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号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全清词》顺康、雍乾卷中有大量涉及自然灾害的作品,包括水灾、旱灾、地震、瘟疫等灾种,且这些作品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较前代都有所突破。清前期词涉灾作品增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词到宋以后成为一种主流文体,但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描写社会现象不多。而经苏轼、辛弃疾等文人的改造,词这一文体的表现范围逐渐扩大,至清前期词的描写方向更加贴向生活层面,表现范围延伸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二则清朝是一个灾害频发的时期。“清朝统治中国,共二百九十六年,灾害总计达一千一百二十一次,较明代更加繁密。”[1]33本文拟先对清前期灾害词主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其艺术手法与情感表现。
清前期词中有大量关于灾害现象的描写,除了传统的水灾、旱灾、地震外,还有些许关于瘟疫的表现。灾害种类的扩展,表明清前期词关于灾害书写的成熟。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每一次自然灾害必会牵动文人们的心弦,水灾与旱灾是最为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清前期灾害词涉及大量水灾及旱灾描写,它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全清词》顺康、雍乾卷涉及较多雨水灾害的叙述。水灾的发生不仅会对农物生产带来一定的破坏性,甚者可能会对人民的衣食住行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如方桑者《两同心·吊陕西溺民》:
沧海沉沉。桑田变成。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说甚麽、良田万顷。不崇朝,烟散尘横,地倒天崩。 城池楼阁难寻。白浪溟溟。画栋雕梁鱼作穴,妻孥姻戚尽虾朋。露冷冷,都是些那,怨雨愁霖。[2]10812
全词基本是对水患的直接刻画。词的上阙是对水灾的整体描写,“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烟散尘横,地倒天崩”等词虽夸张,但也是灾难之重的变相反映。而“城池楼阁难寻”“画栋雕梁鱼作穴,妻孥姻戚尽虾朋”两句是细节描写,从侧面反映了水灾的破坏程度。全词的词眼在词题中的一个“吊”字,表现作者对深受灾难的百姓的怜悯之情。
华夏文明源起于黄河流域,与之伴随的黄河水患亦很早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自远古尧舜禹时代,历朝史书对黄河水患都有所记录,从“大禹治水”和“河伯娶妻”的故事便能感受频发的黄河水患给黄河流域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与恐惧。清代亦有详细反映黄河水患给人民带来灾难的作品,如王时翔《应天长·金堤》:
黄河远泻,高浪驾天,中原几许盘折。无数名城腴壤,时时被冲啮。奔流驰,何处泻。况更是、浊沙难刷。赖千里、屹起坚堤,今古如铁。 忧旱祷桑林,一滴甘泉,方比眼中血。那晓怒涛秋涨,翻飞半空雪。长虹遭暗揭,看浩渺、化蛟龙穴。水收后,颓屋荒村,只剩呜咽。[3]59-60
词中用较为夸张的语词具体描绘了黄河水患发生时的悲壮画面。词的前半部分对历代黄河水患进行了笼统概括,“无数名城腴壤,时时被冲啮”表明黄河决堤处周围的城市乡村受到水患的冲啮。下阙则是具体刻画河堤崩溃、房屋乡村遭受冲啮后的惨状。“忧旱祷桑林,一滴甘泉,方比眼中血。那晓怒涛秋涨,翻飞半空雪。”一句即知文中亦隐含有旱灾现象,故这不是一次单纯的黄河决堤之灾,而是久旱大雨后的惨状。“颓屋荒村,只剩呜咽”,仅“呜咽”二字便可知此次决堤灾难程度之深。
