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隆雨,刘小利,林 玲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202;2.福建商学院 校团委,福建 福州,350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新的判断必将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路线方针和政策战略方面的精准定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只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特别是用矛盾分析法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问题,才能更好把握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列宁认为:“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矛盾着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倾向。”[2]矛盾学说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矛盾关系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矛盾和发展中的阶段性矛盾,最终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列宁运用矛盾学说科学分析俄国社会的矛盾关系,最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矛盾学说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体现,毛泽东同志对此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研究。他详细分析了复杂的矛盾群中各矛盾的地位,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不同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不同方面上的矛盾如何变化。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3]21他特别强调矛盾分析法的实际运用,认为“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批判革命的将来”[3] 26。毛泽东同志把矛盾分析法结合到中国革命斗争的现实中来,清晰梳理了近代中国的各种矛盾关系。虽然中国近代矛盾错综复杂,但按照唯物辩证法分析清楚社会中整个矛盾体系的内在联系,问题就变得简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为这一矛盾是表征事物的性质并决定其从产生到终结的全部发展过程,而且制约其他矛盾。由此判断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落后于西方国家,生产关系上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根本矛盾。根本矛盾决定了封建专制与人民民主、帝国主义侵略与民族独立成为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此反帝反封建成为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首要任务,继而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所以又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从中国近代的矛盾关系中可以看到,主要矛盾在整个矛盾体系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串起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主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前进,源于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抓住每一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真正做到了“全党的工作中心是要解决全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各个党组织的工作中心,是要解决各个单位的主要矛盾”[4]。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情况,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科学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5]。这一判断同样体现了矛盾分析法,立足中国实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如何解决主要矛盾是工作的重点。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事实证明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掌握和运用好矛盾分析法对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中的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在解决主要矛盾供给需求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新的需求,反过来对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形成新的矛盾运动并推动社会继续发展。“聚焦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社会矛盾发展规律与趋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呈现。”[7]唯物辩证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前提,而矛盾分析法是其中最根本的方法。习近平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即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读懂复杂中国,把握改革大势。”[8]主要矛盾在事物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发生改变,因此也可以称为阶段性矛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对主要矛盾的辨别,因为主要矛盾内容的变化会影响其他非主要矛盾的内容和运动方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不断改变又会出现不同的发展时间节点。新时代是初级阶段中国发展的新节点,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提供了客观依据。从人民群众的需求来看,80年代初基本物质产品供给无法满足,但当代缺少的是高质量的生活、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公共资源、满意的医疗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只要客观分析实际情况,解决关键问题,社会发展的方向才不会脱离正确轨道。正如2013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以达到“三个更好”和“一个更加”的目的,即“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9]。
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另一个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矛盾的两个属性之间有区别,甚至对立,但同时又是互相需要,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条件成熟时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矛盾两个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有新矛盾和新规划,这里“新”的内容是相对于“旧”来说的,但这种区别和差异不是绝对的,不是“新”与“旧”的完全对立,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内容上用“美好生活需要”取代“物质文化需要”,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前后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第一,“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包括人民群众主体诉求多元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在内涵上更为丰富。人民群众在物质数量可以充分满足的基础上追求物质生活的质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提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的郑重承诺,也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和执政自信;第二,用“美好生活需要”代替“物质文化需要”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物质文化需要是总体建设小康阶段中国社会要解决的问题,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出来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越。另一方面中国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成为制约和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基础上,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新情况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一步的完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被代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提法说明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不是中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整体水平,不符合中国生产力已今非昔比的发展实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概括指出新时代出现新的主要发展矛盾特征,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性和平衡性,其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生活领域等方面,更能准确概括新时期中国的生产力特点和社会发展总状况。
掌握辩证思维能力是新时代提升治国理政水平的重要保证,其前提是要从哲学视角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矛盾体系,看到其中的各种矛盾彼此之间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社会这个复杂的构成物中有普遍和特殊矛盾、主要和非主要矛盾、内部和外部矛盾等。一方面,社会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时,矛盾会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可能出现非主要矛盾在新条件下变成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每个相对独立的客观事物都有自身的内部矛盾,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斗争,决定了事物不断地由量变转化为质变,新的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变”既指事物的量变,也包括事物的质变,因为整个世界“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10]。“不变”主要指事物整体或某方面的性质没有改变,任何量变都会影响事物的状态和特性,导致事物的变化,但只有达到一定水平和界限的量变才会导致质变的发生。因此,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质变当中有量变、量变中又带有部分质变,量变与质变的矛盾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一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是判断其基本国情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政策决策的根本出发点。这个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事物发生质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质态急剧地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时事物的整个体系都会突然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一种是渐进的质变,这时事物的个别要素和个别方面发生质变,这些质变不断累积之后导致整个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时,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要,而由此引起的社会变革都是有计划、有准备实现的,此时社会的变化主要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渐进式转化。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虽然社会发展取得很多成就带来局部和各个方面的根本性改变,但整个社会状态没有根本改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是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动态且漫长的发展过程,发展的具体情况也会不断变化,社会矛盾的各方面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主要矛盾也会随着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发生变化。新时代是在总体量变过程中发生的阶段性质变和局部质变,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发生根本性质变。分析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内的态势。坚持中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变化需要客观看待国情实际,社会矛盾分析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实践:第一,从横向来看,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但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和文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属于发展中国家;第二,中国人口数量巨大,国民平均收入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要实现所有地区、所有人的现代化目标注定是长期的过程;第三,从纵向来看,新中国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恢复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的经济、科技、文化的鼎盛繁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社会发展整体上的而不是局部的,必然会是长期性的过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社会发展成果已经在某些领域和某些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但还不是整体上根本性的质变,要用矛盾分析法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与主要矛盾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思想、决策、实践上有新突破和发展。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全面提升,经济建设仍然是新时代发展的中心,原因有三:第一,中国的生产发展整体水平提高较快,但还存在一些领域发展水平较低和一些高端技术能力较差的情况;第二,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今非昔比,但还存在地区物质水平不平衡、城乡水平不平衡的情况;第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丰富和完善。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路线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加了“和谐”,十九大加了“美丽”和“强国”,这样的表述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做出的具体调整。
综上所述,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矛盾分析法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必须掌握的方法论,是正确理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哲学依据,是科学规划新时代发展目标的根本方法论。任何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都充满矛盾,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去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任何重大矛盾,有信心带领人民不断迈向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