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实验小学,福建 福鼎 355200)
“双基”时期的美术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此时的知识与技能仅仅放在一个孤立的体系里,没有与情境相结合,没有跟生活相联系,更没有和解决问题的需求相对接,存在诸多弊端。美术课程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时期。在小学美术中,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五个方面。[1]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要求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2]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可促进“双基”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教师利用多种资源以及其他现实条件,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步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活学活用为目的教学方法。[3]传统课堂的情境教学,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形式相对简单。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创设更加形真、理蕴、意远的有效情境,发展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全面提升美术核心素养。本文以《变色龙》一课为例,分析探究小学美术在核心素养时期的信息化情境教学。
美术是视觉艺术,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然而美术教材由于篇幅受限,图片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画幅较小,学生能够获取的视觉信息量非常有限。扩大学生的视觉信息量,是提升图像识读素养的前提保障。视觉图像情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征来设计。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直观、立体、新鲜的事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能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化理性为感性,创设更“真”、更“新”、更“活”、更接近现实的“形真”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
例如,湘美版一下的《变色龙》,是一节色彩体验课。课伊始,教师可创设“形真”情境,用课件呈现热带雨林图片。图片经过Photoshop 软件的二次处理,雨林的绿叶、石壁、枯树干、树枝上都隐藏着需要学生寻找的变色龙。伴随着鸟鸣声,学生仿佛置身热带雨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每一只隐藏着的变色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变色龙变色的独特本领,感受大自然中近似色的色彩魅力。借助视频,变静态为动态,近距离经历变色龙在不同颜色环境中变换体色的隐身过程,真切体验近似色的神奇力量。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形真”情境,能够呈现逼真“现实”的环境和高质量的图像信息,使美术知识生活化。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和学习热情,在与情境的碰撞中获取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全面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李吉林提出,教师不能盲目地创设情境,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而要将学科知识技能蕴含在情境中。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接受抽象复杂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理蕴”情境,让抽象的美术知识变为易掌握理解的丰富视觉形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个谜语、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游戏,用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究与实践,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地内化美术知识,掌握美术表现技法,最后实现创意实践。
例如,在《变色龙》一课中,学生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认识色彩的近似与对比,掌握重叠涂色技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只是一味讲解色彩知识和技法示范,学生难以理解内化。教师可先设计“变色龙智斗老鹰”的故事情境:“变色龙卡卡带着伙伴们外出游玩,突然遇到一只正在寻找食物的大鹰。变色龙们分别躲进四片不同颜色的叶子中,老鹰最先发现哪一只?”学生很快发现,红色叶子上的绿色变色龙最先被发现,因为两者颜色反差大,从而理解对比色的定义。接着,教师出示一只变色龙:“这只变色龙只会变橙色,躲在哪片叶子上比较不容易被发现?”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橙色变色龙在红色的叶子上比较不容易被看见,得出红色与橙色较为接近,从而理解近似色的定义。为巩固新知,还可以借助希沃EN5“课堂活动”中的分组竞争功能,为学生创设“近似色消消乐”游戏情境。游戏开始后,课件屏幕上逐渐掉落色卡,有些是正确项——近似色色卡,有些是干扰项——对比色色卡。两队选手们在各自啦啦队的协助下,奋力选择点击近似色色卡。在比赛中,学生积极投入情境教学,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师可再创设“隐藏大师争夺赛”的情境,通过变色龙卡卡在争夺赛中的完美变色,引导学生学习重叠涂色技法。最后,在参加“隐藏大师擂台赛”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表现出充满个性的变色龙。
创设“理蕴”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对比色、近似色、重叠涂色法这些抽象的美术知识技法,分层次融于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传统的美术教学,远远无法满足美术课堂对于内容资源的大量需求。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意远”情境,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博物馆、美术馆、民间工作坊、画展等艺术资源,或是自然、山水人文资源,让学生在延续性活动中,感受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存在现状等。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感知、学会审美、学会判断,从中汲取大量营养,才能对美术作品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能力。
例如,在《变色龙》一课中,教师可在课末提出问题:“动物界中还有哪些伪装高手?”“除了动物世界,我们生活中的隐藏大师又是谁?”利用VR 技术,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特种兵、迷彩坦克、隐形战斗机等画面。课后再自主上网查阅资料,深入探究,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拓展不同国度的不同色彩文化等。还可以将教师网络空间的链接地址生成二维码图片,让学生扫描二维码,进入空间进行留言互动。
通过“意远”情境,激活学生的内在能量,引导学生不断追寻探索色彩的奥秘,催化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判断和理解力。
综上,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而丰富的“形真”“理蕴”“意远”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勇于表达、敢于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表现、学会判断,从而全面提升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