水患的发生伴随着治水防灾,中国祖先在与洪水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词人何五云《满江红·靳紫垣夫子扬庄工俊,旋节泲上,词以志喜》对当时的防水工程进行了详细刻画:
绣绕天吴,这都是、三年精血。人但知、不遗臣力,臣心并竭。滚滚黄尘蛟窟浪,萧萧白发龙门月。似当年、瓠子大将军,亲填缺。 虑始者,初惊魄。旁观者,还饶舌。幸鹓班鹭队,仙槎相阅。竹箭荻苗群效顺,看赐衣、五彩荣光塞。冯六郎、预兆入华胥,真诚格。[2]1934-1935
此处“似当年、瓠子大将军,亲填缺”之句所用是汉武帝亲临治理黄河的典故。《史记·河渠书》载:“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粱楚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干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4]1412-1413当年的黄河水患,致决堤一带连年无收,百姓饱受灾荒之苦,后汉武帝亲率数万兵卒堵塞瓠子决口,阻止水涝。这是第一次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并成为后世佳话。此处运用典故,借古写今,一则缅怀汉武帝的治水功绩,二则表达对此次防水工程的赞扬之情。总览全词,在某种程度上虽有歌功颂德的色彩,但民生工程的成功实施是值得赞扬的。
除了水灾,旱灾也是诗人常描写的灾害主题。旱灾除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一般不会对人的生命造成直接影响,故较水灾来说,其破坏力相对较小。因此灾害词关于旱灾的描写一般集中在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继而表现作者对旱灾的担忧与对老百姓的关怀。而在旱灾词中,除了有对旱灾的直接描写,也常常带有对雨水的渴望以及久旱甘霖后的欣喜。
对直接的旱灾描写大多以忧旱、悯旱、苦旱等为主题,在描写方式上也多平铺直叙。如陈鹏年《满江红·忧旱,和汪柳公先生,用前韵》:
峍兀奇峰,看千丈、火云升也。渐陌上、焦同原烧,旷堪走马。米价腾如新涨沸,人情汹似洪涛泻。只池中、升斗活枯鱼,桔槔罢。 弘羊鼎,薪谁架。东海狱,疏谁纳。笑醮坛击鼓,绿章空写。地厚翻愁羲驭裂,天高不遣商羊下。闻摘签、昨夜遍荒村,青苗者。[2]11059
词的上半部分“看千丈、火云升也”“渐陌上、焦同原烧”“只池中、升斗活枯鱼,桔槔罢”等句以铺陈的方式直接对旱情展开书写,直观且具画面感。而“米价腾如新沸涨”则是对旱灾的间接描写,表明此次旱灾的严重性。词的下阙“醮坛”指祭天的场地,“绿章”指祭天用的祭文,“绿章空写”表明求神祈雨并未产生作用,“羲驭”指太阳,“商羊”是一种雨前的象征物,“地厚翻愁羲驭裂,天高不遣商羊下”之句,既有作者对甘霖的渴望,又有对此次旱灾深深的忧虑。
一首喜雨词的内容大部分是描写雨水给农作物带来润泽之后,作者心中所产生的欣喜之情。通常喜雨词中的旱灾情况并不严重,设想旱灾对农作物的损害若已达到无力回天的程度,即使一场甘霖的降临,作者也不会有欣慰或是快乐的情感流露。故喜雨词常以一种欢快欣喜的笔调去刻画,如清代词人张霨《齐天乐·喜雨》:
老农望岁心如捣,阴晴验来关切。十亩治乎,三时去也,辛苦移秧才活。桔槔力竭。更目断西山,雾收云歇。正晚凉时,喜听鸠逐妇纷聒。 斜阳将落未落。早金蛇乱舞,雷鼓轰击。渐觉敲窗,俄看打树,檐溜垂垂声彻。秋怀顿豁。想雪乳流膏,澜翻沟洫。把酒高歌,天功谁敢窃。[5]1298
词的上阕以描写旱情为主,“老农望岁心如捣”表明灾情的急切性,但到“正晚凉时,喜听鸠逐妇纷聒”处笔锋一转,“喜听”“敲窗”“俄看”“顿豁”“雪乳流膏”“把酒言欢”等词无不带有欢快的情感色彩,以此表现作者对久旱初雨的欣喜之情。
与喜雨词相较,祈雨词的内容大多是直接的灾害现象描述,且描写的灾害现象破坏力较大。楼俨《齐天乐·戴里祈雨》一词:
泰山东望青如许,而今雨云多少。赤日官河,黄埃古陌,但见暑风吹到。麦秋渐老。甚麦浪低翻,半青黄了。秪有蟾华,对人如水镇相照。 此时龙见最好。相将祈雨去,踏遍芳草。惯自随车,何曾作楫,赢得枯鱼怀抱。昨宵梦觉。蓦听得雷车,前山频绕。几阵窗声,霁来天未晓。[2]11462
