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明宫西掖、西院考

2020-02-25 12:03
关键词:舍人中书学士

杜 文 玉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西掖与西院在唐代史籍及诗文中多有提及,是士大夫们所企慕的任职机构,由于其是一些机构的别称,为当时人所熟知,而今人却不知其具体所指,加之其牵涉到唐代中枢政治的变化情况,故有必要考证清楚。

一、 西掖何所指

西掖之谓出现较早,《初学记》引刘桢《赠徐幹诗》曰:“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所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又引应劭《汉官仪》曰:“左右曹受尚书事,前世文士,以中书在右,因谓中书为右曹。又称西掖”。[1]272可知早在汉代已有此称呼,指右曹,即中书,因为其在宫内位于西面,故称西掖。《汉书》载:“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2]739,意为包括左右曹诸吏在内这些官职皆为加官。可是《后汉书》却载:“旧有左右曹,秩以二千石,上殿中,主受尚书奏事,平省之。”[3]3 578可见左右曹是官职,故上引《汉书》应在“左右曹”与诸吏之间断开,如陈直的《汉书新证》在此处是断开的。[4]121秦汉时期官名与机构名称并无明显的区别,因此左、右曹既是官名,也是机构名,分处于宫内主殿的东、西两侧。曹魏时,在中书郎之上置中书令、监为其长,掌典机要。后世设官沿袭古制,将中书、门下两省皆于宫中,分别位于宫内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唐大明宫的布局也是如此。

关于唐人称中书省为西掖的记载很多,如张九龄诗云:“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5]102,岑参《西掖省即事》云:“西掖重云开曙晖,北山疏雨点朝衣[6]717”。诗中所云“西掖”都是指中书省,其中岑参诗标题中有“西掖省”三字,更是将其指向说得非常清楚了。张说《奉裴中书光庭酒》诗亦云:“西掖恩华降,南宫命席阑。讵知鸡树后,更接凤池欢。”[7]160据注者云,诗中“裴中书”指时任中书侍郎的裴光庭,“凤池”“鸡树”均指中书省,这都是人所共知的典故。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不过,从唐代的情况看,西掖更多的应是指舍人院。史载:“中书舍人权德舆独直禁垣,数旬一归家,尝上疏请除两省官,诏报曰:‘非不知卿劳苦,以卿文雅,尚未得如卿等比者,所以久难其人。’德舆居西掖八年。”[8]1 110这里所谓的“西掖”即指舍人院,因为权德舆时任中书舍人,并非中书令或中书侍郎,故这里所指的只能是舍人院而不是中书省。“尝上疏请除两省官”中的“两省”指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可见在这里是把舍人院与包括中书省在内的两省对应起来了,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掖”是不包括中书省的。类似这样情况还很多,如皇甫曾《奉寄中书王舍人》诗中写道:“西掖几年纶綍贵,东山遥夜薜萝情”[9]926,有学者认为这里的“王舍人”指王维[10]356。李商隐《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11]6 145诗中的“令狐舍人”即指令狐绹,时任中书舍人。又,苑咸“开元末上书,拜司经校书、中书舍人。颜真卿序孙逖文集曰:‘公之除庶子也,苑咸草诏曰:西掖掌纶,朝推无对。议者以为知言。’唐人推咸为文诰之最”[9]579。这些都是将中书舍人与西掖联系起来的例子。此类情况在唐人诗文中比比皆是,不烦再举。

唐置中书舍人6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行”[12]1 211,实际上负责起草诏敕只有1人,加知制诰的名号。由于事关军国大事,故唐代宗说:“西掖专宥密之地”[13]3 613。士大夫以能居此职为荣耀,如“孙成,父逖、兄宿,继掌纶言,三十年间,更蕃西掖,时论荣之”[13]8 932。由于中书舍人掌典机密,所以在中书省内为其另置一院以处之,杜甫《送贾阁老出汝州》诗曰:“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14]443。这里所谓的“贾阁老”是指贾至,曾任中书舍人,唐制,以舍人中年久者一人判本省杂事,称阁老。从杜甫这两句诗看,中书舍人院内种有梧桐树,由于贾至外任汝州刺史,故杜甫说“空留一院阴”,以表达其惋惜之情。在这里西掖直接指舍人院。白居易曾任中书舍人,撰有《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与李常侍隔窗小饮各题四韵》[15]1 523一诗,这里的“西省”指中书省,“北院”指中书舍人院。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其在舍人院内种竹,并且在院墙开窗,而墙的东面就是散骑省(院),遂与李常侍隔窗饮酒。宋人苏东坡曰:“元祐元年,余为中书舍人,时执政患本省事多漏泄,欲于舍人厅后作露篱,禁同省往来。余曰:‘诸公应须简要清通,何必栽篱插棘!’诸公笑而止。明年,竟作之。暇日读《乐天集》,有云:‘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与李常侍窗下饮酒作诗。’乃知唐时得西掖作窗以通东省,而今日本省不得往来,可叹也。”[16]30这里所谓的“东省”,即指右散骑常侍院,由于其位于舍人院的东面,故称东省,与舍人院同在中书省内,而非东边的门下省,这一点程大昌已在《雍录》一书中辨证甚明[17]167-168。

