口和责任可持续性问题。

养老保险缴费给付与国民财富分配协调发展。现行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中统筹部分比重较高(企业缴费20%),企业觉得缴费负担重并被列入供给侧改革的“降成本”范围,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履艰难也与统筹比重高度关联。养老保险统筹的层次越高,地方政府和企业投保的逆向选择行为越强。所以,在地方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条件下,可以减少统筹的比例,扩大个人积累比例,选择“小统筹大账户”的养老模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缴费积极性,减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缴费逆向选择。依据养老人口结构均衡收入分配原理和数理模型测算,在设计的“小筹大账户”养老模式中,基础养老金由劳动人口现收现付缴费给付,替代率在25%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着老年人口比重系数测定,替代率在20%左右,单位职业年金按着劳动人口教育年限剩余测定,替代率在15%左右 ,个人养老储蓄按着少儿人口系数测定,替代率在10%左右。这个模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积极性,有利于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小统筹”立足于适度水平下限,“大账户”立足于适度水平的缴费确定的上限,二者相互配合构成养老保险缴费适度水平的合理区间,实现养老保险缴费给付与国民财富分配相协调。

养老保险缴费给付与居民收入水平协调发展。中国现行养老保险统筹存在市、省、全国三级统筹层次的逐渐过渡和全方位对接问题。以何种标准、何种速度、何种方式过渡对接,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理论创新。把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设计为一种梯度对接的适度发展过程及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并把其中的统筹层次的收入再分配系数分为“起点水平”和“目标水平”。理论假设如下:地区间收入差距大时,“起点水平系数”水平要小,反之,则要大;随着地区间收入差距缩小,“起点水平系数”逐渐加大,渐渐接近“目标水平系数”。例如,在现有收入差距较大条件下,对个人工资、市平均工资、省平均工资、全国平均工资之和进一步综合指数化,获得“起点水平系数”;随着收入差距缩小,对个人工资、省平均工资、全国平均工资之和进一步综合指数化,获得“起点水平系数”,实现该系数梯度过渡;当收入差距很小时,对个人工资、全国平均工资之和进一步综合指数化,获得收入再分配指数。这是一个复杂系统决策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理论创新。

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与人们的养老行为取向协调发展。缴费率偏高导致养老保险覆盖率和遵缴率不足,覆盖率和遵缴率偏低导致的现行缴费率需求高于理论缴费率需求的部分,为缴费“膨胀系数”。能否实现养老保险缴费率与缴费“膨胀系数”正向联动是关系到养老保险降费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针对高缴费率与低基金收入并存的现象,笔者实证检验了缴费率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和遵缴率等指标的影响,提出养老保险降费率与覆盖率、遵缴率联动的合理路径,避免通过大量人员趸缴等方式盲目扩面。盲目扩面会导致未来隐性债务过高,不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也不利于养老保险降费目标持续推进。养老保险缴费“膨胀系数”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险降费是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根本要求,但也面临着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现实压力。养老保险缴费“膨胀系数”是破解养老保险降费率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博弈悖论的关键指标。目前,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率偏高导致部分劳动人口应保未保、应缴未缴,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和遵缴率偏低,分担给缴费人口的缴费压力升高,由于覆盖率和遵缴率偏高导致的现行缴费率偏离理论缴费率水平被称为“缴费膨胀系数”,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与减小“缴费膨胀系数”的正向联动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下的费率调整目标。

养老金财政补贴与财政养老补贴适度水平协调发展。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转轨成本现在有现收现付统筹基金支付,财政给予缺口补贴。但是,财政补贴适度水平及其解决路径等问题需要具体研究解决。养老保险财政补贴要由随机型向预算型转变,养老保险财政预算要有依据,保证财政养老保险补贴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国民财富养老保障替代率剩余”是确定养老金财政补贴的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依据。初步制度设计为:养老金财政补贴水平≈GDP×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老年人口系数×替代率剩余。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时该值是GDP的8%左右。

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的协调互补制度设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家庭养老在向社会养老制度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如何对接和互补,是值得细化研究的问题。养老制度与社会文化契合,把家庭养老在理论上看作是三次收入分配和养老的第三支柱要素之一。家庭养老并不是可有可无,在社会养老建立后,也不会逐渐消失,应将其看作是一个梯度对接的体系,并提出协调互补的均衡适度发展策略。

七、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立足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多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养老保障制度“新三支柱”和“八层次”优化理念,以及养老保障优化的性质界定、优化主线、优化效果、优化核心、优化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优化养老方式整体效率,整合国家养老责任、个人养老责任、家庭养老责任、社会养老福利。在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制度优化设计要整合多层次养老责任和义务,并具体化为养老经济给付的水平分担和整合。

2.优化多层次抗风险。以养老缴费和给付的多层次抵御人口老龄化和养老制度转轨期老年人养老金不足的风险,分散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风险,保证养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把养老保险和其他多层次养老方式整合为“新三支柱”,形成一个定性和定量统一的养老制度体系,这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养老政策实施的整体协调性,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养老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形成一个多层次抗风险养老制度体系。

3.优化多责任,破解时代难题。以国家、集体、个人和家庭、社会的养老多责任主体的有机整合,破解劳动力人口下降和缴费人口不足的难题。在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完善基础上,应该重点推进“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发展,规范和鼓励企业年金和税延型个人养老储蓄事业的发展,促进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协调互补,助力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4.优化多元个人生命周期养老,应对老龄化。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科学强化个人生命周期养老制度设计,应对人口老龄化。依据人口年龄结构和生命周期结构,科学规划养老人口结构的合理缴费和给付水平,使每个人都承担起养老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以及自己养老的生命周期经济规划任务。以人口养老结构的优化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人口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协同解决人力老龄化的时代命题,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保障制度支柱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农村住房保障制度设计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调研报告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