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通实践教学”:高校地方文化教育创新尝试

2020-02-25 16:30周翔宇周上群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天府成都课程

周翔宇,唐 婷,周上群

(成都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610106)

“成都通实践教学”(以下简称“成都通”)是成都大学开设的一门创新人才培养必修课。该课程从2018 年春季学期开始面向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四个本科专业开设,现已有2016 级、2017 级、2018 级三个年级共计1000 余名学生参与学习。作为一门注重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的大学本科课程,“成都通”在目标设置、体系构建、教材编写、内容拓展等方面有诸多创新之处;而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课程教研组、任课教师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专注地方文化的复合课程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一个地方、一座城市而言,地域文化又是文化自信的基石。[1]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正式推行,地方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也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2]但就大学本科教育而言,将地方文化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特色课程却尚不多见。“成都通”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以地方文化元素为主体,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性。

该课程依托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的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科普基地而开设。它有别于普通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更专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弘扬。它以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成都城市文化——天府文化教育为主线,以成都城市发展史、天府文化的精采表达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发现、研究、解决成都城市建设中的文化相关问题为旨归,通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科普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天府文化实质内涵、对成都悠久历史、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理解与把握,使地方文化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相协调,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培养熟悉、了解、精通成都历史文化与现代化追求,兼具专业特长和博通视野的通识型人才,显著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潜力,引导他们更好地服务成都、建设成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互助共赢。

与此同时,“成都通”又通过设置复合型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灵活、变通的教学设计思维,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3]

具体来说,“成都通”共安排了32 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16 个课时为理论教学环节。以“天府文化与成都的现代化追求”为主题,通过知识要点讲授,图片资料展示,经典文献导读等形式,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成都城市文化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发展,使其了解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实质内涵,了解成都从古蜀时期走向近现代的文化发展主线,了解这座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了解成都以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为核心追求的未来建设目标。同时,该课程又安排了16 个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将教师指导命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确定实践主题。组织学生通过校外走访、采风、考察、调研等形式,完成研究论文和实践报告,解决与主题相关,与天府文化相关,与成都城市建设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而深入了解成都,切实感受天府文化。以上两方面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筑起了一个涵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多层次、立体化教学体系。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研究能力、宣传能力。

二、独具特色的配套教材

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成都通”课程组在成都大学教务处的支持下,自行立项、编撰、出版了配套教材《天府文化与成都的现代化追求》。该书紧密配合“成都通”教学目标,系统、全面、深度介绍成都的历史文化、城市个性和现代化追求,引领学生认识、服务所在城市。在彰显城市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特色方面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其创新之处包括:

就体例而言,该书既不是按传统的时间线索梳理成都历史,也不是分门别类地简介城市发展现状,而是在谋篇布局上大胆创新,对天府文化的源流和精彩呈现做出了综合论述。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为“天府文化总论”“天府文化视野下的成都”“成都历代名贤”“成都历史上的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成都”“成都历史文化遗存”“世界文明地图中的成都”“面向新世纪的天府成都”“统筹城乡的成都模式”“从‘成都制造’到‘成都智造’”“走向现代的成都教育”。通过如此个性十足的篇章结构,较为科学地呈现了成都的文化内涵、发展历史、乡邦名贤、杰出成就,还生动展示了国家视野、世界视野中的成都。十一章内容由此构成了一个逻辑连贯、前后呼应、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完整系统,有助于学生加深了解,留下深刻印象。

就行文而言,本教材兼顾了专业性、科学性与通俗性、可读性。一方面,是充分依托前人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而加以提炼,站在打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制高点上,钩沉历史、关照现实、引领未来,整辑与天府文化特质直接关联的人物、事件及各类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天府文化的代表性遗产,体现出独到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该书又叙议结合、深入浅出、生动简洁、富有文采,生动呈现了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别样风情,因而也具有雅俗共赏的可读性、传播力。

基于上述创新,该教材也就具有了更广阔的运用空间,可以贯穿于“成都通”课程的各个教学环学。在理论教学中,它可以为教师授课提供可靠的依据,提供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思路方法;为学生提供简要、精准、全面、细致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它可以为学生发现问题、确立选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参考。甚至在课堂之外,该书丰富的知识信息也可以为学生自学、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

总的来说,《天府文化与成都的现代化追求》的创新成果能够使参与“成都通”课程学习的学生在教学主题下获得更加丰富、专精、系统的知识,这将成为其超越其他院校非地方史专业毕业生的独特优势,也成为了成都大学服务地方建设的人才培养特色亮点。其编写思路与实施模式在成都、四川地区乃至全国其他地方高校中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三、重视培养运用能力的实践环节