词的上阙是对旱灾状况的细节描写,“麦秋渐老”“甚麦浪低翻,半青黄了”展现出旱灾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下阙则表现作者对甘霖的渴望。上下阙结构明确,符合大部分祈雨作品的结构布局。上景下情,情景相结,以旱情的严重性与作者对雨水的期盼相互映衬。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灾害现象,小则房屋崩塌,大则地动山摇。我国早在先秦时代都有对地震的记录。比较早期的地震诗歌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6]575到宋代以后,地震题材便进入到词这一文体中来。清代词作中不乏与地震有关的描写,仅在《全清词》顺康、雍乾卷就有4首描写地震的词。如曹贞吉《贺新凉·地震后喜濂至都门》一词:
乍见衔悲喜。又经过、空花泡影,途分人鬼。瘦骨岩岩驴背下,强拭阑干别泪。带秋雨、秋风情味。尔未成名吾将老,问荒田、负耒何年事。生计在,尚余几。 传闻消息惊千里。累衰亲,萧条白发,关心游子。无限苍生归劫火,我辈偶然活耳。还共饱、长安珠米。苦语难终嫌夜短,灯荧荧、一点摇窗纸。燕酒薄,那能醉。[2]6522
词题“地震后喜濂至都门”表明作者并没有亲身经历此次地震,故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刻画地震所带来的地动山摇的震撼感,而“强拭阑干别泪”“我辈偶然活耳”“苦语难终嫌夜短”一系列的描写深刻表现了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
瘟疫是一种危害巨大的灾害现象。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灾害,往往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问题所引起。一些强烈疾病性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所带来的后果极具破坏性。如张埙《临江仙·悯疫》:
乌自终朝哑哑,犬多彻夜狺狺。纸钱风雨落花村。故人稀问疾,新鬼乱敲门。 那得雷霆真火,销除劫难纷纷。光风霁月满乾坤。迎神添赛鼓,春酒列鸡豚。[3]4901
词的开头“乌自终朝哑哑,犬多彻夜狺狺”一句便营造出一个凄楚惨恻的环境氛围。“纸钱风雨落花村。故人稀问疾,新鬼乱敲门”一句中,“纸钱”“新鬼”二词令人震撼,可看出这次瘟疫的严重性。这首词无论是意象还是意境的运用都恰到好处,表现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沉痛感。
清前期的灾害词不仅在灾害种类上有所扩展,其艺术手法亦表现得较为成熟。铺陈手法即为朱熹所言的“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7]4。这一手法在《诗经》就有所涉及,在汉赋这一文体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随着词的出现,柳永、周邦彦将此手法运用到词中。清前期灾害词较多运用这一手法来表现灾害现象;其次,亦有较多灾害词使用夸张的手法以加大渲染,增强表达效果;其三,清前期灾害词亦继承了传统诗词以境达意的手法,以此渲染氛围,加深文章的主旨表达。
铺陈是通过一系列的排比罗列,将现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柳永是将铺陈之法最早运用到词中的文人,他的词“或横向,或纵向,或逆向,层层铺展,又每于开端、换头、结尾处一笔勾勒,使全词一气贯穿,浑然一体”[8]前言。在柳永之前,词多以小令为主,表现的主题也非常有限,柳永之后,随着慢词的流行,表现主题范围扩大,铺陈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亦得到发展。灾害的发生必然伴随各种灾害现象,要将这些现象直观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铺陈是最好的描写手法。如《满江红·忧旱,和汪柳公先生,用前韵》:“峍兀奇峰,看千丈、火云升也。渐陌上、焦同原烧,旷堪走马。米价腾如新沸涨,人情汹似洪涛泻。只池中、升斗活枯鱼,桔槔罢。”[2]11059作者把镜头从“山峰”推到“陌上”,再移至“池中”,描写视角由远及进、由大及小,通过镜头似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扑面而来的炙热感。
