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阳,邵艳春
(1.吉林市化工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吉林 132000;2.吉林市化工医院肿瘤内科,吉林吉林 132000)
脑梗死致残以及致死的几率比较大,患者常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语言和肢体上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同时给患者的家庭增加了一定的负担[1]。为降低脑梗死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在临床中主要对患者进行早期溶栓以及恢复血供等治疗,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2]。有相关研究表明,早期神经康复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3]。为此展开该次研究,研究的内容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早期神经康复的具体临床治疗效果,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选择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 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最低年龄是56岁,最高年龄是 69岁,平均年龄是(62.47±3.81)岁,最长病程是 12 d,最短病程是 3 d,平均病程是(5.69±2.46)d;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5例,双侧额叶10例,颞叶10例,侧脑室体旁5例。试验组当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最低年龄是57岁,最高年龄是70岁,平均年龄是(62.52±3.85)岁,最长病程是 13 d,最短病程是 3 d,平均病程是(5.73±2.51)d,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8例,双侧额叶12例,颞叶8例,侧脑室体旁2例。患者都具有齐全的病案资料,且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过MRI或者是CT检查进行确诊。所有患者都对该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该次研究。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满足2014年中华医学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诊治指南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2)入院后经MRI和CT证实为首发脑梗死;(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并且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并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2)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训练以及测试;(3)存在既往帕金森、血管性痴呆病史,或者存在长期酗酒以及吸毒史。
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所用药物主要是血栓通(国药准字Z20030017)和依达拉奉等(国药准字H20031341)。
试验组应用药物治疗结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是:(1)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治疗,取侧卧或者是健侧卧的姿势将肢体置于良肢位,以2 h/次的频率进行翻身及拍背,不要长时间维持同一固定姿势不变。双手交握,缓慢地进行伸肘上举及放下于腹部前方位置的动作3次然后做桥式运动。在患者的病情稳定且陪伴之下开展坐起训练。针对恢复了较好肌力的患者,可以适当进行站立训练。(2)指导患者采取仰卧姿势,自极泉穴的下方位置入针,以上肢抽动为宜。当患者采取侧卧姿势的时候,分别取上、下肢部位的外关、曲池、五里以及太冲、阳陵泉、三里等穴消毒后刺入得气,30 min/次,1 次/d。 (3)取患者瘫痪侧上、下肢的桡侧腕伸肌、尺侧腕伸肌以及肱二头肌、腓骨短肌等应用低频脉冲神经损伤治疗仪(SC-DP-100型,豫械注准20182090834)进行刺激,以肌肉收缩具有节律性为宜。
(1)观察和记录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评价标准是:①治愈: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91%及以上,没有致残;②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范围在46%~90%之间,病残1~3级;③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范围在18%~45%之间;④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其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少于18%或者是病情加重。有效率=1-无效率。
(2)观察和记录两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情况,并进行对比。其中,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NIHSS量表进行评价[5],分数越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更越好;而日常生活能力则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良好。
(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调查以满分100分的自制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价标准是:①满意:90分以上患者;②基本满意:70~89分患者;③不满意:69分及以下患者。满意度=1-不满意度。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描述计数资料应用[n(%)],χ2检验,描述计量资料应用(±s),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中,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是4例、16例、11例、9例,有效率是77.50%;而试验组患者中,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是11例、21例、7例、1例,有效率是97.50%。在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 3,P=0.006 8)。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分别是(34.27±5.46)分、(19.35±3.62)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是(70.75±4.28)分、(79.24±3.84)分;而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分别是(34.31±5.48)分、(12.96±3.1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是(70.68±4.25)分、(89.38±2.76)分。在接受治疗之前,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2 7、0.073 4,P=0.974 0、0.941 7);而在接受治疗之后,试验组患者的评分更加良好,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3 5、13.561 3,P=0.000 0、0.000 0)。
对照组患者中,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的患者分别有11例、17例、12例,满意度是70.00%;而试验组患者中,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的患者分别有23例、16例、1例,满意度是97.50%。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3 7,P=0.000 9)。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发展较为快速,并具有非常高的危险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巨大危害[6-7]。虽然在临床中可以通过药物来降低危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患者的言语、认知以及运动功能仍会受到影响[8]。在传统的临床治疗理念中,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一般建议采取适当的休息[9],但是近些年来早期神经康复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早期神经康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给予患者急性期的相关检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治疗,其二是指导患者适当的康复训练并进行评定,而尽早实施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更加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治疗早期实行神经康复性训练,有助于大脑言语、认知以及运动功能的调控,能够对患者功能反应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10-11]。该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和治疗满意度两个方面,应用药物治疗结合早期神经康复治疗的试验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应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病情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试验组患者的评分更好,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康复的进行能够促进脑部供血,改善患者的脑电图,对患处周边组织形成刺激或健侧代偿,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2]。早期的康复治疗可以对患者的言语、认知以及运动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并能降低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情况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神经康复通过实施系统的检查、治疗、康复评定以及训练等措施,能够降低患者致残和致死率,对并发症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故尽早地进行神经康复治疗能够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早期神经康复,可以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有助于改善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状况,并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