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帅民,李肖凯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0)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由于各种限制,这些背井离乡的父母无法带领子女外出,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阜平县的留守儿童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本文以阜平县留守儿童为例,进行研究。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呵护,由此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孤独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同时会影响他们的安全、学习、品行和行为。因此要强化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1]只有强化心理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6-16岁)。[2]留守儿童问题在当今依然突出,通过对阜平县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发现,阜平县由于父母外出而产生心理隐患的儿童占到20.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解决这些儿童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在我们走访的5个村镇中有62.7%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在一块生活。12.6%的和亲戚朋友一起,2%由同辈看管或自己生活。他们的祖辈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只要能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吃饭穿衣就行,很少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心理状况,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留守儿童生存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情绪。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问题。调查中发现,18.2%的留守儿童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大多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和同学交流和沟通。另外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上并没有像我们想像中的匮乏,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很少被人关注,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说话没底气,做事没信心。他们对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产生羡慕的情感,无形中会感觉自己是没人要、没人疼的孩子,这致使他们内心充满阴影,进而产生自卑感,不敢面对生活、学习。[3]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2.行为偏执,性格内向古怪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他们在心理上得不到爱的满足和关注,反映到他们的行为上表现为强烈的偏执。他们为了引起父母和身边人的关注,总会做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他们性格大多比较内向,不愿意和他人交流。调查中发现,在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38.7%的孩子会向负责自己生活的人求助,有30%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只能写日记或藏在心里。与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也不善于表达。所以他们对生活缺乏热情,不善言谈。尤其害怕面对父母,这样的他们大多易怒易发脾气,遇事从不跟别人商量,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事,全然不顾别人的看法和想法,使得他们在行为上变得更加偏执,性格上更为古怪。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求精神寄托,渴望别人的关心,却往往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关心,他们通过自己不成熟的方式渴望获得关心和关怀。
3.倒逼下的独立、坚强
都说越贫苦的孩子成熟越早,现如今准确地说是留守儿童很早就撑起了家。调查显示,72.3%的留守儿童经常做家务,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8%。[4]这些孩子大多数和家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承担一些家务和农活,使得他们过早去承担生活的一些负担,不得不在生活的逼迫下变得独立,坚强。而这些独立和坚强是现实的生活倒逼而成,大多数这样的孩子表面看起来很独立很坚强,内心却极度脆弱,他们会在深夜或无人的地方偷偷掉眼泪,在外人面前掩饰自己的脆弱,他们表面看来坚不可摧,而实际上一旦触及他们的内心柔软,他们就会变得不堪一击。长此以往,致使他们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1.心理承受能力薄弱,适应能力差
长期被父母遗留在家的儿童,没有爸爸妈妈的呵护,没有稳定的感觉,抗压性不强,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往往变得怯懦,畏畏缩缩,止步不前,常常沉浸在自己失败的经历中无法自拔。调查发现:面对压力,他们中有51.2%表现得极为紧张或慌张,没有勇气去克服和面对压力,不敢迎接挑战。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很难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少数监护人过分溺爱孩子,致使孩子极度傲慢任性,一旦有不顺心的地方就会大发雷霆,遇到挫折他们就变得脆弱,一味寻求保护,不能去承受生活中的不顺心,不如意。此外当他们面对陌生环境时,会变得极度不安,他们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和评头论足,他们在新的环境下会极度缩小自己的存在感,变得小心翼翼,将自己包裹起来,不能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新的朋友圈、新的集体,他们害怕别人的不接受,害怕受到伤害。
2.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在与父母长期分离的生活中对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他们无法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调查中发现有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优点可言,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缺点,感觉自己很优秀,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知或是不敢承认自己的优点或缺点。他们也很难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不知道为什么会发脾气,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时会态度恶劣。他们对未来没有过多的幻想,没有方向,他们的目标大多都是要走出农村去挣钱,这种自我认知使得他们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知如何发展和提高自己。认知上的偏差将对这群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从调查中发现,41%的留守儿童不喜欢与人交流,10%的儿童甚至根本不和班级里的同学接触。长期心理压抑,心理失落感强烈,不乐于也不善于人际交往。他们既不善于和父母和祖父母等亲人交流,也不乐于也不善于和老师与同学交流。大多处于失落、孤独状态,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所以致使他们内心的压抑无处诉说,他们大多会以书本为伴或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求心理慰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安慰,找不到人际交往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也很少能感受到好朋友之间的默契和相互支持。长期下去,会使他们更加偏离现实,出现憎恶社会的情绪,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果不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会产生更多可怕的后果。因此,进行恰当的心理教育对于这些儿童的多方面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力。
留守儿童在心理教育上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经济贫困,外出务工的人员多,再加上村镇比较分散,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相当艰难,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一起行动。
1.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优化教师的评价机制
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制定可行的措施去促进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对这些孩子心理教育的关注,并指导学校的心理教育良性发展。让各个学校和教育部门能将留守儿童的问题提上日程,采取恰当的措施去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其次,就是加强监督,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的相关措施能够真正实施下去,相关政策能够惠及各个学校各个留守儿童,这样才能真正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优化老师的考核。政府对于教师的考核不能只看学生的成绩。应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等纳入评价机制。这能激励各个学校的教师在努力教学的同时也能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上。对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2.加快培育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力量
