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理工科大学生礼仪教育探研

2020-02-25 08:08王钰李怡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工科礼仪中华

王钰 李怡

(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北京 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与科学技能,更应该具有与高素质人才相匹配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修养。 因此,在理工科高校开展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以“以人为本”理念推动理工科大学生礼仪道德教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连续性文明。 中华文明深刻蕴含中华民族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主要有几点要素: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 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强调“天人合一”。 在此基础之上,在人与物、人与国的层面上,中华民族强调“以人为本”,突出民本思想。 《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指出若要成就霸业,初始就需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得到良好安置国家就会稳定, 百姓产生动乱国家就会趋于危亡。《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更是宣称:“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人民、关心人民疾苦,以达到富民强国的目标。 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以人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理工科大学生礼仪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源泉。“作为几千年文明积淀下的精华, 明礼与否逐渐成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2]《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中华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与独立性,故此人们都非常重视修身,而修身的本质是处理人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关系。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众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理想人格,而要成为君子既要有崇高的学识素养与道德修养,还要具有彬彬有礼的外在气质与礼仪风度。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德”就是以道德原则来教化人们心灵,而“齐之以礼”则是以礼制与礼仪规范人们行为,因此,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载体与表现形式,道德则规定着礼仪的本质内核与固有逻辑, 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例如道德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于是就有了见长辈需行礼、父母过世后需哀悼守孝等礼仪。 据此,理工科大学生礼仪道德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道德之原则理念的教导训练, 将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礼仪表现有机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 “良好的礼仪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 展现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格魅力”[3],而“重视青年学生的礼仪教育这一优良传统是中国素质教育一以贯之的做法”[4],因此,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礼仪道德教育,以达到彰显大学生美好气质、提高综合修养的效果,使其真正成长为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谦谦君子。

以“以人为本”理念推动理工科大学生礼仪道德教育要求理工科高校重视第一课堂建设,开设礼仪课程并注重课程内容的延伸。 理工科高校设置礼仪课程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运用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方法,通过对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规划内容、课程设计体系、课程全程管理的精心筹划,不断建设特色礼仪课程。

二、以“贵和尚中”理念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礼仪习惯教育

在人与人层面上,中华民族强调“贵和尚中”。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人应顺乎自然规律,注重人道与天道一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贵和尚中”是华夏先民长期以来对天、地、人的审视观察而得出的基本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初的自然哲学与价值信仰, 深深内化于民族血脉之中。《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贵和”就是重和谐,主张和而不同;“尚中”就是主张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贵和尚中”即是承认事物中普遍存在着矛盾的两端,强调通过不偏不倚的中庸方法来调和、统一事物的矛盾。 “贵和尚中”的民族心理“赋予了中华儿女儒雅的举止,造就了国人宽宏的气度”[5],培养了中华民族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也使中国人养成了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好礼的民族性格。

“贵和尚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理工科大学生礼仪习惯教育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支撑。 《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天、地、人之间达到和谐有序、天人合一的重要原则,而其外在显现就是礼仪习惯的展示。 温暖的微笑可以消解怒气,善意的行为可以化解矛盾,生活中的礼仪习惯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作用重大。 据此,理工科大学生礼仪习惯教育就是在礼仪道德教育基础上去实践礼仪,在实践当中形成习惯,在习惯当中成就自我,久而久之习惯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之中,长期良好的行为方式形成好习惯之后,习惯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以“贵和尚中”理念推动理工科大学生礼仪习惯教育要求理工科高校在重点建设礼仪课程之外,需重视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贵和尚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行为习惯教育、礼仪仪态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相互结合,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理工科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华诗词大会”、“中华成语大会” 等特色活动,亦可依托传统文化类社团建设规模化开展相关活动,以突出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同时,应积极鼓励理工科大学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创新能力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内容革新、形式创新,使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并明确传统文化与自身礼仪习惯养成之间的重要关联。

三、以“刚健有为”理念推进理工科大学生礼仪审美教育

在以人为核心的各种关系层面上,中华民族强调人生的总原则是“刚健有为”。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指出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广阔醇厚而厚德载物,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 “刚健有为”思想既包括自立之道的自强不息精神,同时也包含立人之道的厚德载物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就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努力。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一方面告诫世人不能做神的仆役,另一方面则强调人也不能作物的奴隶,因为只有保持独立性、发挥能动性,才能真正显现出人的主体性,人知而能行,行的终极目标是德配天地。

“刚健有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理工科大学生礼仪审美教育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以“刚健有为”理念推动理工科大学生礼仪审美教育要求理工科高校在重视第一与第二课堂发展之外,应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括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两个部分:外在环境包括校园中各种硬件环境,内在环境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等软件环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涵养教化中,校园外在环境是内在环境的前提,内在环境是外在环境的目标,而在促进大学生礼仪审美能力构建的过程之中,二者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 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需以“刚健有为”精神为总原则,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方式,在激发学生价值认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发其认同接受、积极吸纳,最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每位大学生内心深处。 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理工科高校需进行合理顶层规划、统领校园网络阵地,加强校园舆情的分析预判,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为基点,积极打造传统文化网络媒体新平台。 理工科高校需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与行为方式,努力营建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文化的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将礼仪文化的丰富内容制成宣传版面, 亦或拍摄成动画、微电影等,以灵活丰富的形式推送给广大理工科大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与精彩。

结 语

总之,“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一代的代表性群体,必须将礼仪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方能更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6]理工科高校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助力大学生礼仪教育, 将礼仪道德、礼仪行为、礼仪审美教育层层递进式融入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之中,铸造高品质的礼仪教育广阔平台,进而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与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理工科礼仪中华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筷子礼仪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礼仪篇(下)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