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论语》英译本中的欠额翻译现象及规避策略研究

2020-02-25 10:48徐光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原文中叠词论语

徐光霞

(安徽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 安徽合肥 231201)

一、翻译美学视角下《论语》英译本中的欠额翻译

翻译是一种具有技术性、科学性以及学术性的言语交际活动,翻译作为一门跨学科专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翻译也是一门艺术再创的活动,因此,译者需要再现原文本中传达的美学欣赏价值。但是,在翻译《论语》时,由于《论语》是用古汉语文字表述出来,并且文内语言简约但意义深远,同时用词精炼,文内出现了许多有关人生智慧以及富有生活气息的表达,使得其语言富有“古典庄重,极富韵律美感。”[1](P127)因此,译者在对《论语》翻译过程中,由于忽略《论语》原文中的美学价值,导致信息传递被打折扣的现象,即产生欠额翻译现象。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论语》过程中,出现的美学再现障碍主要是由于译者分别在翻译审美理解阶段、翻译审美转化阶段、翻译审美加工阶段三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而导致。

(一)翻译审美理解阶段。在第一阶段,翻译审美理解主要是指对孔子《论语》原文本的理解,从翻译美学角度而言,译者首先需要从语音美方面分析《论语》的原文本,即译者需要分析原文本中语句表达的节奏感、语音表达特征,只有充分理解原文本的语音表达特征,才能为理解原文本中体现的美学欣赏价值奠定基础。由此,理解阶段将决定《论语》整个美学价值再现的质量。在《论语》的原文本中,不乏许多表达节奏感强的句子,即运用了汉语的叠词以及重复语句的修辞方式,使语句表达琅琅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语》原文本中,首先语音美体现在使用叠词。如《论语》中来自于《乡党篇第十》中的一段:“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子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这句话中使用了叠词“侃侃”“訚訚”“与与”,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叠词所传达的韵味,即需要用相应的富有韵味的词语来表达,否则将失去该语句所传达的语音美。此外,《论语》中也使用了重复表现手法来表现其中的语音美。如《论语》中选自《公冶长篇第五》中的一句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句话中重复了“天厌之”,为了保证译文中能够再现原文中的语音美,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使用对等的重复手段来翻译该句,目的在于保留原文的语音美,否则,就会出现译文与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不对等,最终导致欠额翻译现象的发生。

(二)翻译审美转化阶段。在第二阶段,翻译审美转化在整个美学价值再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主要面临的障碍在于译者如何把握好移情感受,将《论语》原文本的审美价值等值地转移到译文中。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即译者如何正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境美。“意境,指一种高品位的艺术境界,是意念、情感、场景的艺术结合。”[2](P122)具体来说,意境是主体审美体验对外在物象精选加工而构建起来并赋之以情的艺术空间和境界。《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富有意境之美语句,译者让读者能够感知其中的意境美,离不开翻译。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汉语表达重抽象思维,英语表达重形象思维;其次,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中意境是“实”与“虚”的结合,从而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在《论语》的原文本中,许多物象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了其特定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对当今中外学者而言,很多意象都已经无法与当时《论语》原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意象相对应,译者在翻译《论语》中相关意象时,在译入语中无法寻找到与原文本中相应的意象的替代品,最终由于缺乏对《论语》原文本意境美的体验,译者在翻译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源语中相关意境美的信息在译入语中大打折扣,由此造成欠额翻译现象产生。如《论语》中选自《子罕篇第九》中的一段:“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孔子创设了“岁寒”这一意境,借助松柏这一物象,字面上虽表达的是物景,实际上却是表达了具有远大志向的君子,在艰难环境下的一种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具有远大君子对于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的一种佩服之情,即在此句中,孔子充分结合了意念、情感与场景的艺术结合。译者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就会出现原文本中意境美的消失,不可避免导致欠额翻译现象的出现。

