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琪
(黎明职业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362000)
作为二战之后对英国社会的思考之作,约翰·布莱恩的《坡顶上的房间》叙事最大的特征是对欲望的书写,这种欲望解构了传统,淡化了道德,引发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欲望是消费社会的必然。伴随着对消费的渴望,人们潜在的各种欲望浮出水面。部分人举着消费的旗帜而大肆寻找各种欲望的实现渠道,陷入欲望的无底洞。正常的消费需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对物品基本使用价值的追求,而是将消费作为一种符号,可以无视其使用价值而仅仅作为炫耀的资本和对个人空虚的填补。
《坡顶上的房间》以贫困地区出来的青年兰普顿对上层社会的渴望和对命运不公的愤慨,讲述了他如何在几个女人之间周旋,以满足对物质和对性的欲望,最终在欲望的沟壑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丧失了人的本真,而沦为欲望的奴隶。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个部分,她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激情,以及安全感。勇敢地追求爱情,是人生最神圣的任务之一,也是源于人类对爱的追求和渴望的正常欲望,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具有一个完整的心灵的体现之一,这种追求无可厚非,让人感动。
然而,兰普顿对于最爱自己的爱丽丝给自己的无私的爱却非但不珍惜、不感动,反而肆无忌惮地利用她,背叛她,伤害她。他非但不同情爱丽丝婚姻的不幸,不想认真与爱丽丝发展一份感情,与她结婚,反而利用她的不幸,让她用丈夫的钱来满足他对奢华生活的欲望。他没有忠于爱丽丝,而是同时去追求富家女苏珊,让她怀孕,试图与苏珊结婚以帮助自己攀上上流社会,为了成功得到苏珊,他与爱丽丝分手,导致痛苦的爱丽丝自杀身亡。
二战之后在美国出现一个群体,他们痛恨社会,认为人生苦短,只要享受当前。这些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在西方产生广泛的影响,其特征之一是对性相当随便。他们对人生的所有东西都感到怀疑,解构了传统社会性的严肃性。“垮掉的一代”找不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没有严肃的人生观,体现在性方面,就是年轻人对性持无所谓和放纵的态度。在小说《坡顶上的房间》,主人公兰普顿第一天到政府报道,就和第一次见面的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女同事开起了黄色玩笑;和房东的朋友夫妻第一次见面,他就用猥亵的语言让已婚女人坐在自己腿上;到剧团的第一天,他对遇到的每个女人都往性方面联想;即使是对他很真诚的已婚女人爱丽丝,他也是毫无顾忌地成为她的情人;有了男朋友的苏珊也成为他的目标,他采用各种手段让单纯的苏珊未婚先孕。
从中可以看出,兰普顿要的不是真正的爱,在他的眼里,与女性的关系就是身体欲望的暂时满足。他对发小查尔斯说过,与爱丽丝保持情人关系,可以满足他身体的需求,使得他在追求苏珊的过程中可以保持表面的纯洁,不玷污苏珊的身体,这样更容易得到苏珊的尊重,从而获得苏珊的爱。当他获得了苏珊的心之后,他将爱丽丝对他的爱看成他进入上流社会的障碍,因为一旦和爱丽丝继续在一起,苏珊就不会嫁给他。但同时又将爱丽丝当做自己发泄欲望的工具,将爱丽丝看成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来肆无忌惮地伤害,完全不在乎在他刚进入沃尔利的时候只有爱丽丝向他伸出援助的友谊之手,使他感觉到在周遭人的排斥当中有一个可靠的朋友。所以无论从友爱还是爱情来看,兰普顿都毫不在乎爱自己的人,而只是把一切女性都看成性的符号和有无价值的商品。
“在消费社会里,人们不再把消费的东西视为物来消费。或者说消费的直接目的不再是物的自然价值、物本身,而是物的意义,一种彰显自己、区别他人的意义。”[1]坡顶上的房间这一意象代表着沃尔利的上流社会,因为沃尔利的富人多居住在坡顶上。这里象征着兰普顿的梦,象征着他对物质的终极渴望。从进入沃尔利的第一天,叙述者精雕细刻兰普顿租住的房子给他的印象和他心里的感受,一切的细节都让他感受到中产阶级的生活和自己以前所呆的落后的家乡是多么不同,他穿着丝绸睡衣,不是为了睡衣的基本功能,而是为了自我感觉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从这里开始,他潜意识就试图与过去完全断绝,通过空间的转移,远离那个毫无生机的家乡。