“成都通”课程的最大的亮点,是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凸显专业针对性的课外实践教学。该环节要求学生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理论,聚焦天府文化内涵研究、天府文化当代表达、成都城市文化建设等问题,通过实践调研,采集数据和信息,经过解读、分析、研究、对比,得出科学结论、产生创新成果或提出对策建议。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能力。教学期间,确立主题、形成思路、设计方案、规划进度、走访调研、获取信息、分析数据、提炼结论、撰写报告等任务均由学生团队自行完成。指导教师则在必要时给予宏观引导或具体点拨。两年多以来,参与成都通课程的1000 余名学生已完成系列调研项目20 余个,涉及子课题100 余项,提交了近百万字的研究报告和考察资料。这些工作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天府文化的认识;强化了他们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更从大学生的视角,从城市未来建设者的视角提出了传承发展好城市特色文化的可行建议。相关选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对天府文化历史资源的梳理。如2016 级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 个学生团队6 人完成的“成都老城区对联文化研究”课题,是任课教师承担的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天府文化视野下的成都对联研究”子课题。①学生团队共投入30 天时间,对成都市老城区(南河、府河、西郊河所围范围内)的店铺、机构、民居、文化景点等进行实地走访,采集349 副对联。在此基础上展开统计、分析、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形成了3 万余字的调研报告。这些成果详细展现了成都对联文化的当代传承情况,分析了中国对联创始城市成都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发展对联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对当地更有效、更充分地发掘对联文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供了一己之见。

其二,是对天府文化当代表达的考察。如2107 级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5 个学生团队30余人共同完成的“成都地铁站点主题文化建设评估”课题,是就对成都城市文化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截至2019 年底,成都市已经开通地铁线路6 条,建设站点150 余座。其中,部分站点为呼应周边的标志景观、历史遗存、文化场所而进行了主题化的设计打造。百余座站点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衔接,可以全面展现成都城市文化的宣传系统。学生团队对这些站点的文化打造情况进行调查,深入解读与之相关的天府文化内涵,进而对地铁站点文化主题建设情况、文化宣传效果作出评价,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策划方案,既有助其学习领会天府文化精神,也有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

其三,是对天府文化的宣传展示。2016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30 个学生团队100 余人共同完成了“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天府文化图册”课题。该课题组织学生赴成都市区及各个区(市)县走访、考察、采风,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切实感受天府文化的当代表达,把握成都的现代化追求。在此基础上,按照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内涵,分四类采集与主题相关、最能反映天府文化元素的照片。在前期调研完成后,再组织评讲会议,通过汇报讲解、团队互评、教师点评,挑选出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的200 张图片,由学生为其加配简洁精要的说明文字,自行设计排版,形成精美图册,交付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在文化场馆、景区、社区、交通口岸向市民、游客宣传介绍成都的实物资料。

其四,是在天府文化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成长、就业问题。2017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8 个学生团队40 余人共同完成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就业前景调研——以成都市25 个乡镇为代表”课题。②参与该课题的学生在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市)县选择了25个有代表性的街道办、乡、镇级行政单位,走访其中所有的街巷,调查统计其商铺作坊,了解它们对传统文化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成都传统文化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报告》,制作《成都传统文化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地图》,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也为成都市天府文化特色乡镇打造提供参考。

以上述四个选题为代表,“成都通”课程组织的实践项目都展现了理论教学向实践运用的转化。既让学生更深入、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显著提升研究运用能力,也为城市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地方服务功能实现了有机结合。

四、丰富多元的课外教学形式

在32 课时之外,成都通课程还设计了配套的课外拓展教学,主要是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各类专题讲座与科普活动。

在专题讲座方面,该课程依托成都大学师资力量,组建了由多名教授领衔的校内专家团队,同时还邀请一大批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行业精英到校开讲,为学生讲解成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现状、现实追求及发展趋势。自课程开设以来,已有历史学家谭继和、王笛,在蓉高校著名教授蔡方鹿、彭邦本、周裕锴、段玉明,地方学者袁庭栋,文化名人李伯清等20 余人到校设讲50 余场。③

在科普活动方面,本课程又与成都大学校团委、学生处工作紧密结合,围绕课程主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知识竞赛、征文大赛、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前往成都市内各类文化场馆、名胜古迹、社区、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使其更直观地了解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城市现状。

综合来看,成都大学开设的“成都通实践教学”是全国高校中率先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教学的创新举措。通过复合型课程体系,独具特色的配套教材,科学严谨的实践环节和丰富多元的课外教学,使当代大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对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的认识更为系统,实践运用能力更强。同时,“成都通”还深化了学生对成都、对天府文化的认识,让他们更加熟悉成都、了解成都、喜爱成都,坚定了留在成都、服务成都、建设成都的理想。这一课程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传承职能较好地结合起来。其设计思想、实施模式可以为其他高校开设同类课程提供参考借鉴。

注释:

①项目批准号2018B05,现已完成研究,准备结题并出版研究专著。

②该课题同时申报立项了2018 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批准号201811079086),形成10 余万字的调研成果,并于2019年10月结项。

③相关讲座详情,见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页新闻http://wenxin.cdu.edu.cn.

猜你喜欢
天府成都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