(三)翻译审美加工阶段。第三阶段为翻译审美加工阶段。此阶段,重点要求译者能够调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对《论语》原文本相关内容的误解,以此达到能够完整地传达原文本的美学本质与内涵,即应该关注形式美的传达。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认为:“翻译审美加工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推进,第一个层次是基本构建层次,另一个层面是精加工层次。”[2](P185)从这两个层面可以看出,翻译审美加工不仅要求从词、词组、句、语段方面进行基本构建加工,还要从译文“美”的层次上进行精加工,要尽量保证原文本中所承载的审美信息与审美效果。同时,由于中英文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译者需要将原文全部审美活动的成果赋予译文,即再现《论语》的艺术美。因此,在此阶段出现的翻译美学再现障碍在于实现原文与译文美学价值的等值。除了对语言语音美、意境美的传达方面重视之外,译者在此阶段的重点是对于语言形式美的润色。语言的形式美在于语言的外在语言结构所传达的美感,即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能够把《论语》原文本中语言的形式美体现到译文中,使译文在语言结构表现方面与原文尽量保持一致。《论语》中不乏句式工整的句子,并且骈散结合,使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整句的表达首先需要符合英语语法规则,通常译者在翻译《论语》时,由于要考虑英语语法规则,从而使《论语》原文本中错落有致的句子结构被打破,一旦打破了《论语》原文本中的句子结构,《论语》文本中体现的形式美就会丢失,致使《论语》原文本中的形式美在译文中大打折扣,最终,就会导致欠额翻译现象产生。《论语》原文本中不乏使用排比、对偶、重复等修辞手法。“进行典籍英译时应充分尊重汉语的修辞风格,尽量将原文的修辞特点移植到译文中。”[3](P11)因此,在翻译《论语》时,译者也需要考虑如何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且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句子来表达《论语》原文中的形式美。如《论语》中选自《公冶长第五》的一段:“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在此句中,孔子重复了“归与”的表达,因此,在译文中也需要用相应的重复手法表达该句的内涵,否则,原句中的形式美将会丢失,从而导致欠额翻译现象的产生。

二、规避欠额翻译策略

(一)语音层审美信息再现。在汉语中,语音美的表现之一就是通过叠字,即重叠格来实现。同时,由于汉语的固有特征,叠字的使用非常普遍,构成了汉语语音美的标志之一。叠字的使用与产生是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特征相联系。在《论语》中,叠字的使用更是非常普遍。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的叠字约有 30 个,如“切切”“申申”“夭夭”“空空”“怡怡”等。这些叠字的使用,主要是用来描绘景色或者人物,在《论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固有的差异,汉语中经常使用叠字的现象在英语里却不常见,因此,在翻译《论语》时,不可避免地发生原文的语音美审美信息在译文里大打折扣的现象。由此,为了规避欠额翻译现象,译者需要结合《论语》中叠字的上下文内涵,再现在汉语表达中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叠字现象,从而使原文的审美信息能够完整地传达到译入语中。“虽然英语有重叠元音或复印而形成的词汇,但是与汉语的重叠变化来说相去甚远,它们远不足以翻译汉语的叠词。”[4](P22)因此,可以用同词反复的方法进行翻译,进而规避因翻译叠词而出现的欠额翻译现象。下面节选自《论语》其中一章,并以韦利与辜鸿铭的英译本为例,说明译者应如何翻译叠词而达到规避欠额翻译现象的效果。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篇)

韦译:In his leisure hours the Master’s manner was very free-and-easy,and his expression alert and cheerful.[5](P65)

辜译:But not with standing what he said above,Confucius in his disengaged hours was always serene and cheerful.[6](P95)

原文使用了2个叠词,分别是“申申”、“夭夭”。“申申”与“夭夭”这两个叠词表达了孔子人物状态,即一副舒展整齐、轻松和畅的样子。这两个叠词在韦利的翻译中得到了更好地体现。“申申”翻译成了free-and-easy,“夭夭”译成了alert and cheerful.韦利翻译时充分考虑了《论语》中叠词使用的特点,并使用同词反复的方法进行翻译。这样就把原文中叠词所表达的效果展现在了译入语中。在辜鸿铭的译文中,把“申申”与“夭夭”这两个叠词合并在一起进行翻译,即把“申申”翻译成了serene,“夭夭”翻译成了cheerful.这种翻译方法也用到了同词反复的方法进行翻译,但是,与原文相比,“申申”与“夭夭”用四个英语词语来表达更加符合原文中叠词使用意图,也能更加有效规避因翻译《论语》中的叠词而出现的欠额翻译现象。从叠词的使用效果来看,用四个对等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以更加有效地再现原文的语音美,给中外读者以等同于原文的美学效果。

