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焓
(三明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伴随“新时代高教40 条”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应用型高校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1].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在“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办学定位和新工科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找准突破口,对标地方需求,进行课程综合改革,成为当前应用型高校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自2017 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要求高等教育跳出“象牙塔”的单一视野,综合科技、经济、社会、全球化等多视角,分析、预测和应对未来发展.对应用型高校来说,打造地区“产业伙伴”“地方智库”“人才特区”高地成为学校发展的落脚点.
应用型高校从规格升本到内涵建设的过程中,也启动了对传统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成立了课程组,解决了共同备课、共同出卷、流水阅卷等问题,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如何解决传统专业教育体系造成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和结构脱节,对接企业、对接行业认知不足,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及面对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为此,应用型高校的工程教育亟待转换思路,要融入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在优化传统工科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发挥专业建设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地区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能力分析,推动“1+ X 证书”试点制度进校门,合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专业课程群建设等改革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群建设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2].课程群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管理及教学制度建设,也包括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课程群教改教研建设,还包括课程群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2].因此,课程群建设将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课程设计全过程,以“产出导向”理念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持续改进”理念为落实和提升目标达成提供依据,构建集智能、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建设一组富有特色的课程群.
面对新工科的发展,结合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必须对传统课程体系下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根据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具有普适意义的课程群建设目标: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造就大量与地区息息相关的建筑产业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立足于面对工程实际,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发挥学科优势,构建由土木工程基础类、土木工程专业类、土木工程实践与技能类和土木工程职业与拓展类课程组成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促进课程质量提升.[3]同时,以“1+X 证书”试点制度为契机,积极打造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体系,探索培养卓越土木工程师的综合养成教育教学模式.
为参加工程教育认证,2015 年三明学院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纳入改革范围,成立了由院长担任主任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着手讨论、制定、修正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培养方案.结合“结构工程”福建省重点学科,着力整合三明学院院士专家(王任享)工作站,绿色建筑产业学院,中东商学院,“工程材料与结构加固”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竹资源开发利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力量与资源,推进以土建类课程建设为核心的课程改革.
针对过去课程建设表现出来的不尽人意之处,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的毕业生通用素质要求与土木工程专业补充要求,在系统研究国内外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群建设思路,指导土木工程课程群建设.
(1)构建基于学生核心能力要求的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主要措施包括:①组织教师结合工程操作流程及土建类岗位能力需求,将前后逻辑相关或需有先行课的课程进行补充渗透,设置课程模块.②针对课程模块合理安排教学,缓解课时量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解决课程内容孤立或者知识点教学重复的现象. ③依据课程模块构建课程群,以一个完整工程项目为线索贯穿该课程群的所有课程,通过“核心课程+辅助课程”方式形成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2)构建基于工程实际能力要求的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措施包括:①依据行业需求对实践课程和实践内容进行筛选和优化.②强调实践面向工程实际,在专业课实践环节有意识进行“实战化训练”,为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做好早期干预.③统筹规划本科四年实践环节,形成由实验课、课程设计、综合训练、专业见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四年专业实践训练不断裂,循序渐进地提升专业和实践能力.
(3)在此基础上,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实操投放在大工程观的教育视野下,重视塑造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4]通过引入工程伦理教育,树立工程概念,将其与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有机结合,整合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与工程素质要求,整体构建了由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与技能教育和职业与拓展教育四大板块组成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群,基于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分析,将四大课程群细分为小课程群进行具体建设,主要包括力学课程群、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群、岩土课程群、结构设计课程群/路桥设计课程群、施工与管理课程群.各小课程群间又相互渗透,融工程伦理、理论知识、专业实验(实践)、创新创业于一体,打破传统封闭的阶梯式课程群,形成螺旋交叉的课程群.
