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2020-06-28 05:01:46刘明梁薇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班小班总分

刘明 梁薇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运城 044000)

一、问题提出

在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被心理健康问题所困扰, 不仅影响儿童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引发严重事件。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1]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心理问题起源于儿童早期,国外大量研究证实约7%到26%的儿童从学龄前期起就开始遭受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2]。 3—6 岁的幼儿阶段是儿童开始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 其认知、社会性、个性等心理现象的发展尚未成熟,是个体社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因而容易受到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 及时及早地干预已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取得的效果越好,社会回报越高。 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发生率高,影响面广,最为常见的是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4]。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本研究以农村3—6 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 考察山西省运城市农村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现状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山西省运城市的四所农村幼儿园,其中两所公办幼儿园,一所普惠民办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 发放问卷545 份, 收回问卷401份,有效问卷334 份。 被试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 (父母版)来评估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状况。 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Goodman.R 编制,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等进行修订并制定3_17 岁儿童的上海常模[5]。 长处和困难问卷(父母版)由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五个维度组成, 每个维度各包括5个条目;困难总分由前四个维度相加构成。 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的α 系数为0.731。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 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基本情况

表2 农村幼儿情绪行为状况的描述性统计

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五个维度和困难总分的基本情况如表2 所示。 与常模对照后发现,农村幼儿在亲社会行为上表现良好, 在正常范围内;在多动和困难总分上表现较好;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上处于边缘水平,适应状况不佳,尤其是同伴交往问题尤为突出。

(二)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发展特点

1.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性别差异

表3 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性别差异M(SD)

以长处和困难问卷的困难总分和五个维度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 结果表明在情绪症状、 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上,农村幼儿中男孩高于女孩,在亲社会行为上,女孩高于男孩,但是均未达显著性水平。

2.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年级差异

表4 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年级差异M(SD)

以长处和困难问卷的困难总分和五个维度为因变量,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 结果表明除同伴交往问题外,农村幼儿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亲社会行为以及困难总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多重比较发现,在情绪症状上,中班与大班(p=0.015*)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中班(3.312)>小班(3.0952)>大班(2.615),表明农村幼儿的情绪问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下降差异显著,在大班阶段最低。 在品行问题上, 小班与中班(p=0.007**)、 小班与大班 (p=0.000***)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小班(2.543)>中班(1.926)>大班(1.594),表明农村幼儿的品行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下降, 小班至中班显著下降,在大班阶段最低。 在多动上,小班与大班(p=0.000***)、中班与大班(p=0.000***)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 小班 (4.388)>中班 (4.279)>大班(3.188),表明农村幼儿的多动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下降,中班至大班显著下降,在大班阶段最低。在亲社会行为上,小班与中班(p=0.001**)、小班与大班(p=0.000***)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大班(8.135)>中班(7.730)>小班(6.948),表明农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上升,小班至中班显著上升,在大班阶段最高。 在困难总分上,小班与大班(p=0.001**)、中班与大班(p=0.009**)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小班(13.250)>中班(12.320)>大班(10.375),表明农村幼儿的困难总分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下降,中班至大班显著下降,在大班阶段最低。

(三)农村幼儿家庭的基本情况

农村幼儿父亲的平均年龄为32.28±4.45 岁,母亲的平均年龄为30.71±4.43 岁,父亲和母亲所处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以及从事职业的基本情况如表5 所示。

表5 农村幼儿父母基本情况表

由上表可知,在受教育程度上,农村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父亲比例为65.9%,母亲比例为59.6%;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父亲比例仅为7.5%,母亲比例仅为6.9%。 在所从事的职业上, 农村幼儿父母外出打工的比例偏高,父亲外出打工的比例为59.3%,母亲为48.2%。

在独生子女上,农村幼儿为独生子女的人数是76 人,所占比例为22.8%,非独生子女的人数为258人,所占比例为77.2%。

在家庭结构上,农村幼儿家庭为完整的人数是320 人,所占比例为95.8%,离异单亲家庭的人数为4 人,所占比例为1.2%,离异重组家庭的人数为10人,所占比例为3.0%。

在家庭平均月收入上, 月收入2000 元以下的人数是89 人,所占比例为26.6%;月收入为2001_5000 元的人数是人165,所占比例为49.4%;月收入为5001_8000 元的人数是49 人, 所占比例为14.7%; 月收入为80001_10000 元的人数是24 人,所占比例为7.2%;月收入10000 元以上的人数是7人,所占比例为2.1%。

在留守状况上, 非留守幼儿的人数是123 人,所占比例为36.8%,单留守幼儿(仅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的人数是63 人,所占比例为18.9%,双留守幼儿(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人数是148 人,所占比例为44.3%。