虽最早将铺陈之法运用到词中的文人是柳永,然柳永多直接铺陈,后南宋周邦彦将此手法在词中发扬光大,他将各种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予词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清前期灾害词的铺陈运用在平铺直叙的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结合灾害现象以及时空的交错,表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应天长·金堤》:“黄河远泻,高浪驾天,中原几许盘折。无数名城腴壤,时时被冲啮。奔流驰,何处泻。况更是、浊沙难刷。赖千里、屹起坚堤,今古如铁。”[3]59从“无数名城腴壤,时时被冲啮”一句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不是对某一时空灾害的描写,而是将长达几千年的黄河水灾洪涝结合在一首词当中,给人极大的震撼力,以眼前所见决堤惨象联想到数千年的黄河水患。此种描写大大增强了作者的直观感受。
其次,文人在灾害描写时多使用夸张手法,加大文章的渲染与表达效果。清前期灾害词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描写,有助于表现灾害给人民带来的沉重损失以及作者强烈的情感。夸张手法通常在描写骤雨、大水等灾害现象时运用较多,常用来突出雨势之大、水势之猛。如《满江红·江北大水》:“凉意如秋,惊报道、金堤轰裂。想到处、鱼龙鼓舞,雁鸿凄咽。甓社珠光沉水底,射阳波影侵城堞。”[3]5263又如《水龙吟·快雨》:“试看银潢屈注,涌天泉、万斛齐写。金戈铁骑,云车风马,乱翻鸳瓦。怊惆郊原,新生禾黍,一番狼藉。”[3]3682两首词都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金堤轰裂”可见声势之大,“涌天泉、万斛齐写”即知雨势之猛,这些句子的夸张描写给人一种画面感、视听感,隔着文字便能感受到雨水灾害发生时的震撼。
此外,在清前期灾害词中亦运用以境达情的手法。意象的运用更能渲染氛围,加深文章的主旨表达。在旱灾和雨水灾害当中,特别是在喜雨、祈雨词当中,“商羊”这个意象被多次运用。如《满江红·忧旱,和汪柳公先生,用前韵》中“地厚翻愁羲驭裂,天高不遣商羊下”[2]11059一句,借用“商羊”这一意象表达作者对甘霖之渴望。汉代王充《论衡·变动》载:“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9]650即知“商羊”是大雨来临之前的象征物。“商羊”这个意象带有神话色彩,中国古代是一个神话氛围极浓的封建时代,因此“商羊”这一意象的运用往往会传达作者对降雨之神的敬畏与对雨水的深切渴望之情。如宋代苏轼在其《次韵章传道喜雨》一诗中言道:“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10]623就是描写旱灾与蝗灾并行之后忽逢大雨的佳作,表现了苏轼对甘霖降临的欣喜。在不同的词当中,会有不同的意象来衬托不同的环境氛围,表达不同的感情。如“渐觉敲窗,俄看打树,檐溜垂垂声彻。秋怀顿豁。想雪乳流膏,澜翻沟洫。把酒高歌,天功谁敢窃。”[5]1298(《齐天乐·喜雨》)通过“雪乳流膏”这一意象来表达久旱之后降甘霖的欣喜之情。
王国维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1]3词的情感表达需要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建构。在清前期灾害词中,饥雁、乌鸦等意象常用来烘托一种凄惨哀愁的意境,以象构境,以境达情。如《虞美人·癸卯悯旱》:“饥雁阵阵郊原舞。叫断斜阳路。”[5]2067《临江仙·悯疫》:“乌自终朝哑哑,犬多彻夜狺狺。纸钱风雨落花村。”[3]4901这两首词用乌鸦、饥雁这种带有凄冷幽暗的意象来衬托环境,营造凄惨的意境,从而表现旱灾、瘟疫之后的惨淡之状与悲悯之情。以情入景,以景衬情,情景相融,这是表达作者情感的最好手法。
