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思·行”理念构建医学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

2020-02-25 08:08欧阳明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医学院校人文

欧阳明月

(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医学院校与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重要的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 由于医务人员“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职业特点,作为未来维护民众健康、肩负救死扶伤重要职责的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还需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高校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团队精神,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起步较晚,存在发展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等问题,医学院校较为特殊,更加重理论而轻实践,重专业而轻人文,忽略第二课堂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因此,医学院校应从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职业特点、民众社会需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出发,转变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效,增强第二课堂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一、医学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一)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概念最早出现在1983 年,由我国教育家朱九思等人在《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提出。何谓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针对第一课堂教学提出的相对概念,是在课堂教学计划、教学时间之外,开展的有导向性、开放性、灵活性的以思想、学术、文体、科技、公益等活动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形式[3]。

第一课堂是传统课堂,侧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是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开展的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是普遍性要求,解决的是共性问题。 而第二课堂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一种新型课堂[4],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培养,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发展[5]。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医学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解决第二课堂现存问题的需要

第二课堂教育以其灵活、广泛等特质和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育人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认可,各高校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和制度建设。 当前,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建设与其他普通高校区别不大,有较强的娱乐性;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关性弱;学校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人财物投入不足,学生参与目标不明确,教师指导不够;制度建设不完善,缺少激励机制;统筹不足,计划性欠缺,临时性活动多,传承性活动少;思想引领欠缺,人文素质教育不足。 探索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就是对现存问题予以回应,从全局出发,通过顶层设计、制度保障逐一解决问题, 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促进医学专业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未来医者的医学生也不例外。 除了接受第一课堂专业教育,拥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外,还需要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历练人文情怀。 第二课堂始终贯穿德育这条主线,在活动中体现德育功能,旨在帮助医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提高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素养。 参与学术、科技、 文化艺术等活动能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锻炼思维、陶冶情操。 此外,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可得到提升,有利于医学专业学生个性品质的磨砺、人格的完善及身心健康发展[6]。

3.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医学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进步需要德技双馨的医学人才。 培养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也是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为推进新时代素质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医学院校实施第二课教育, 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医学人才。 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育的补充,帮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情怀,通过思想引领帮助医学专业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将医学专业与医学人文更好融合,将职业理想与医学事业发展联系起来, 促使医学专业学生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二、“学·思·行”理念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一)“学·思·行”理念释义

《中庸》中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几个递进阶段,“学·思·行” 理念便由此提炼而来。 “学·思·行”,简而言之,学习、思考、行动,是知识习得、思想内化、行为外化的过程。

“学·思·行”理念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要通过育人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 “学”是学习、学问、学术,是基础与积累,“思”是思考、思想、思维,是转化与升华,“行”是践行、行为、行动,是落实与检验。 “学习力”就是会学习、善学习、爱学习,获得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力”就是会思考、爱思考、勤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敏捷、活跃、发散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实践力”就是会操作、勤动手、敢行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创新实践,追求真理[7]。“学”“思”“行”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思·行”理念就是通过学生“学习力”“思维力”“实践力” 三种能力的锻炼提升来培育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学·思·行”理念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1.“学·思·行”修身文化与医德教育要求相关联

“学·思·行”最早是先秦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一种修身文化。 “学·思·行”指的是加强修身,学习和掌握道德知识,在进行道德认知和学习的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中思,在思中学,最后再进行道德践履活动,检验外在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8]。 “学·思·行”是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和方式,作为未来的医者,医学专业学生需要秉承“学·思·行”的理念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 医学院开展医德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职业素养高的医学人才。 通过课堂教育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医学专业学生才能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富有同情心、敬畏生命、救死扶伤、尊重患者价值和尊严的人文情怀;才能在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中反思所学,受到感染和熏陶,树立服务民众、奉献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才能在临床见习实习中,运用知识和能力,践行道德修养,加强医者身份的认同,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2.“学·思·行”能力与医务人员职业要求相符合

“学·思·行”能力指的是“学习力”“思维力”及“实践力”。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要深入学习并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拥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技能,需要医学生具备“学习力”和“实践力”。 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服务,工作对象是人,面对的是复杂的人体和疾病, 需要通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这正是“思维力”的体现。 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是医务人员的职业要求,需要从业者具备严谨治学的态度,持续学习的能力,拥有把握学术前沿的敏锐思维,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以运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解决问题,进行医学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9],从而造福民众,推动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体现出的科研创新能力正是“学习力”“思维力”及“实践力”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结果。

三、医学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构建

(一)思想引领化

培养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 高等医学院校要明确为我国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层面的教育,还包括意识形态、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等内容的教育。 第二课堂活动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以“学·思·行”理念为思想引领,帮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素养,历练人文情怀,通过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的循环往复,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认知水平,完善言行缺陷,提升道德修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 “学·思·行” 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从入校到毕业,医学专业学生要经历认知学习、专业学习、实训学习几个阶段,这也是储备知识、思考消化、实践运用的过程,是“学·思·行”理念的体现。

(二)专业职业导向化

纵观各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情况,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过程形式化、方式娱乐化等问题。 医学专业关乎民众健康与性命,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具有使命重大的专业、职业特性,第二课堂建设应该以专业和职业为导向,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有针对性地发展革新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2]。医学院校应转化第二课堂内容,突出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医学伦理主题的辩论赛、名医大家的讲座沙龙,医患故事情景模拟、义务诊疗等活动,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有助于医学专业学生未来廉洁行医,治病救人,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使医学生将来在面对诸如“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时,挺身而出,做逆行战士,守护人类健康。

(三)内容版块化

医学具有专业性、 实践性强, 责任重大的特点,加之医学专业学生学业要求高,课业繁重,课余时间较少,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应考虑专业和职业需要,育人内容应有所侧重,注重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和素质, 根据素养培养的侧重分主题、分模块开展。 一是思想道德类活动,主要通过团日活动、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 育英计划、青年大学习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暑期三下乡、逐梦计划及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帮助医学生了解民众疾苦, 服务民众、奉献爱心,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科研创新活动, 包括各院系举办的读片、 解剖等技能大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挑战杯等双创大赛,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医学生精益求精、专研医术、提高技术水平的优良品质;四是医德文化节、公益文化节等专项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医德修为的共鸣,有助于医德规范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内化。

(四)制度完善化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由校团委牵头制定制度,各院系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年级特点,对不同学年的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制定出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并对不同板块的活动赋分,以认定第二课堂学分的形式进行考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加大对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视,在财物方面加大投入保证第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并在各院系设置专职团干部,让其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思想引领和第二课堂建设中来。 为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需要有更多专业教师参与医学生科研课题指导、三下乡带队等第二课堂活动,而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部分还承担临床工作,以致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甚少, 因此要建立激励机制,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都要记入其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结 语

总而言之,第二课堂活动对加强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建设应综合考量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和职业特点,在“学·思·行”理念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情怀,积极探索并构建医学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有效地践行立德树人宗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医学院校人文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