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羿慧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
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不断变革发展,文化创新意识、文化创新精神和产业的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强国成为国家经济生活发展的重大支撑性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观、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与科技结合创新等方面,对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源泉、环境、指导地位、价值体系、文化交流与创造进行了具体性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对于增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凝聚新时代奋斗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文明、包容、开放的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大地,放眼世界,要求我们积极地、认真地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过,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1]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要求青年自觉学习传统文化,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中华文化的“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和理念,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文化彰显出来的巨大的道德力量,独特的精神价值,都内化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支撑的,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多了解一些文学知识,增加自身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修养很高,文学阅读非常广泛,传统文化底子深厚,青年习近平就阅读过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史记》《春秋》等,还阅读过大量的世界文学和思想文化名著,2014 年在俄罗斯的索契接受媒体访问时说,现在还经常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文艺工作者而言,习近平要求他们一定要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充分的认知和运用,要与历史文化展开对话,要有历史感,文艺创作要结合史料,要有“史识、史才、史德”,不能玩弄历史、歪曲历史,“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艺术家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获得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2]有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之后,在习近平总书记这里出现了巨大变化。他论及传统文化,最重视的就是其内含的价值观和中华美德,最强调的就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3]
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还包括许多具体的内涵。如城市建设要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他认为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魅力的关键,现代城市发展离不开他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既是一个地方区域经济政治中心,也是区域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景观,城市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城市建设要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批评说:“现在,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历史感,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换,不是空干,不来虚的,他直面我国走向新时代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如何在百年大变局中时代潮流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文化自信,提出了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主张、方案,从而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念,得出新结论。如在城市发展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他满怀诗意地说:“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5]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实现华丽转身,既有保持山水田园的自然脉络,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的文化基因,这样才能有山,有水,有乡愁。
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习近平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建设与改造最为复杂、最为前沿的文化创新理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涉及文化遗产学、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诸多学科。保护城市的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工业遗产中蕴含着城市工人钢铁般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热情、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的创造性,是城市留给我们的光荣与梦想,也是永不消失的属于城市的“乡愁”,他们用拼搏和奉献凝聚的特有优秀品格,如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创新精神、红色记忆、增产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些都会凝结成一个城市的精神传统,为城市的经济生活发展灌注了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文化动力。工业遗产保护往往与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更新结合在一起,城市的工业遗产开始向城市的文化艺术空间转变,德国鲁尔工业区在保护工业遗址和利用文化创造积极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如工业遗址原址原貌保护,工业景观修复设计,工业遗址被改造成新的博物馆、展览厅、影视剧院等城市艺术空间,工业遗产保护与科技创新、文化设计创新相结合,使得鲁尔工业区由原来的煤炭钢铁之都,实现了彻底的更新,成为了欧洲的文化之都,工业旅游之都。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还为工业文化遗产专门立法保护。在成都,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崭新的成就,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但如此,成都的农耕文明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保护也取得积极成果。事实上,成都的文化创新策略更开放,更包容,成都市出台了城市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相关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14—2020),充分利用成都浓郁的市井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美丽乡村建设、古镇文化等,打造世界知名的文化与时尚之都。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城市更新的、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圳的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值得借鉴:“将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工作室。园区通过改造得以引进包括设计、摄影、动漫创作、教育培训、艺术等各类型创意产业以及一些有创意特色的相关产业如概念餐厅、酒廊、零售、咖啡厅等。由此,园区内旧厂房的建筑形态和历史遗迹得以保留,同时又衍生出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产业经济。”[6]
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极为重视,他告诫新闻媒体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移动数据端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全媒体时代到来了,在这样的时代,信息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就显得极端重要,因为我们需要通过主流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国际交流和国际参与,展开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话,参与全球治理。当今世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各种政治力量、价值观念、利益冲突,此起彼伏,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净化网络空间,加强话语权的阵地建设,手段建设,引导力和影响力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年)中指出明确把“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7]提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事实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推进,我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必须要发出中国的声音,向世界介绍、呈现改革取得的成就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更清晰,更正确,更全面客观公正的看到中国的崛起,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8]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日益成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和道路,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创新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认识论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9]朱继东在《引领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一文中认为,习近平意识形态重要论述“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重点抓好理 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到全方位创新”“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创新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10]学者陈延斌、李冰撰文认为,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想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仅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而且关系我们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两个一百年’历史任务的问题。”