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实验小学古雷开发区分校,福建 漳州 363000)
书法艺术是以书写汉字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一种经典艺术形式。而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属于形式科学。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1]随着小学书法艺术作为独立学科开设,为了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书法教学的实施,课题组开展书法教育与数学课堂融合的研究。它是指在书法与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书法艺术的审美功能,引领学生养成审美自觉的习惯,形成线条与空间思维的心理品质,辅助和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同时,以所学数学思想方法来促进书法学习与创作,优化书法的结构与布局,凸显书法艺术的视觉美。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基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对学科整合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3]教师在关注本学科教学之外,开始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这种联系。书法课在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将其与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使学科间互相促进,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书法与数学融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立足两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寻求彼此之间文化育人的共性,发挥各自优势,实施课程之间专业知识、人文情怀与思想方法的有机整合、交互、融通。一方面,有利于引领师生重新审视和理解书法课程的性质与功能,纠正以往“书法是一门纯粹的艺术课”的偏见,进而让这门传统艺术借助数学课堂学习,深度融进学生的生活,拓展与丰富书法艺术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发挥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在润泽心灵、陶冶情操方面的功能优势,改进与优化数学教育,克服数学教学“重成绩的好坏,轻综合素质培养”的偏颇,让数学课堂在文化熏陶下焕发出理趣和情趣的光辉,烛照学生心灵,激发他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实施书法与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并确保其有效、高效,首先必须在整体性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等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谋全局,强化书法、数学科任教师的合作教研意识;其次是在具体实践中,深入研究两门课程各自的知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文化联系与育人功能,精心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将书法与数学教学进行内容整合、方法融合、情感融通,构建起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综合实践课程”。
书法教育中,对于临帖时的坐姿、握笔、书写笔法、字体结构乃至后期作品创作的章法布局等,都有严密的规范要求。如临帖时,强调把字帖放在桌子的左上角,一边看帖一边照着帖的写法逐字练习,一般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尽可能地把笔画写准确,把字写像。学生在严格规范的训练中,自然形成良好的审美自觉。把书法训练规范融入数学课堂,引领学生从端正书写坐姿做起,到写好阿拉伯数字及各类符号和文字、列式计算,做好几何图形的构图、作画等,对促进学生生成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形成心理品质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平时,数学科任教师可以经常性进行优秀书写作业的展示、点评,引导学生体验“字如其人”的思想内涵,从每一次作业书写做起,认真执行书写规范,纠正不良的书写行为与习惯,努力把每一个文字、数字、图形、符号写好,写出美感。同时,应把数学“横式”书写得“字符大小协调”“行距均匀”“行款整齐”;把数学“竖式”中的数字、符号书写得端正,上下左右间“布局对齐”等,追求作业“文面”的规范、整齐、美观。
此外,在草稿纸演算、试卷答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将书法中的“意在笔先”“以白计黑”的谋局布篇方法运用到数学上。在下笔之前,预先思考草稿、试卷纸面的空间大小,预估完成书写需要占用多大位置,从纸面哪个地方开始写起等。让学生习惯成自然,逐渐形成审美自觉,反过来增进书法艺术训练的积极性。
北宋文学家晁补之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为心画,练书法就是练心、练气、练品格。书法临摹是培养学生追求精致、极致的过程,强调心要静,杜绝浮躁,不厌其烦,注重细节,反复书写,经过质和量的积累,提升书写品质,培养精心精气。在数学课堂中,由于课程知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特点,学生在审题、演算中容易出现躁动心理,特别是验算环节,更是常常忽略或出错。可以把书法“平心静气”的心理体验迁移到数学课堂,引领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情绪问题。启发学生回顾、借鉴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情绪、耐心细致书写的习惯等,在审题、列式、作图、画线段以及演算、验算等一系列环节中,自觉调适心理情绪,静心、静气对待每一步活动,追求数学解题的准确性、高效性。让学生在两门课程融合中,不断体验平静、淡定所带来的快乐,塑造文静气质,促使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保持。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随着年龄变化和学习训练,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作为一门抽象的视觉艺术,书法将物象及其在运动中的各种形态,概括升华为线条而重新创造组合,书法之美存在于点画线条的各种情态和不同组合中。然而,由于文字符号的抽象性,学生训练过程常常难以准确地、艺术地掌握字符结构及其章法布局,而数学利用数量、图形、线段等来反映事物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在训练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优势。把数学方法运用到书法训练中,能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建立与发展,有助于掌握字符结构及其章法布局。