政府应该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培育专门的心理教育队伍。首先要对各个学校的老师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改善他们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涵养,鼓励和引导老师多关心和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其次要培养专门的心理教师,力争每一所学校配备一个理论知识过硬,心理技巧丰富的专业心理老师。这样才能在日常管理中将心理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当中,更好地给这些孩子提供积极地指导。最后要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加强对各个学校校长的培训。引导校长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引导心理教育工作的部署开展。从整体上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
3.完善心理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要在大力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加大在心理教育上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完善相关的心理教育基础设施。首先要建立心理教育的咨询和服务机构,定期开展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开导,让他们感受到温暖。[5]其次要对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教育和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教育,掌握一定的知识去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和针对性,给孩子科学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最后政府应积极组织和呼吁有关团体组织多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活动,走到他们的生活中,陪伴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1.转变育人理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教师应转变育人的理念,不只仅仅看重成绩,应树立新型的教育观。老师在旧的观念下,只看重学生的成绩,成绩好就会得到老师的关怀和指导。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很少关注,甚至置之不理。在这其中,很多是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本来就在外部条件下不占优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有老师多加关心,重视发挥学生的长处,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思想的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同时教师要转变教育的方式,改变之前只要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观念。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总会犯一些错误。教师应该胸怀宽广,多多包容学生的缺点,尊重学生的天性,给予学生以宽容和尊重,这样才能跟学生拉近距离,更好地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注和关心。
2.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阜平县有80%的学校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更少有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学校应积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有专业的心理教育教材,有固定的心理教育计划。经过长期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才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能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所学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老师在上课中能更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良好的辅导。学校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心理辅导室。在心理辅导室里应该配备专门的、掌握一定心理教育知识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努力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利用一些技巧去开导这些孩子,给他们以安慰和寄托。
3.在学科教育中和学校各项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心理学有关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样教师可以运用课本中所涵盖的资源,开发相关的内容,运用书本中的知识,去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在课堂教授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心理影响。另外要开展各种活动,如开展文艺体育活动,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其中收获快乐、友谊,不再感到孤单。这样会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班级归属感,使他们能融入集体。弥补留守儿童对于家庭温暖的渴望。
1.家长应更新思想,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途径。家长应该通过自学或其他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对心理教育形成一定的认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由原来的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转变为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观念,切实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在生活中,多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留守儿童交流,感受他们在心理上的需求,并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如果还是持有原来的观念,不看重孩子的心理教育,这将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学习成绩也得不到相应的提升。在家庭教育中,远在他乡的父母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了解他们想法,给他们关心关爱和尊重。树立他们自尊、自信和自立的意识,致力于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从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他们在心智、情感上的健康发展。
2.家长以身作则,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弥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第一,家长应该利用各种通讯工具加强同孩子的沟通和联系,寻求机会陪伴孩子,家长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寻求工作,但家长可以利用手机、电脑和写信等沟通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孩子在成长中心理上的变化,从而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教育指导,同时要寻求各种机会陪伴孩子,增加回家的次数,在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照看,努力创造机会和孩子在一起,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家庭教育。
第二,要以身作则,树立正面典型,做孩子的榜样。家长要从自身做起,在家里营造和睦、有爱的环境,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不抱怨,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只有父母有积极的心态才能给孩子传递爱,同时给孩子更多的爱与关心,让孩子在父母身上学会如何爱人,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待人接物。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的人格。
第三,家长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或临时监护人,要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打骂,也不能放纵宠溺。应该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从而有针对的教育和指导。多鼓励和激励孩子,以平等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自信心,引导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合理解决,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合力协作,政府应制定相应措施调动老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学校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心理教育,亲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是留守儿童出现一些列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家长应积极改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多关注孩子心理的微妙变化。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下,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感受孩子幼小心灵对于情感的需求,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只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同心协力,就一定能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给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