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的探究

2020-02-25 07:06刘晓彤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刘晓彤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面对我国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营,应能对当下的形势建立新的认知。结合社会需求,学校针对人才培养,也应逐渐往多元方向发展。而高等教育应从被动就业转化为主动创业,并能引导学生树立更具时代特征的就业观念。尤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强调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在面对当下就业与新型人才培养的双重压力下,应能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给予一定的重视。在此诉求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能结合自身办学特征、专业课程特点等,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应科学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体系,从而在有效丰富学生知识层次、提高他们文化水平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其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创新创业课程对培养时代所需求的人才的促进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创新创业课程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确保两者育人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在充分展现自身课程特点与办学特征、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确保将相应课程进行合理化渗透。换言之,在保证实现原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应用能力的构建与养成。[1]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时,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校验的关键指标就是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际创业能力的拓展。因此,从这点上可明显的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际开展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二者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是在能力拓展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对融入新教学手段的迫切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在充分考量自身的学科特征、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还应对当下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标准进行了解。即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在注重吸纳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看重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高校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应能肩负起一定的社会使命,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新教学手段的融入将产生迫切需求。即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原有的教学课程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人才的同时,应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这种需求,必须将专业教学手段与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融合,并通过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为践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2]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的有效策略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新时代下应具备的通用技能。同时,针对当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创新创业也成为高校教学中较为基础的组成部分。而逐渐形成的新的人才培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育领域创新教育计划的贯彻与落实的步伐。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能明确该项工作的关键点。一方面,针对新的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否具备有较强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3]另一方面,在具体开展与落实新的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具备较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等,促使其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工作能顺利完成?基于这些问题,相关人员可将其作为有效的切入点,制定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有效策略。

(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应能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正确的目标为导向,培养一批具有相应资质的教育人才。其针对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体系,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交叉性。其知识面具有较大的跨越性,同时,对于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明确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要的目标。在此形势下,高校必须紧密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各方面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或者是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人员,都是从从战略、管理、投资等领域转型而来,由此导致实践授课教师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却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实战能力。在强调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既要求教师懂得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确保他们能科学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过程中,应能最大化发挥“双师型”教师在新的人才培养活动中的真正价值与功能。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并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导教师深入到校企合作中。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与对口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安排相关人员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咨询,创建经营企业及相关创业项目活动。利用这样的培训计划,在不断强化教师专业实践应用能力、逐渐丰富他们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在指派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与学术研讨的过程中,应将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始终贯穿到创业教育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中。在对教师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的过程中,应紧密围绕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将实际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经验与研究成果等,科学的融入到新课程教学体系中。同时,最重要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将培养出的这部分教师作为其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师资来源。同时,高校在打造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过程中,在对本校原有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应能以开放性的理念,面向社会广纳人才,引进更多具有创新创业、专业教学综合执教能力的教育人才。做到培训与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两手抓,从而确保实现以人才促人才的教育目标。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实践应用创新型人才。[4]

(二)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优势,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入体系的构建工作,相关人员应能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从而树立坚定、明确的教学管理战略目标。在督促相关教师在具体建设与落实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能使他们基于更科学、轻松的工作氛围,去践行教学行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现创业师资高度共享的过程中,应能对教师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重视。校方管理层应创建较完善、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从而促使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更有效的融合。通过对目前创业教育的实际落实效果进行分析,大多数院校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手段,并未能真正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很好融合,更多时候更侧重于经济管理学院方面的教学。在此背景下,高校若不能开发出有效途径或激励因素,促使教师保持更好的热忱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很有可能导致该项课程体系的融合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旧是以专业课程为主,掌握碎片化的创新创业知识。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在全校范围内创立“创新创业课程课题研究中心”。这样,在对教师给予正向鼓励的前提下,还可不断强化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从两方面落实,对教师激励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学校应合理化增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大讲堂,并开设与实践教学紧密相连的教学课程,以培训、讲座、创业比赛、创新竞技活动等为主要方式,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意识心态上对该项课程建立正确的认识,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强广受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度。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会促使加强建立更强的责任心,使他们能对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的构建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5]这样,以新的激励形态作用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引导他们设计更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向学生深入全面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学校应结合“创新创业课程课题研究中心”设立的目的,切实引导广大专业教师积极的参与到研究项目中。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通过设置相应的奖项,鼓励那些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的教师。针对这部分教师,学校在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的同时,可向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推荐优秀教师参与到企业创业项目中,使他们能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创新创业教育展开深入的研究。这样,使教师能吸纳更先进的教育经验与学生成果,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学校利用这样的激励手段,促使教师在心理层面上产生高度的荣誉感,令他们能更好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三)突出应用性课程特色,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合

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与完善的过程中,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的同时,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征,在对综合性新型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与构建的过程中,有效突显“应用性”课程的特色。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应不要丢失学校本身的育人特色。即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的过程中,应能继续保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展现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征,结合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创建更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创业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对以上相关教学问题的分析,相关人员应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角,构建一个更符合自身育人计划的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从理论教学、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三个不同的教学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创新教育应能通过对静态要素、动态要素对教学层次进行系统的评估。其中,静态要素主要是侧重于对教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教学目标设定的正确性、教学结构的科学性,课程体系的完善性进行评估。同时,所谓的动态要素,主要包括发展要素、实施要素、评价要素。学校应结合这三个要素,对应用型院校的本科生课程体系与创新培训方案等进行科学的设计,能初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课程框架。这样,确保教师在具体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过程中,能本着本质论、知识论、方法论,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与优化,真正构建一个符合学生综合发展的新课程教学体系。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应全面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立体式、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应能基于灵活的课程调节机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促使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获得普及与高效渗透。[6]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的过程中,应将“应用性”与“创新性”进行有机融合,最终实现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此同时,高校在创建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学科优势,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能尽量实现特色化、实效化教学。

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体系的过程中,应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学校应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优势,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确保广大教师能积极的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中,并最大化突出应用性课程特色,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合。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学环境,在有效丰富学生知识层次、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有效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