兰普顿对真爱的利用和对富家女的追求,归根到底是其物质欲望膨胀的结果,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在他看来都与物质挂钩,没有了物质,所谓的真爱和婚姻在他看来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所以他从第一天看到苏珊,就一步步策划得到她,背后的推手都是他对物质的渴望和改善自己物质条件的强烈欲望,因为苏珊家住在坡顶上,她的父亲是富裕的工厂主,这个时候的兰普顿虽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足够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不会满足,因为在他看来,必须达到象征富贵的坡顶上的生活,才符合物质社会对一个人物质的要求,此时坡顶上的房子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居住,而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消费社会,钱史无前例的重要,钱可以买到除了爱以外的几乎全部东西。然而,兰普顿对爱却是拒绝的,特别是当这种爱无法给他带来物质的安全感的时候——既然他追逐物质,他就已经做好放弃和拒绝爱的准备。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异化是有意为之,为了金钱,他会放弃爱,而选择可以用金钱购买到和衡量到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因为骄奢淫逸的上流社会,钱就是一切,物质就是一切,用钱购买的物质就是上流社会最基本的炫耀的财富。
从《坡顶上的房间》我们“看到了二战后英国青年的迷失面貌,同时也反映出等级森严的社会给他们带来的毁灭。”[2]小说是对二战之后工业社会的英国物质极大发展的城市生活当中贫穷青年的迷茫的书写,也是对这种迷茫的出路的探索,同时挑战了传统道德准则,将物质最大程度前景化,当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感恩等传统美德也就退居二线。这种普遍的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已经随着商品社会的极大发展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而潜入世界各个角落,兰普顿代表着二战之后乃至今日崇尚物质超过崇尚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系的风气。
兰普顿的形象是约翰·布莱恩对二战后“垮掉的一代”形象的塑造。“垮掉的一代”是对战争给年轻人带来的后果的反思。参加完二战、从战俘营回来的兰普顿是典型的“垮掉的一代”,他愤世嫉俗,痛恨自己贫困的家庭淹没了自己的聪明才俊,无法忘记战争的痛苦和父母死亡的惨状,他认为自己的形象远远超过那些有钱的富家公子,认为世界是不公平的,只有自己出手,用自己最大的资本——英俊的外貌——去赢取梦寐以求的社会地位。可以说,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他是迷茫的,无法分辨是非,没有想过通过合理的渠道去为自己的梦想打拼,而是通过堕落和投机等畸形的不择手段妄图不劳而获。道德感和价值观在他心里非常淡薄,他一直为自己的错误找各种借口,试图说服自己,这样的结果是他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在如愿住到坡顶上苏珊家的豪宅之后,心理更加空虚,因为他无所不用其极,害死了自己唯一爱的女人爱丽丝,甚至将自己的身体、青春和灵魂也作为商品一并出卖,以换取进入上流社会的门票,因为他根本不爱苏珊。掏空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他也就成为一个麻木了的异化的人,而不再是一个思想健康、心灵充实的洋溢着活力的干净的年轻人,所以他苦心孤诣最终实现了目标之后,面对苏珊他说出了甜言蜜语,但是他心理却说:“这些甜蜜的话语说起来实在太容易了,不过这些话却是说给另外一个人听的……欢迎苏珊也来享受这一切,但是我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把心中的柔情留给另外一个人了。”[3]184这个人就是深爱他却被他抛弃的爱丽丝,他以这种种巨大的代价换取的风光背后既是肮脏,又是沧桑。
在物质化的社会,任何对物质的追求都可以以社会环境使然为借口,让自己与普遍流行的消费主义同流合污。兰普顿每次在堕落的时候,无论是与已婚妇女爱丽丝成为情人的时候,还是在同时介入苏珊与其男朋友之间欲图抢走苏珊时,他都给自己充分的理由。小说当中以兰普顿的“我”为叙述者,这种故事内叙述者的好处是将他的内心思想淋漓尽致展现出来。他每一次在为他的堕落做决定之前,心里总是不停地找借口让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合理化。