西掖在唐后期亦指翰林学士院,据李敬实墓志铭载:“翌日赐绿,光焕一时,人称独步,历仕三帝。至大和七年,却归西掖,充内养数岁”[18]1 028。墓主为宦官身份,故不可能赴中书舍人院任职,这里的“西掖”实际上指学士院。据李肇《翰林志》载:学士院“署有高品使二人,知院事。每日晩执事于思政殿,退而传旨。小使衣绿黄青者,逮至十人,更番守曹”。此时的李敬实赐绿不久,尚达不到高品使即学士院使的地位,只能是所谓“小使衣绿黄青者”之一,分掌学士院各类具体事务。其院“前庭之南横屋七间,小使居之,分主案牍、诏草、纸笔之类”[19]347-348,沈括亦指出:“唐宣召学士自东门入者,彼时学士院在西掖,故自翰林院东门赴召”[20]2。宋代沿袭唐制,一直将翰林学士院称为西掖,如宋真宗“咸平中,翰林李昌武、宗谔初知制诰,至西掖,追故事独无紫薇,自别野移植”[21]7,这里的“西掖”就是指翰林学士院。在宋代,学士院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中书舍人之职,“为所迁官,实不任职”。起草诏诰之权集中于学士院,直到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才恢复中书舍人“与学士对掌内外制”[22]3 785。直到金代仍称翰林学士院为西掖,如“承旨党公……为人仪表修整,望之如神仙。在西掖三十年,以承旨致仕”[23]45,引文中所谓“承旨”,即翰林学士承旨,号称学士院长。

二、 何谓西院

关于唐大明宫之西院,宋人程大昌曰:“开元已后,虽于翰林院南别置学士院,正以学士名官,而西院仍在翰林院南”[17]74云云。这里所谓“西院”是指西学士院,是相对于东学士院而言的,与唐人通常所称的“西院”并非同一机构。元人胡三省又曰:“枢密分东西院,东院为上院,西院为下院。”[24]8 592这是史籍中关于西院的又一记载,然而这一记载与史籍所云西院的特征仍有不合之处。另据《册府元龟》记载:“魏谟为右补阙。开成二年,荆南观察使韦长以监军使吕令琮下官健入江陵县,凌辱县令韩忠,事申西院。院即内枢密院也。”魏谟认为此事应申奏皇帝或者呈报中书门下,而不应申报西院,“伏望陛下宣示宰臣,速加惩戒!”[13]5 912为什么韦长会将此事申报于枢密院呢?因为唐枢密院掌管诸道监军使,是其上台机构,故监军使均称枢密使为长官。[25]88-89可见西院是指整个枢密院,而不仅限于枢密西院。(1)关于此事也有学者进行过研究,结论与上引王钦若《册府元龟》相同。如赵和平《〈记室备要〉的初步研究》,收录于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年版,第260—266页。关于西院的记载也见于唐人墓志,如西安博物院藏《唐故振武监军使赠内侍杨公夫人谯郡曹氏墓志铭》载:“辟非修辞者,直以仲兄于西院,常侍有忘形之契,为莫逆之交。遂命操觚,多惭授简。”文中的所谓“辟”,指墓志撰写者毛辟,任滁州司马兼御史中丞,意为毛辟仲兄在西院任职,与墓主之夫杨某为莫逆之交,遂受其托撰写了这篇志文,说明毛辟之仲兄是一位宦官,曾在枢密院任职。宦官《吴承泌墓志》亦载:“先帝幸宝鸡之岁,搜访才能,召公充西院承旨,却复章绶。”[26]2 532-2 533志文中所说的“先帝”,即唐僖宗,“西院承旨”即枢密院承旨。胡三省说:“唐末,枢密承旨以院吏充,五代以诸卫将军充,宋朝以士人充,遂为清选。”[24]8 592此说恐不可靠。另据宦官《张居翰墓志》载:“枢密院承旨六员,必择慎密兢庄,不嚣不挠,不漏禁中语,不徇私结外交,皆以识见端明,文笔敏当者,方膺兹选。以公授第六厅承旨”,可见唐代的枢密院承旨皆由宦官充任,而并非院吏,《张居翰墓志》在这段话之后,接着又说“俄赐金章,资之清俸”。[27]944前一句是说给张居翰被赐予紫金鱼袋,可见此职并非吏职,后一句是说此为清选之职。这就说明早在唐代已将此职视为清选之职了,只不过是由宦官充任而已。通常将清选之官视为士大夫专任之职,而在唐代将高级宦官视为“内大臣”(2)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7载:“宣宗崩,内官定策立懿宗,入中书商议,命宰臣署状。宰相将有不同者,夏侯孜曰:‘三十年前,外大臣得与禁中事;三十年以来,外大臣固不得知。但是李氏子孙,内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安有是非之说?’遂率同列署状。”参见《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59页。,并不存在歧视,加之枢密院掌中枢机要,故承旨一职亦在清选之列。唐代枢密院除了有枢密使、承旨之置外,亦有枢密院端公、枢密院直公之置,有人认为这两种职官均指枢密承旨[28],恐怕不可靠。由于此事与本文主旨关系不甚密切,笔者将随后另行撰文详论。

