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魁
(吉林化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量巨大且复杂多变,多元压力时刻挑战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巨大压力形成反差的是当代大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耐挫折能力较低、自我认知不准确、适应能力有待提高成了贴在大学生身上的“新标签”[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迫切要求高校展开路径探索、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拓宽教育教学途径,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与其它课程相比,地位仍然较低。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基础工具学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未产生显著效果,不能像专业学科一样为学校带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根本上提升理工科院校的办学质量[2]。因此,高校普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完善教学设施、打造精品课程。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心理问题个体的差异度高,即便对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内容能够很好消化吸收,也能从某一方面获得共鸣,但师资力量薄弱,不能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学生未能及时求助,因此众多心理问题未能得到良好解决。
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高水平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配备普遍不足。为了达到要求的师生配比,很多高校不得不从思政教师、辅导员中抽调一部分力量,扩充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虽然心理教育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但是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书本的知识点上,并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学生具体的实际问题,也不能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洞悉学生的心理变化并进行有效引导。师资力量的局限还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内容不够深入,无法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兴趣[3]。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还是以课堂讲授和课后讲座的形式开展。单一的、缺乏新鲜感的教育形式使学生融入感和体验感较低,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大规模教学场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力感,尝试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趣味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心态。但是由于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有限、学生心理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宣传方式单一等方面的原因,教育效果并不理想[4]。
心理问题广义上是指所有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按严重程度,分为:(1)心理困扰:暂时性、偶发性、特定情景;(2)心理障碍;(3)心理疾病。心理困扰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适应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恋问题以及各种应急问题等[5]。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加之个人不良学习生活习惯,自制力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以外的事情上,产生厌学心理,挂科严重,从而面临不能正常毕业的压力。
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师生、同学关系,对外界的不适应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眼界较窄,对世界的认识较为片面。有的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喜事,就会立即激动;而遇到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失去理智,因一时冲动而犯罪。长期的情绪起伏,会造成学生抑郁、焦虑、强迫和自卑等心理。
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失恋等引起的学业问题、报复心理等[2]。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是性心理发展仍未成熟稳定,情绪体验较为敏感,情感阅历不够丰富,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好恋爱中的问题,易引发失望、迷茫、沮丧等负面心理,甚至会产生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过高或过低地自我评价使他们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有过高自我评价的学生,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存在一定侥幸心理。面对自身不足,过低自我评价的学生,不能扬长避短、发挥长处,屡次碰壁后自尊心受损,容易自暴自弃或者厌恶社会。除此之外,还有原生家庭问题、适应问题、发展问题、危机问题、网络成瘾问题、时间管理问题等多类心理问题[6]。
1.定期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数据
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存有一定潜伏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是学生长期处于压抑、愤懑的环境之下,心中的疑惑和不快无法得到解决和倾诉,最终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大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时候,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要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专属的心理健康数据档案。这些数据要交给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同学进行深度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7]。
2.及时干预和辅导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部分高校在对新生进行完心理健康数据测试之后,都只将数据收集起来,并未对其进行实际的分析,观察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这种心理健康数据调查的方式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在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之后,对于存在心理问题或是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要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行评估,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若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学校也应该与学生单独进行沟通,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引导学生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学校还应该安排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
1.提供多种心理交流平台
现在,很多新媒体平台都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大学生非常喜欢在这些多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对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要适应这种变化,更要抓住这一机会,开通线上调查与交流渠道,丰富心理健康咨询的方式。如QQ、微信公众号、微博、心理咨询热线等[8]。这些线上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渠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因为“面子问题”不好意思跟老师进行交流的弊端[9-10]。
2.融合发展措施,加深认同感
线上咨询时,学生可以不用近距离和心理咨询人员接触,会更全面地或毫无保留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问题,提升与咨询人员之间的交流深度,以便学校更客观、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流程和内容。而且线上咨询和干预,还能很好地保护学生隐私,留有一定私密心理空间,维护校内正常交流、学习、生活渠道,特别是对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找工作,若是因此影响了学生的前途,那么今后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打击。因此,线上咨询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安全感。
1.普及心理健康课程
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设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这一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开展这门课程的经验,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互动,多为学生传输一些自测心理健康水平的小技能,并且引导学生合理释放压力,多与自己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交流,遇到困难及时寻求帮助。
2.开展心理健康互动活动
为了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支持学生自主成立心理社团,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座谈或交流。在社团活动中,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工作是各个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只有保证了学生们正常的心理发展,才能为学生其它方面综合发展提供保证,才能维持校园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