(四)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在家庭因素上的差异

1.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在父母因素上的差异

以长处和困难问卷的五个维度和困难总分为因变量,以父亲以及母亲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母亲年龄、父亲年龄、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农村幼儿情绪和行为适应的五个维度和困难总分上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性水平。 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农村幼儿的同伴交往问题(F=3.171,p=0.043*)、亲 社 会 行 为(F=5.566,p=0.004**)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在同伴交往问题上,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幼儿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的幼儿(p=0.03*),在亲社会行为上,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幼儿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的幼儿(p=0.001**)。

2.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在家庭结构、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离异单亲家庭的人数仅为4 人,因此将家庭结构分为完整家庭(N=320)和离异家庭(N=14)两大类。 以长处和困难问卷的五个维度和困难总分为因变量,以家庭结构、独生与否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结果表明,幼儿独生与否在情绪和行为适应上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性水平。 家庭结构在农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t=_2.236,p=0.019*)上存在显著差异,离异家庭(M=8.714)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完整家庭(M=7.525)的幼儿。

3.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在留守状况上的差异

表6 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留守状况差异M(SD)

以长处和困难问卷的五个维度和困难总分为因变量,以幼儿的留守状况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 结果表明农村幼儿的不同留守状况在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以及困难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多重比较发现,在品行问题上,单留守与非留守幼儿(p=0.019*)、单留守与双留守幼儿(p=0.034*)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在亲社会行为和困难总分上, 非留守与单留守幼儿 (p=0.011*,p=0.045*)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

4.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在家庭经济状况上的差异

本次调查根据当地的情况将家庭平均月收入分为三个等级,“2000 元以下”为低收入家庭,“2001_5000 元”为中等收入家庭,“5000 元以上”为高收入家庭。 以长处和困难问卷的五个维度和困难总分为因变量,以家庭平均月收入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M(SD)

结果表明农村幼儿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以及困难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多重比较发现,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以及困难总分上,低收入家庭与中等收入家庭的幼儿 (p=0.000***,p=0.011*,p=0.001**,p=0.000***)、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的幼儿 (p=0.007**,p=0.046*,p=0.001**,p=0.001**)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

四、结果讨论

(一)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的发展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农村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良好,表明大部分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能够很好地使用关心、助人、分享等交往策略。 在多动和困难总分上表现较好,偏高但在正常范围内;在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上处于边缘水平,适应状况不佳,这一研究结果与杜亚松[6]、黄广文[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表明在注意力集中上、情绪的稳定上以及品行问题上, 尤其是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上,农村幼儿的适应状况并不理想,问题较突出,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幼儿园教师、家长应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在性别差异上,男孩比女孩存在更多的情绪困扰、行为问题、多动及注意力不足、同伴关系问题,女孩比男孩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是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杜亚松等的研究结果[6]相一致。

除同伴交往问题外, 年龄对农村幼儿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亲社会行为以及困难总分均有显著影响。 在情绪症状上, 中班幼儿的情绪问题最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上升差异并不显著,但下降差异显著,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在大班阶段最低。 在品行问题、多动、困难总分以及亲社会行为的问题上, 农村幼儿随着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小班幼儿的行为问题最高,大班幼儿最低,此发展趋势与黄广文[7]、于源浩[8]、刘昭璐[9]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这一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尤其需要关注幼儿园小班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

(二)农村幼儿情绪行为适应在家庭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由调查结果可知,父母的年龄、父亲受教育程度、幼儿独生与否对农村幼儿的情绪行为适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不同的留守状况及家庭经济状况则有显著影响。

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农村幼儿的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母亲认为幼儿存在较少的同伴交往问题和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家庭结构对农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 离异家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更多,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幼儿,原因可能是离异家庭幼儿的生活环境更为复杂, 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人,因而倾向于采用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同的留守状况对农村幼儿的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以及困难总分有显著影响,非留守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最多, 双留守幼儿次之,单留守幼儿最少,此调查结果与于源浩[8]、刘昭璐[9]等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幼儿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 同伴交往问题以及困难总分均有显著影响,低收入家庭幼儿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最多,且显著高于中等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幼儿,原因可能是家庭经济收入越低,父母越需要为生活奔波,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和教育孩子,儿童则难以拥有足够的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社会支持,缺少足够的教育引导, 对心理健康发展容易产生不利影响,更易引发情绪和行为问题。

猜你喜欢
大班小班总分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中等数学(2018年8期)2018-12-01 00:48:55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从大班阅读活动“七只瞎老鼠”说说课堂提问这点事儿
幼儿100(2016年4期)2016-11-30 03:19:53
一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分成三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