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理论阐释

2020-02-25 10:37王欣欣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育观立德时代

李 毅,王欣欣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问题,为加强和改进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个逻辑层次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始终贯穿和彰显着鲜明的唯物史观立场和唯物辩证法旨趣,具有丰富的思想蕴含。本文从核心要义、理论特性、人学向度和思维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理论阐释,期望为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供理论指导。

一、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具有科学的逻辑层次和丰富的思想要义。“为谁培养人”是立德树人的前提性问题,是对以什么样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价值确证,是其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点;“培养什么人”是立德树人的首要问题,是对实现人的什么样的发展问题的本体性表征,是其首要问题和使命目标;“怎样培养人”是对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重大课题的实践解答,是其实践手段和现实照应。

第一,“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价值基点。“为谁培养人”是关于教育阶级立场和政治方向的前提性问题,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关注的居于前置性的价值问题。“教育都具有完全特定的社会功能,它始终受政治阶级利益的导向。”[1]我国独特的国情和制度优势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在“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立场上的区别。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2]277。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归根到底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新时代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的最大初心和使命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即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育新人”,为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复兴“育人才”。马克思指出:“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4]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为谁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同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起来,把既满足人的存在发展需要,又满足无产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发展需要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内容正确地灌输传导给社会“新生的人”,充分发挥社会“新生力量”即“时代新人”的时代价值。质言之,“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和总的任务的确证,是居于第一位的政治核心要义。

第二,“培养什么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3]古往今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政党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时代境遇下都把“培养什么人”作为“阶级的教育”的逻辑主线和实践主题而贯穿始终,是教育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对“培养什么样人”的根本问题做出了本体论上的内在规定,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强调:要“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把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5]。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扣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发展逻辑,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最新论断,并且指出立德树人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7]。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基本问题的总体思考,更是对新时代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首要问题的深刻体认和重点把握,是贯穿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核心主题。

第三,“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实践路径。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实践是解决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等根本问题的核心“枢纽点”和逻辑归宿,是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指向和方法论支撑。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情况客观存在,而人民群众对于更好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需求却更加强烈,国家和社会对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这就要求立德树人教育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围绕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时代课题做出了总体的部署和路线设计,勾画了立德树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路线图和实践方法论,提出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立德树人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用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立德树人工作活力;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7];坚持教师作为实现教书育人、立德铸魂的主体保障作用,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融合的立德树人共同体,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等等。总之,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于实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是不断提升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方略和行动指南,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理论特性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重要论断实现了对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方法论概括和哲学性反思,展现了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性”、教师教书育人“教育性”和学生成长成才“主体性”辩证统一的理论特征。

第一,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关系的揭示,“是按照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遵循”[8]。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反复告诫党内同志,“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9];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0]。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的最新论断,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规律的最新发展和创新,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最新的规律遵循和理论指导。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政治性要求,强调必须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全局视野认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深刻把握立德树人对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决定性意义,不断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的政治性要求,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将立德树人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战略实践之中,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第二,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教育性”要求。“教书育人规律”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者主体的“内在的”“本质的”关系的揭示,是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8]。教书育人规律的本质就是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德育人,实现“树人”先“树己”、“育人”先“育己”的统一。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1]。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始终将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教育的教育性和道德性要求教师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授教”与“受教”、“立德”先“立己德”、“树人”先“树本人”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育人情怀、求新的教育思维、广阔的学识视野、严格的自律要求、正直的高尚人格,既要做通过知识文化传递做学生的“学问之师”,又要成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价值规范确认的“品行之师”,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教学之真、教师之善、教育之美。

第三,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体现了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性”要求。学生成长规律“是学生自身对外界人和物的存在、需要、发展及变化的反应并与外界进行物质和精神交换的过程总和”[12]。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成长的主体。“就单个人来说,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258只有尊重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存在和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才能保证立德树人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可能性和育人效果有效性的发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落脚点。习近平多次强调,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正是知识习得、价值观养成、意志品质淬炼的“黄金时期”,需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成长的实际需要,敏锐捕捉学生发展的困惑难题,改进和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并加以合理引导。青年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家庭的最大希望,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力量。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始终把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贯穿到立德树人工作始终,强调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工作出发点,注重创设良好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为实现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确立了内在规定和价值归属。

