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娜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2.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31)
从银广厦到蓝田股份,中国上市公司造假者层出不穷,大有前仆后继之势,在向股民吹出一个个美丽的泡沫的同时,造假者大把攫取利益。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务信息对于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方越来越重要。财务分析的需求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但是随着影响因素的增加,分析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强[1]。国内外高校均将财务分析课程纳入教学课程,如美国Richmond大学、Boston大学,国内的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都开设了这门课[2]。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高校财务分析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始终把培养“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分析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财务分析与会计学、金融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一门独立性、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学习者必须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利用所学知识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信息。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还要灵活运用。目前高校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为主,这种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因此,本文将从该课程教学现状入手,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独立探索课程知识和思辨的能力。
我校经济管理学院自2008年开设 《财务分析》课程,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考核等方面不断地改革。由于该课程综合性、应用性较强,本课程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多维度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准备相关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学习指南、考评方式和标准、参考书目和学习网站等,这些资料国内高校一般是交由教务留存,很少发给学生。而国外高校的学生是可以在网上查询到所选课程的相关资料的,这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课程安排,有计划地预习和复习[5]。因此课前教师将本课程的课程资料发给了每一位同学,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资料预习每节课的内容,教师则按照课程资料的要求对学生的预习、课堂讨论和实践作业进行评分。根据我们问卷调查87.3%的同学支持课前发放课程资料。
1910年哈佛商学院(HBS)开始采用案例教学,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在HB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内容.以师生互动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目标[6]。学习迁移理论认为:通过对大量、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形成一套解决问题方法,并且会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未来决策的效率。《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未来面对实际企业问题时,能够分析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笔者突破单一的讲授方式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从企业背景、行业发展、宏观环境等简单问题入手,使得学生逐步进入案例教学,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会计分析和财务效率分析),进而对公司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并判断公司的价值。在不断讨论、交流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本课程案例教学当中,基本分为三种形式,小案例、大案例和实践自选案例。小案例用于每章节知识的导入和理解,大案例贯穿始终将囊括所有的知识点,自选案例是学生自己选择一家上市公司去调查、思考和分析。案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小案例的课前预习,教师每节课前针对案例关键点提出问题,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进行思考;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每章节内容结束后,将这部分知识要点在大案例分析中进行运用,比如资产负债表学习后,让同学一起来讨论格力电器的资产负债表的情况,应该用什么分析方法,如何分析等等,使得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系统的串联起来,教师最后做简单点评;第三阶段是小组学习,实践自选案例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具体案例选取如下:
1、小案例的选取
该类型案例主要包括章前案例和知识点案例。章前案例用于每章学习的导入,从上市公司中选取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小案例,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案例见表1。
在对报表项目分析时,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案例,将理论用于实践,使学生理解并融会贯通。比如在分析货币资金时,利用金花股份的案例,让大家明白货币资金并不是越多越好,账面上的资金不一定是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需要结合报表附注等其他信息加以分析,见表2。
表1 主要章前案例设计
表2 知识点案例设计
2、大案例
该案例是将整个教学内容贯穿起来,运用各知识点对某家上市公司进行完整分析。本课程选取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为对象,格力电器于1996年上市,是一家家喻户晓得家电企业,创新能力强、业绩稳定,适宜作为案例公司,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例如在分析资产负债表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时,通过格力电器近5年的应收款项的分析,从结构来看企业应收票据多而应收账款少,应收票据中95%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所以回款的可能性很高;从规模分析,应收票据增长明显快于应收账款,所以回款比较有保障;从上下游资金占用分析,近两年应付账款是应收账款的5倍左右,可以看总体是格力占用别人资金,具有较强的资金管理能力。
3、自选案例
利用上市公司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形成阶段性案例报告,并在期末汇总成案例总结。本部分是小组完成,每一组6-7个学生,要求学生在A股选择一家上市5年以上的制造类企业,相关资料可以去深交所、上交所或巨潮资讯等网站搜集,随着课程的进度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使案例教学在课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遇到问题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线上讨论,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7],但是该方法主要还是书面形式,分析结果是否准确也没有经过市场检验。为了培养在校大学生金融创新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特举办“国元证券杯”安徽省金融投资创新大赛。
比赛是以团队形式进行,每个团队由3-5名学生,1名指导教师组成。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参赛项目包括股票虚拟仿真交易(必选),金融投资策略设计、公司上市可行性分析和金融科技产品设计(三选一)。学生首先需要进行仿真的股票交易,取资产收益率前30%进入决赛,决赛成绩分为三部分资产收益占70%,交易日志占10%、投资分析报告占20%。三选一项目中我校学生选择公司上市可行性分析项目,需要提交一份企业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在比赛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企业价值、预测企业发展,进行投融资决策并完成分析报告。
在财务分析课程中引入大赛机制,让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进行财务分析决策的能力[8],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近两年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得多项安徽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单一的考核方式将不再适用。因此,我们采用多维度考核方式,具体包括下面几部分:期末总成绩=课堂讨论*10%+课后习题*10%+案例分析报告*30%+期末考试*50%。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促进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强和学生的日常交流。
为了检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对所带的财务管理专业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全专业共发放111份问卷,收回111份,有效问卷111份。
课前发放资料将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帮助大家有重点的预习,提高案例教学的课堂效果。图1分析表明95.5%的同学认为提前发放资料是有必要的,并且有助于改善学习习惯,更加有针对性学习。这一方法的效果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验证,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提前搜集资料,并互相讨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的进行互动。
案例教学是本课程最主要的特点,为了了解教学效果,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调查:案例教学的整体、大案例运用、知识点案例运用和自选案例运用,对教学效果设置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挡。从图1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案例教学认为是很有效的方式,大多数选择很满意和满意。其中案例教学整体效果35.5%认为很满意,60%认为满意,4.5%认为一般;大案例教学效果49.1%认为很满意,44.5%认为满意,6.4%认为一般;知识点案例效果51.8%认为很满意,45.5%认为满意,2.7%认为一般;自选案例效果55.5%认为很满意,41.8%认为满意,2.7%认为一般。
图1 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式交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9],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后期进行的访谈中,大多数同学认为案例教学更加易于接受、理解,打破了被动学习和孤立学习的现状,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学会团队合作,在本课程中受益匪浅。
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财务分析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查阅文献、案例讨论等,让他们自己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转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2、完善案例教学平台。财务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大量案例,首先要借鉴和利用现有的优秀案例库,如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案例中心,通过筛选和整理选出一些生动典型案例;其次关注最新的企业动态,有条件的话可以去企业调研,自行开发一些好的案例;学院内部教师可以案例共享,多渠道建立起本课程案例库。后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推陈出新,不断更新案例库。
3、制度保障。学校应在政策上给予教学改革支持,鼓励教师多“走出去”参加一些教学研讨和培训,将一些先进的方法“带回来”一起探讨和学习,支持教师大胆创新。加大教改课题的投入,建立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