宋代沿袭唐制,仍称枢密院为西院,或称西府。《宋东京考》载:“枢密院在阙门之西南。中书省之北。称西府焉。与中书省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东府掌文事。参政佐之。西府掌武事。副使佐之。”[29]84枢密院又称右府,宋人周煇《清波杂志》曰:“五十年前,有通右府书,称‘枢密太尉’,盖旧制:文臣为枢密使,皆带检校太尉”[30]44,“右府”即指枢密院,古人以西为右,故称右府。宋代的枢密院仍分为东、西二院,“印有‘东院’、‘西院’之文,共为一院,但行东院印”[22]3 798。“共为一院”,是说其虽分为两院,然同处于一院之内。关于宋代的这一体制,《锦绣万花谷》说:“后唐枢密使,凡东西院二员,国朝亦有东院、西院,但行东院印”[31]583。似乎宋代的两院制是沿袭五代后唐之制而来的,这是不对的。后唐沿袭唐制,而宋制又沿袭后唐之制,从制度渊源的角度看,宋制应是沿袭了唐制。

综上所述,可知西院乃是对枢密院的俗称,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其位于大明宫中轴线以西之故。

三、 西掖与西院之方位

唐大明宫以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为中轴线,宫内机构主要分布在宣政殿东、西两侧,其中门下省位于东,中书省位于西。《唐六典》载:含元殿“其北曰宣政门……内曰宣政殿。殿前东廊曰日华门,门东门下省……宣政殿前西廊曰月华门,门西中书省”。[32]218宣政门至宣政殿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大院,其正门为宣政门,这个大院的西门为月华门,东门为日华门,所谓在门外,即在宣政殿大院东西两边的门之外。由于中书省位于中轴线以西,故称西掖,具体应指其中的中书舍人院。由于其方位不见于《长安志》《雍录》《类编长安志》以及《阁本大明宫图》记载,只能依据其他史籍进行考证。

《旧唐书·常衮传》载:“无几,杨绾卒,衮独当政……政事堂有后门,盖宰相时到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以自广也。衮又塞绝其门,以示尊大,不相往来。”[33]3 445-3 446这一记载没有具体时间,另据《唐会要》载:“(建中)四年,常衮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政事堂旧有后门,盖宰相过中书舍人院,咨访政事。衮欲自尊大,乃塞其门,以绝往来”[8]1 081-1 082。可知此事发生在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此时政事堂早已从门下省移到了中书省。由于后门被塞,宰相与中书舍人往来,只能通过政事堂前门了。政事堂后门朝向如何?上引史料说得并不明确,另据记载:“政事堂北门,异时宰相过舍人院咨逮政事,至衮乃塞之,以示尊大”[12]4 810。可知舍人院设在中书省内,位于政事堂的北面。上面提到过白居易的《西省北院新构小亭种竹开窗东通骑省与李常侍隔窗小饮各题四韵》诗,清代史家徐松针对此解释说:“盖中书省中之舍人院东接右骑省直舍,南面有户,而北无之,乐天故于省北创亭以通骑省牖也”[34]21。“右骑省直舍”,即右散骑常侍院。遂使后人得以知悉唐中书省的内部结构情况,即政事堂北有中书舍人院与右散骑常侍院,其中舍人院位于西,右散骑常侍院位于东。

舍人院内除了建有白居易提到的小亭外,还建有紫微阁,沈括说:“唐贞观中,敕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谢脁诗云:‘芳洲采杜若’,乃责坊州贡之,当时以为嗤笑。至如唐故事,中书省中植紫薇花,何异坊州贡杜若,然历世循之,不以为非,至今舍人院紫微阁前植紫薇花,用唐故事也”[20]23。沈括说,北宋舍人院在紫微阁前种植紫薇花,是仿效唐代的做法,虽然沈括采用了讥讽的写法,然可见此种做法自唐代已然如此。沈括之所以讥讽,是因为紫微阁的得名缘于天上的紫微星,与人间的紫薇花没有关系。

