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国际社会相比较,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远远迟于其他国际社会中的其他国家,但是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迅速。自1999年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但整体水平较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人均GDP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稳步改善,公民也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信贷观念。随着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要,银行逐步开创了丰富的信贷种类,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信贷产品,体现了我国信贷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实际上,民众消费结构的深层次变化早已深入改变了消费金融服务现场和业务内容。从2004年1月到2019年9月,我国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大跨步,从1253亿元增加至9.53万亿元,消费贷款品类包括大量的非耐用品消费贷款和服务性消费贷款。资料显示,目前,用户取得消费信贷后用于购买家电最多,约占三成,而用于教育培训、家庭装修、旅游和非汽车类交通工具消费贷快速增长。而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层次变化,也引起了消费金融服务场景和业务内容的重构。一方面,消费信贷用途从家电家具、家装延伸至教育培训、旅游等越来越多的非耐用品和服务性消费领域;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对借贷消费持开放心态,2019年个人消费贷款依旧保持迅速增长趋势,超过半数消费者在拥有信用卡并且有一定额度的情况下,仍选择消费信贷的形式进行消费,且消费信贷的客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新的金融服务场景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挑战。
(一)政策与法律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的相关金融政策或法律、法规出现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措施出台,导致市场波动,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而法律风险通常指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中违反了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或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做依托和保障所引发的风险。
(二)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与借款人可否能够按照商定的时间来偿还债务。它的关键性因素是借款人是否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及是否愿意履行偿还债务的意愿。鉴于大部分的消费信贷产生以后是由借款人的收入作为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因此,是否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是银行考虑借款人是否具有偿还能力的首要因素,而我国公民收入分配差距太大,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承受能力也比较低,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借款人是否愿意继续
履行偿还债务的意愿主要取决于债务人的借还款信用记录信息等综合评定的。因此,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我国还未建立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体系,不能对借款人的借还款信息做出一个全面而具体的综合评定;二是我的居民的主要消费信贷大多数中长期的借贷,借贷时间久,其中的不可预测因素多,商业银行对借款人今后是否仍然还有偿还能力难以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而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基础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包括市场利率、汇率、股票、债券行情的变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的商业活动都处于市场的调控之中,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不例外,其资金随着市场价值规律的波动而波动。如遇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借款人的贷款金额往往不能满足其消费的需要,自然也会造成还款压力的增大 ; 再者,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利率上升,也会加重借款人的还款负担。
(四)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管理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当、判断失误等影响管理的水平。此种风险具体表现在构成管理体系的每个细节上,因此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管理者素质、组织框架、企业文化、管理过程。如果管理出现问题,这将会给企业与和管理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我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品种比较多,但是对各种个人贷款业务的贷前、贷中以及贷后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比较单一和程序化的过程,缺乏专业化的贷款管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个贷款体系还比较制度化。在思想上和作风上,依然还受传统对公贷款的影响,没有形成完善的个性化的管理制度。许多商业银行盲目根据上级行下分的贷款指标分派贷款任务,一方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求个人消费贷管理人员加大发放贷款的额度,另一方面没有摆正信贷业务发展、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三者的关系,注重片面化的风险控制目标。有些商业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以制约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造成信贷人员惜贷,办理贷款瞻前顾后,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员工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潜在风险增大,国内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但整体管理的水平依然不高,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在这方面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时候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基础的征信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少正常的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致使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在责任界定上也往往依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使得就材料而谈贷款的问题更为严重。与此同时在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就只停留在资料上,因而发放后更是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上。一些笼统的管理制度,内容泛泛,面面俱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使管户信贷员无法按部就班,致使有些贷款实际上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不断开拓,原有的法律法规急需修订与完善,要出台针对个人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一步地规范市场经济运作,既可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可以维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与此同时,全社会也要积极地利用各种途径加大推广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各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也要大力向社会宣传银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措施以及违约现象对个人和家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社会信用意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保护。以此来明确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对于违反合同内容的当事人双方,法律将给出一个明确且详细的处罚制度。
(二)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
首先,要搭建好完善的个人征信登记体系,金融机构在发放个人贷款前,要认真了解借款人的征信情况,征信登记的内容应该包含:个人身份信息;投资及经营活动信息(包括买卖股票、债券、收藏品、商业经营等);商业信用记录信息(包括银行贷款、偿还记录、个人信用卡信息等记录);社会公共信息记录(个人收入及缴纳个人所得税信息、个人保险信息、个人养老积金、失业保险金、个人住房公积金、个人房产等信息);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包括涉及民事、刑事、行政诉讼和行政处罚的特别记录,即违反工商、税务、公安行政法规,恶意逃债、偷逃税费、欺诈行为等民事处罚和刑事犯罪信息)。其次,实行个人信用密码制。公安部门对个人身份证实现惟一化,在目前公民身份证编码系统的基础上,可考虑实行IC卡身份证,借此进行个人信用的实码制,即将可证明、解释和验查的个人信用资料锁定在一个固定的编码上,个人所有必要的资料都可存在该编码下。在个人需要向相关者提供自己信用情况时,只要出示个人的信用实码,对方就可以查询到所需的资料。最后,建立个人信用账户。所谓个人信用账户,就是居民个人在银行实名制的基础上开立的综合性信用账户。这个账户以IC卡身份证的名字为准,按身份证编码一人一号,依托于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将个人的一切资金往来置于这一基本账户下,统一管理个人的资产和负债,为个人提供所需的一切金融服务。实施IC卡多功能网络身份证后,每个人的个人资产信用情况都被适时地一一记录在一张惟一的加密过的IC卡上和相应的数据库中。全国各地银行在授权后可以随时查阅这个人的资信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应把个人的收入(含工薪收入)从现金交易逐步通过转账记入其个人信用卡账户,而银行个人信用卡开户又必须以其个人终生惟一的信用号码为依据。IC卡多功能网络的实施,一个人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某一时期的经营损益情况和现金流量情况(我们可以把个人的一切收支都视同为经营)就可以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为资信评估及贷款风险预警打下基础。
(三)建立动态的市场环境监测系统
一方面,商业银行有了完善的市场动态监测,在大环境变动时候,放款额度和可以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对于有市场环境造成利率上升,导致借款人还款压力大,对于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适当的给予优惠利率。
(四)培育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特色行业文化
银行的信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而商业银行管理风险也一样重要,比如员工的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也急需提高和改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约束的企业文化已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是需要培育一种严谨、求真、务实、高效的行业文化。在崭新的现代文化观的指引和感召下,银行从业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和归属感,加强业务学习能力,提升职业素质素养,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洞悉种种变换的信息和因素,从而塑造内心公平的信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做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预防和管理工作。
本文根据对当前个人消费信贷的现状分析,在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措施,进而来推动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体系的优化完善,让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水平防控能力的不断增强,进而实现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扎扎实实地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打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可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