从心理学的需求论角度不难理解兰普顿的这种为自己堕落寻找借口的行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最低级别的需求是吃穿住行等生理需求,往上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安全需求,再上一级是爱与归属的需求,然后是被人尊重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层需求以生理需求为最基础和最基本,实现了这一层的需求,才能往上不断从低级往高级追求。每层需求都是在基本实现了前一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
兰普顿的一生,其实是对人的五大需求的验证。他到市政厅去上班,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而且又是稳定的政府工作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经实现了第一层的生理需求和第二层的安全需求,所以他开始渴望融入当地的圈子,为此,他参加了剧团,积极与周围的人融合在一起,让自己有归属感,同时由于刚到沃尔利,他无形中感觉到被人排斥,所以他渴望爱丽丝的爱,从他看到爱丽丝时的心理就可以看出他对爱丽丝的友情是相对神圣的,他是渴望保持这份友情的,到此为止,他已经实现了第三个层次的需求,即对爱和归属的需求。如果人的需求可以到此为止,那么兰普顿就应该已经很满足于自己目前有体面的工作又有友情的正常生活。然而,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当他不会再把爱和归属当成主要需求的时候,他会欲图实现再上一层的需求:被人尊重的需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人们不是因为品行端正而受尊重,金钱才是一个人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而跻身上流社会才能让一个人受到别人的膜拜和尊重。兰普顿要被尊重,只能选择物质上的富足。为此,他寻找捷径,先是和有钱人的妻子爱丽丝当情人,可以有效利用爱丽丝丈夫的金钱让自己表面上更加辉煌,然而当情人是无法获得上流社会的尊重的,也无法获得让自己随意支配的金钱,就象他的发小、同样靠寻找富家女结婚而攀上上流社会的查尔斯说的,“爱丽丝自己并没有钱,食品柜里的各种罐头,那瓶威士忌,她送给你的银制香烟盒——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她丈夫掏钱买的。”[3]228当他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他就果断离开爱丽丝而用自己的年轻英俊来虏获富家女的心并且有预谋地让她未婚先孕,以利用表面合法的婚姻手段来让自己跻身上流社会,获得尊重。实现了这个目的,他就具备了进入最后一层需求的条件了,此时他渴望的是自我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4]林普顿通过各种方式,竭尽所能,最终如自己所愿步入上流社会,住进坡顶上的房间,辞掉打工的市政工作,进入苏珊父亲公司的管理层,完成了最高级别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追求因人而异,没有是非之分,差别在于每个人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使这样的人是不道德的,但对这个个体来说,仍然是他自我实现的满足,对兰普顿来说,跻身上流社会和公司管理层,即是其自我实现的体现。
《坡顶上的房间》对于男性的成功捷径的探索,是富有深意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再现了堕落的社会环境下男性对性的欲望和对物质的欲望,女性在男性眼中要么成为性欲的发泄工具,要么成为其获取物质的阶梯。小说刻画了过度崇尚物质和放纵性欲的消费社会中的男性是如何背叛了所有的道德准则,将自己的身体当成魅惑女性的工具,助其登上物质顶峰,最终达到其心目中的自我实现。限于篇幅,本研究主要从小说的欲望叙事探讨《坡顶上的房间》。该小说还有其他的研究视角有待挖掘,比如可以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当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该小说与德莱塞的《美国悲剧》有着非常相似的情节和主题,二者也可以进行对比解读,如从两位作者所处的不同国度(一个美国,一个英国)、不同年代(一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