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课程群建设的具体要求:一是注重理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对接,检查课程设置是否对接应用需求、教学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是否对接工程实际.二是以“1+X 证书”试点制度为指导,设置并融合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相适应的专业模块课程,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三是专业模块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既体现当下需求,也适应未来发展,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四是把课程群建设推进到学习论与教学论的深层次变革上,改变“传统的教学三中心”,鼓励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并注重提升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五是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反思、在实践中认识工程、理解工程,形成工程意识和工匠精神 ,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
(1)依托学科优势,建设系列一流课程.主要举措包括:①突出“金课”建设,带动相关课程建设. ②布局应用型教材建设,推进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鼓励教师编写与课程配套的辅助教材,探索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③挖掘课程学科资源,通过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5]
(2)整合实践资源,加强实践环节把控.主要举措包括:①统筹实验实践需求,以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场所,针对性地进行软硬件设施建设与整合.②加强产教融合,使企业成为实验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与企业职工培训一体化的实践平台.③企业实训需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并进行项目式教学.④建立实习环节过程检查与答辩制度.⑤毕业设计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从而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从时间和内容上打通.
(3)重视第二课堂,提高人才培养素质.主要举措包括:①将第二课堂学分写入培养方案.②实行专业竞赛项目化,促进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提升.③开设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选修课程,加强工程师工程意识与工匠精神教育.
为确保课程群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每一门课程都要求建立教学档案. 档案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堂教案、期末试卷(含答案及评分标准)、教学日历、教师手册及教材封面,并保存学生的考试试卷及试卷的分析与总结、课程设计档案、实习实践报告等.这些档案不仅是专业评估的重要支撑材料,对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很大借鉴意义.同时部分课程采取“一课双师”制度,外聘企事业单位高职称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另外,除以上学院要求的专业质量保障要求外,课程群建设还规定每学期召开不少于8 次的课程组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优质一堂课活动,确保所有任课教师对课程群的建设规划具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并能结合课程群建设,开展相关教研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同时保留课程组活动记录.除此之外,土木工程专业接受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监督,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受国家教育部门的本科教学评估,用高标准和严要求保障每个教学环节、每门课程、整个课程群建设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组织实施课程群活动是课程群建设成功的关键.与科研工作不同,教学是一项“良心活”.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师给自己设定更高的教学标准,在教学活动和培养学生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实现自己的高标准.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命题,因此课程群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自愿投入其中,这是保证课程群稳定发展的最大内因.
除此之外,对于应用型高校发展课程群建设,在实施环境和体制机制上还有许多可挖掘的地方,主要包括:
政策面上,一方面需要学校顶层设计的支持,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群建设甚至需要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校企融合、产学合作等多方面支持,学校不但要做好校内各方面的协调,提供人财物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在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上的倾斜,为课程群建设提供战略性指导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帮扶,高校如何引进并留住有工程教育背景的教师需要政府的关心,高校如何实施好工程教育改革与需要业界的介入,这些都有待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地.
技术面上,由于科技领域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新成果要求工程教育的知识体系、能力素质、职业素养不断更新,因此就要求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将这些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同时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对地方的服务和贡献,课程群建设也绕不开这个基本点,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吸引新学生留住毕业生,以更加开放的视野,立足当前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地方、沟通业界、着眼需求、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土木工程课程群.
应用型高校仍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资源配置和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对新工科建设应有更全面、深入和特色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实现转型发展的弯道超车.
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结合新工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1+ X 证书”试点制度,瞄准标杆,合理吸收和借鉴外校经验,高质量赶超,促进以工程教育为核心的土木工程课程群建设.
精准对点服务与发展.受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影响,土木工程课程群依托的建设背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通过土木工程课程群建设,深化与地方与业界的产教深度融合,彰显学校教育特色,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进老苏区脱贫奔小康,加快闽西北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课程质量的提升.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在课程群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下一步将致力于建设“金课”,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课程到课程群,其核心要义就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追求“质”的提升与突破,严把教学质量关,规范教学秩序,做好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土木工程课程群的建设和成熟需要时间,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阶段性困难和挑战,但是思路决定方向,行动决定结果.新工科建设是一个新起点新平台,土木工程课程群建设要抓住这个历史的转折点,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走出一条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