三、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人学向度

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3]教育的对象是人,“人”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是最基本的、内在的、核心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人”和“人的本身”,揭示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规律,才能使教育遵循客观规律,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核心主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

第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价值起点是建构在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本质观基础上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35。这种“现实的人”是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 ,“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4]153。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现实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本质观是以人的现实性为前提的,也就是把人看作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是从事着具体社会活动的实践的人,是根据主观能动性和各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人。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中,立德树人不仅是概念的理论集合,更是表征作为一个个“现实的人”对“现实的人”的教育活动,其内在要求就是把人的社会本质观确立为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起点,引导中国特色教育要承担起“立德”与“树人”对“现实个人”培养塑造的双向度任务,避免新时代教育人才培养的德育空场,并且通过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一定的社会实践将“现实的个人”从“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这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社会属性之“善”,更是对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尊重和回归。

第二,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根本目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本质观而规定和明确的。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14]302。明确提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使“每一个”社会的个体都能够得到“完全自由地发展”。并且,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出发,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人全面发展的图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647。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将人的全面发展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为人的发展确定了崇高的终极目标,即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对此,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教育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而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是新时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为指导的,也就是培养造就“一种全新的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此,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始终把自由发展的个人作为其价值实现的根本目的,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推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而不断奋斗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目的性之“善”,还充分体现了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未来图景。

第三,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实现之路是依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本质观内在规定最终确定的。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5]。其中“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彰显。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培养人”和“发展人”作为主要任务的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实践就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此外,马克思指出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这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因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6]。在马克思看来,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17]383。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即实践,是人生存发展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基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育人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特殊的有“生命活动”的价值实践,是一种使人道德化、社会化、崇高化的具体实践活动。其中,习近平所强调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的育人实践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属性得到不断展现和完善的“自由自觉”的实践过程。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核心和对象,立德树人的现实性直接彰显在人的道德品质、政治素养、文化品格的实际转化上,而人的实践本质是开展立德树人实践的根据和前提。“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135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将人的社会实践和教育相结合,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作为造就全面发展的“全新的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总而言之,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实现之路从人的本质来看是关于“物的尺度”规律性和“人的尺度”目的性的统一,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之“善”,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指明了道路。

四、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理论思维方法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7]285恩格斯以人类理论思维的历史演进为支点对“理论思维”的辩证法进行了总体性概括和全面把握,提出辩证法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18]533的经典论断。“理论思维”的辩证法不仅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说明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于深刻阐释和深入认识科学理论的规律本真和实践本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恩格斯强调:“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18]427因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目的的”[17]247。虽然人的目的实现和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17]247。所以,充分的发挥和运用“理论思维”的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前提和科学思维范式。

作为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其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旨趣,蕴含着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一是体现了“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习近平立足于时代前沿和战略高度,深刻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总方向,从关乎学校立身之本、社会进步之基、国家振兴之要、党执政千秋基业的历史需要出发,做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部署,集中彰显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战略思维。二是蕴含了“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习近平特别注重将立德树人置于历史文化视野中进行重点关切,反观审思新时代立德树人内在的文化肌理和实践经验的文化之维,强调用历史文化关照现实出路,注重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大学文化熏陶浸润学生的心灵,实现人的德性成长,集中彰显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对中国优秀文化图景和民族底色的勾划和复归。三是彰显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从价值论、本体论和实践论三个维度回答了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抓住了立德树人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中高度重视发挥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优势,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关注教师教书育人的重点任务,突出立德树人机制改革和全过程育人工作格局的构建,等等,蕴含着深厚的辩证法思维旨趣。四是彰显了鲜明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心态,要求在面对诸多利益冲突,解决实际问题时,划出红线、亮明底线。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具有深厚的底线思维蕴含,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思想底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底线、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德底线,努力化解了立德树人工作的方向矛盾风险,确保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五是体现了“科学统筹、系统配合”的系统思维。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在工作中要有全局意识和协同意识,深入了解工作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性,注重统筹谋划、协调配合、整体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观作为科学的概念集合,从多层次对“立德”与“树人”进行总体性把握,把“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整体性考量,不但注重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力量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还要重视同其他各项工作相结合,打造“立德树人”共同体,汇集全员全域合力,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

猜你喜欢
教育观立德时代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