(二)意境层审美信息再现。《论语》中很多思想反映了东方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内容与体裁都十分丰富,有对话,有叙事,有警句,有感悟,文化与哲理之意蕴无穷。”[7](P29)因此,《论语》中的很多语句都具有一定的意境,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充满了意境美。但是由于《论语》是成书于中国古代,所使用的语言为古汉语,因此,在《论语》的英译过程中,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进而产生对于当时《论语》所表达的意境美的理解缺失,由此导致欠额翻译现象产生。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想规避由于缺乏意境美而产生的欠额翻译现象,就要尽可能地把《论语》原文中所体现的意境美传达出来。下面以《论语》中的语句并结合韦利与辜鸿铭的翻译进行说明,译者在翻译时如何规避欠额翻译现象。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

韦译:The Master said,“He who rules by moral force is like the pole-star,which remains in its place while all the lesser stars dohomage to it.[5](P11)

辜 译 :Confucius remarked,“He who rules the people,depending upon the moral sentiment,is like the Pole-star,which keeps its place while all the other stars revolve round it.[6](P15)

在此句中,孔子以“北辰”“众星”分别比喻“为政以德的人”与“人民大众”。文中采用的是隐喻表现方式。在这个隐喻中,本体为“用道德来治理国政的人”,而喻体为“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则寓意着领导人的言行对普通大众言行的影响。此处所要表达的一种意境为孔子对于治国正义的看法。在韦利的翻译中,把“譬如”翻译成“is like”,辜鸿铭也直接把“譬如”翻译为“is like”,此种翻译更能让译入语的读者体会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的魅力对于人民大众的影响,这种意境则是通过“北辰”与“众星”来表现出来,在韦利和辜鸿铭的翻译本中能够很清楚地体现这种关系,即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的人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北极星处于一定的位置,其他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论语》原文中创设了一种意境,即道德高尚的领导者,会受到很多人的拥护。这两种译文都能在英文读者脑中产生相同的联想。最终也实现了原文中的意境美传达到译文中,从而规避了欠额翻译现象的产生。

(三)文字层审美信息的再现。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为文字。“文字具有形体特征,诉诸视觉感官。因此,文字层审美信息主要感应于视觉。”[3](P29)在《论语》原文中,有很多句式工整的句子,也不乏许多实用排比、对偶、对仗的修辞方法,使《论语》的整个句子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很强的节奏感与美感。因此,在翻译成目的语时,译者也需要采用相应句式工整的结构来进行表达。否则,就会导致原文中文字层所体现的美感在译入语中得不到体现,进而会导致欠额翻译现象的产生。因此,要想规避由于在文字层上出现的审美信息再现障碍,译者需要利用相等或者相近的句式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不仅要达意,而且还要传达美感体验。下面以《论语》中的语句并结合韦利与辜鸿铭的翻译进行说明,译者在翻译时如何规避欠额翻译现象。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篇)

韦译:The Master said,“He that is really Good can never be unhappy.He that is really wise can never be perplexed.He that is really brave is never afraid.”[5](P99)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Men of intelligence are free from doubts,moral men free from anxiety,and men of courage from fear.”[6](P143)

在此句中,原文共有三个排比句,分别是“A者不B”的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韦利的译文中,使用了跟原句几乎一致的排比句,让英文的读者也能对等地体会到《论语》原文中文字层的美感体验;辜鸿铭的译文显得更灵活一点,也使用了排比的句式进行翻译,因此,在文字层的审美再现方面,两位译者都能全面地再现汉语中的美感体验,让外国读者同样感受到原文中的文字美。因此,从文字层审美信息再现的角度来看,译者规避了在翻译中出现的欠额翻译现象。

猜你喜欢
原文中叠词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让叠词走进句子
《论语·为政第二》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