从《诗经》开始,历代文人写诗都具有以抒情为主的优良传统。词与诗虽在形式与韵律上有所差异,然其抒情达意的传统却没有变,故苏轼言“微词宛转,盖诗之裔”[12]1943认为词乃诗之苗裔。其《与蔡景繁十四首》其四云:“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12]1662直接认为词是古人的长短句诗歌。灾害词在描写灾害现象时,其着眼点不在于灾害现象本身,而是为表达作者内心之情感、体现词的抒情传统。
在中国古代,“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3]320的思想成为历代文人的志向。故大部分灾害词都是通过灾害后的满目疮痍来反映灾害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作者对老百姓的深切关怀。很多悯旱、忧旱、苦雨、喜雨等为主题的灾害词都是在表现这一主题。如汤思孝《念奴娇·江南奇旱,时抚臣奏欲告糴湖广,而楚中荒疏复至》:
那堪回首,盼江南、如听哭声千里。久矣徴求民力竭,经得魃灾连岁。饿骨啼风,饥魂侣鬼,郑侠图难绘。痴儿弱息,不知朝夕何计。 问说告糴邻乡,早惊传语,又楚天憔悴。望绝茕黎除是死,拟遣张槎高贷。织女施衣,牵牛转粟,星汉怜存济。朔风吹急,哀哀鸿雁天际。[2]5831
从句首“那堪回首”四字,便可感悟到作者内心的沉痛之情。词对旱灾现象的直接阐述较少,大量的词句都从难民本身着手,关注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灾害本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4]328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精髓,即为人本思想亦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描写灾害现象时,文人除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外,有时也会夹杂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甚至有的灾害词写灾害现象只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13]336。这些灾害词的抒写,真正的意旨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之感。如俞廷举《南乡子·苦雨丁亥》:
绿水满平畴。十里重云黯画楼。砌下泥涂行不得,堪忧。雨打黄梅总不休。 闇室冷飕飕。五月犹披黑敝裘。满腹藏书无可曝,生愁。翦烛西窗酒一瓯。[3]6254
整体来看,全词大部分都是对灾害及环境的描写,但其真正用意是借灾害抒己情。“满腹藏书无可曝,生愁”表现了作者的满腹惆怅、怀才不遇的愁闷之感,借连日积雨所造成的道路不通来表达作者人生道路不通。又如彭云鹤《千秋岁·苦雨》:
烛花凝翠。夜夜蕉声碎。檐溜急,花枝坠。薪应同桂较,米更加珠贵。频倚枕,蟋蟀又叫难成寐。苦绪连朝记。幽恨兼旬忆。儿女泪,英雄气。持身疏检点,涉世招猜忌。沦落警,几番听雨情如醉。[3]5583
词的上阕是对环境的描写,同时隐含着“薪应同桂较,米更加珠贵”的灾害现象。“烛花凝翠”“花枝坠”“蟋蟀又叫难成寐”等各种意象的描写皆带有凄凉的色彩。“涉世招猜忌”一句是明显的点题之句,凄凉的环境氛围下夹杂着作者复杂的人生感怀。
随着词的表现范围的扩大,清前期灾害词已具有成熟艺术手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灾害类别上较前代更为丰富,传统的水灾、旱灾、地震灾害都有了更加全面的刻画;艺术手法较前代更为成熟,在描写灾害现象时多使用铺陈之法,将灾害现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具有写实的效果。夸张手法增加了灾害画面的震撼感,也能增强灾害词的表现力。意象意境的构建更能渲染氛围,加深文章的主旨表达。清前期灾害词在刻画灾害现象时,亦具有一定的情感深度,这些灾害词不仅表现了文人传统儒家思想,同时也借用灾害现象以抒发个人情感。综上所述,清前期灾害词不论是其灾害种类的丰富、成熟的艺术手法,还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