如“字符结构”是书法训练的难点,如果让学生借助数学“比例”知识帮助处理书法结构,能快速、有效地化解难点。比如在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字的书写中,启发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观察比对:同为左右结构的“汁”和“别”,其左右部件所占比例不同,“汁”字左右比例约为1:2,“别”字约为2:1。同为左中右结构字的各个部件,在不同的字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如“谢”“街”“琳”等字,左中右部件的比例约为1:1:1,书写时中间部件要写平正,左右两个部件务求均衡;“滩”“伽”“侧”等字,部件比例约为1:2:3,书写时一般要写得略窄些,以避让中右部部件;“柳”“辨”“雅”等字,部件比例约为2:1:2,书写时中间窄左右宽,构成才比较协调。这样教学,学生在书写时方便把控结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获得“数学应用广泛性”的积极心理体验。
数学几何图形属于一种抽象符号,但对于文字符号而言,又有相对直观的优势。书法作为造型艺术,在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为了精准、灵动地表现字形美,同时提高训练效率,可以对文字结构、造型加以分析,并对应想象成各种几何图形,帮助学生感悟、记忆和运用。如“玄”“下”“必”三个独体字,是学生书写的难点。可启发学生:“玄”字外形基本呈倒置梯形,主笔在字的上部,上宽下窄,书写时上部的笔画要适当左右伸展,下部的笔画保持平稳;“下”字外形基本呈倒三角形,上平下尖,书写时字下部的笔画不要偏斜,保持字的重心平稳;“必”字外形基本呈圆形,书写时要使四周的笔画向中心聚集,不宜外伸。借助数学几何图形的相对直观性,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学生书写起来更加熟练、灵活,字体更加灵动、优美。
此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数学中“对称原理”,体验感受书法的匀称美。如“中”“木”“山”“水”等独体字,提示学生按照对称图形的原理记住字的结构、笔法,利用线条上的黄金分割点,分析字形、结构与布局。再如“春”字有三个横画,像三条“平行线”,结构左低右高,给下面的“日”字部腾出更多的空间,可让捺笔写得更舒展等。让学生利用数学“空间观念”来指导书法创作,把字体写活,凸显书法的视觉性特点,也增进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书法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书写方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包括数学在内的各门学科文化发展史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门艺术,书法不仅仅具有工具性,更是表现书法家内心世界的窗口。观赏者可以从中透视到书法家的情感,及其对社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审美追求,让人在获得审美满足的同时,受到情的陶冶、理的启迪、趣的体验。历代名家利用毛笔写成变化万端的线条节奏与组合,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品格美和情性美,而数学的简洁性、和谐性、奇异突变性、对称性、完备性之美,与书法之美异曲同工。如我国当代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通过对欧阳询、柳公权等经典书法碑帖的深入研究,从数学、美学的原理上,系统论证了汉字结构的“黄金分割律”,其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与艺术价值。在书法与数学文化的融合教学中,教师可以透过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历史、人文知识,及思想情感、审美追求等诸元素,启迪和引领学生细心揣摩,融会贯通,丰富思想情感体验,升华审美情趣,增进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识,逐渐培育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为最终形成民族自信力打下基础。
一是提升课程融合的认识。实施书法与数学的教学融合,首要的障碍来自教师本身的课程认识,他们对课程融合的文化内涵及其育人功能无法精准把握,难以将两门学科融合交互,引入到各自的课程中。就数学教师而言,认为书法是纯粹的艺术课,固然可以提升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但没有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分量,因此被边缘化。书法教师则有时将数学直观地分为理工科领域,存在理念和观点上的对立,并且无法克服“为艺术而艺术”的局限性,因而难以自觉地将书法与数学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借助数学学习的价值追求、细致的观察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等,增进书法技能技巧训练效率,提升书法学习的整体水平。只有提升任教师对两门课程的文化内涵及其育人功能的认识,才能为有效融合提供保障。
二是优化课程融合的策略。需要加强策略研究,如思考: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融入多少书法元素较为适宜?在书法课上融入数学元素的数量和时间要如何把握?怎样做到有机、有序、有效渗透,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达成?假如在书法课上零碎化的融入数学课程元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许无法意识到二门课程的交互融合;在书法课程中,占用较多的时长开展融入数学元素的知识点,会影响到书法课程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因此,科任教师要精心备课,对于书法与数学的教学融合,在各自的课堂上设定明确的界定和相关的限制措施,尽量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