[11]于瑮、张俊在《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思想的四个维度》一文中讨论了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维度、现实维度、价值维度、国际维度,并认为,这四个维度是“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权体系”,[12]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敖翔博士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的改革与重塑》一文中,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改革与结构重塑:“科学厘定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基因。”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巩固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和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改革和重塑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13]刘尧的博士论文《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习近平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及其国内外背景,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内涵和外延,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和建设路径都一一作了广泛的讨论和客观细致的论证。还有不少的学者具体研究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人民性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问题,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这些都是文化发展、文化安全和文化创新的根本方向和原则。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21 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包括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物联网等对现代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全新的传播方式和无限可能的表现手段,使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可能,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在新发展理念中处于核心位置,把创新列为新发展理念的第一要义。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14]
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自然文化遗产十分珍视,他认为,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不是简单的排外思想,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就要依靠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光明日报》就发文指出,未来文化与科技融合将有八大趋势:博物馆制定的数字化战略,将使得文化与自然遗产活起来;传统手工业者将把文化与创意产品卖到全球;全球书籍和出版数字化全线升级;设计和创意服务等时尚产业迈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在文化创意领域广泛运用;文化产业将成为区块链最为热门的行业之一,未来区块链将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的全球性机遇;新材料将广泛应用于智能织物和智能服饰。[15]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全媒体传播大格局,扩大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需要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先后十余次要求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要做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要大胆突破传统的传播思维定势,首先要提高认识,思想认识要发生新的飞跃,特别是重视手段创新,就是要信息化化时代的传播面临的新情况,加快媒介融合,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提升媒体传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他的很多论述媒体融合发展的话语成为金句,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是迭代关系,是优势互补的关系;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新空间,也是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造福国家人民,用不好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无法预见的危害。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文化传播,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紧紧联系在一起,是治国理政、安邦治国的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创新重要论述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讨论,如文化创新与国家形象传播,脱贫攻坚与文化发展,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特别强调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新体制和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与畅通,推进新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网络文化空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保障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指导思想,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增加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
第一,我们要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洋为中用,必须借鉴和学习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不要夜郎自大。在新时代下实现文化创新,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文化创新与国家经济生活发展联系在一起,把目光深远一点,要有世界的目光,要有真本领,去学习和掌握新科技时代的关键性技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仍然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有学者就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方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可以说,它是融合二者理论精华基础上开拓的新理论、新视野、新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飞跃。”[16]
第二,文化创新就是要推进自我革命,要扎根中华大地,与时俱进,把那种落后的文化思想革除掉,紧跟新时代,紧贴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具体来讲,作为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要学习唯物辩证法,增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守正创新,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工作者的体悟生活的能力、文化道德修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观察辨别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能力、专业技能、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态度与价值取向,是文化创新的关键性因素。
第三,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乃至于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经济生活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多样化的精神营养。文化体制改革成为文化创新的催化剂和保护伞,文化创新必然要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产业既是文化的,又是经济的,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属性,有学者指出:“一定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一定地区的文化结构,一般来说是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文化结构的变动;而文化结构和文化关系的变动,也必然地给经济结构以巨大的影响。重视文化与经济的同构互动,以及文化结构的变动对经济结构变动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17]
第四,文化创新成果要讲究艺术品位,讲究社会责任感,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一是要求文化艺术家首先是爱国者,要有担当精神,要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作品。二是主流媒体要敢于发声,理直气壮地宣传我们的思想文化,要果断、严肃地去纠正文化界的一些不正之风,那些低俗、媚俗文化博取眼球的作品要清除,要保持包括网络在内的文化界风清正气,为文化创新带来新的风气、新时尚和新气象。
第五,要把古诗词、传统文化,优秀的地方文化纳入大中小学的课堂,从娃娃抓起,整个社会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创新,从传统文化教育、全民阅读、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制度保护与人才培养上,形成共识,注重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转化,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从制度保障到自觉践行,都要落到实处,看得见,摸得着,社会文化逐渐形成新旧文化、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逐渐形成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局面。
第六,文化创新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美国,日本和韩国、英法等发达国家把文化创新列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特别是把文化创新与科技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影响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影响国家文化政策和众多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新日益向经济社会生活渗透,甚至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有学者指出:“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中,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经济的和政治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在文化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要严重得多,由此而带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复杂得多。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发展生机与市场准入后带来的危机同步存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现代化的文化误读,文化生态安全与文化资源安全问题空前严峻,文化内容安全和文化技术与公共文化安全使得国家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全球化,文化内容信息化和文化技术数字化对于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国际政治和经济生活,使得全球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动,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策、文化运动和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影响着国际文化秩序的变动和世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