由于中书舍人地位重要,为时人所重,相关礼仪亦重。史载:“舍人院,每知制诰上事,必设紫褥于庭,面北拜厅,阁长立褥之东北隅,谓之压角。宗衮作《掖垣丛志》,而不解其事。按《唐书》亦无闻焉,惟裴瑶裕《王陵遗事》云:‘舍人上事,知印宰相当压角’。则其礼相传自唐也。”[35]364这是指新任命的知制诰,其初次到院时,要在庭前设紫褥面北拜厅,知印宰相或阁老站在褥子的东北角相陪,谓之压角。这种礼仪自唐至宋一直相尚未变。在唐代,新及第的进士除了拜见宰相外,还要拜见中书舍人。据载,新进士拜见宰相后,“(主司)领生徒退诣舍人院。主司襕简,舍人公服靸鞋,延接主司。然舍人礼貌谨敬有加。随事叙杯酒,列于阶前,铺席褥,请舍人登席。诸生皆拜,舍人答拜。状元出行致词,又拜,答拜如初。便出于廊下,候主司出,一揖而已。”[36]37新进士拜见宰相比较好理解,毕竟宰相为百官之长,其拜见中书舍人,一是因为舍人院与政事堂相邻,故不得不见;二是中书舍人是士大夫所企望的飞黄腾达的重要阶梯,也是读书人学习的榜样,因此必须拜之。

新任中书舍人入院还要掏钱,孙逢吉《职官分纪》载:舍人院“初入者有儤直。晋开运中,杨昭俭约旧制,刻石院中。凡员外郎入五十直,郎中入四十直,它官入八十直。自员外知制诰转郎中,依旧直者三十直,拜舍人者三十直,自常侍、谏议、给事中、郎中拜舍人者,三十直。旧官再入,约前任减半”[37]184。天福四年(939)自虞部郎中任知制诰,此时距唐亡不久,“杨昭俭约旧制”,刻石院中,这一旧制只能是唐制。这种钱叫光院钱,唐五代时期中央诸署凡新入职者皆要掏钱,有光省钱、光署钱、光台钱等不同叫法。收取此钱本意是用于宴请同僚,后来就成为了一种变相收费,主要用于办公支出、食料开支、修缮公廨等方面。杨昭俭把收费标准刻石公示,遂成为一种强制行为,直至两宋时期仍相沿未变。以上这些都是有关舍人院的所谓“故事”,故附述于此。

关于翰林学士院的地理方位。为了说清这一问题,必须先论述清楚大明宫内翰林院的方位。宋敏求《长安志》载:“西面右银台门、内侍省、右藏库。次北翰林门,内翰林院、学士院。”[38]241又据程大昌《雍录》:“翰林院、学士院皆在三殿西廊之外。”[17]71据此可知翰林院在大明宫右银台门内右藏库之东偏北,三殿即麟德殿西廊之西的位置上。(3)考古工作者在右银台门内以北50米处,发掘出了一段25米长的散水,被认为是翰林院遗址,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区改造保护领导小组编《唐大明宫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学士院的方位上引《长安志》没有说清楚,据程大昌之书引韦执谊《翰林院故事》:“开元学士院在翰林之南,别户东向”[17]73,又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开元二十六年,于院南别置学士院,户皆东向”[34]24,可知学士院位于翰林院之南,这是西学士院。关于东学士院的方位,韦执谊的《翰林院故事》载:“其后,又置东翰林院于金銮殿之西,随上所在而迁,取其便稳。”[19]353这里所谓“东翰林院”,他书记为东学士院。(4)程大昌《雍录》卷4《唐翰苑位置》:“而金銮殿又在学士院之左”,意为金銮殿在学士院之东,此学士院即西学士院。参见程大昌《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1页。

前面已经论到枢密院在大明宫内的方位在中书省之北,宋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记载说:“宣徽南北院使,唐末旧官也。置院在枢密院之北”[39]37。又据《唐六典》载:“宣政殿前西廊曰月华门,门西中书省。”[32]218如此则宣徽院、枢密院、中书省自北至南纵线排列,枢密院之北为宣徽院,之南为中书省,这3处机构均位于宣政殿前西廊月华门以西的方位上。另据《锦绣万花谷》载:“国初循唐制,即中书之北置枢密院。元丰改制,遂变于中书之西。”[31]583亦证明唐代的枢密院位于中书省之北,宋初仿唐制仍建在中书以北,宋神宗元丰改制时,移到中书之西,这是宋代发生的一个变化。

猜你喜欢
舍人中书学士
明朝立国前后的军中舍人与演武余丁
辽代《梁援墓志》补考
瓦学士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Analysis on the Place Movement in Great Expectations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职业教育瞄准“学士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