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 玉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 211400)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对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会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可以促进使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了解学习反馈.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要得到学生的有效回应.抛出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发现,促使他们形成端正的问题意识,使数学课堂具有开放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以有效提问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凸显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只关注个别群体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没有秉承全面性的原则.而是只关注到学数学学习中的优秀群体,针对部分学生抛出课堂问题.这样的设计,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和发展,久而久之会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保证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2.提问问题琐碎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重视提问的质量,而只是不停抛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应接不暇,前一个问题还没法得到思考和消化的时候,紧接着教师的另一个问题又提出来了,这样快节奏的提问方式势必会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时候,教师琐碎的问题基本上贯穿整个课堂,问题非常肤浅,而且非此即彼的那种选择性的问题,也容易使大部分学生养成跟风的习惯,压根儿不会自己去主动思考.如此一来,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也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3.教师提问的方式方法不对
老师在提问中要适时得法,发挥适时适当的原则,除了要结合学习任务和目标基础之外,还需要合理地把握提问的机会.在适当的环节中插入提问,以此达到点醒学生思维的效果.而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了必要的启发性.没有从具体的数学内容出发,指导性并不明确,提问的有效性被明显削弱了.
1.提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我们教育的目标不是以仅仅培养一批精英人才,而是应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为了每一个孩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该积极主动地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不同群体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提问和回答中来.
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来回答,而一般性的问题交给中等生,则简单的问题可以给学困生一些机会.而且在所有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要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即使有一些答案并不完整或者是错误的,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从中找出存在的积极因素.鼓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所以,教师的提问涉及面要广泛.例如在教学“不在同一个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便采取有梯度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层层步步深入.首先抛出问题:过一个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第二,过两个点又可以画多少圆?分别具备什么样的规律?圆心在哪里等等,这样的问题层次清晰分明,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然后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现在的新知识的迁移,运用中,学习轻松愉快,记忆牢固深刻.
2.要注重提问的质量,问在关键之处
初中数学课堂效果如何,成败与否,这不仅在于教师课堂节奏的把控和评价艺术的高低,更加在于教师能够在关键之处抛出问题.这样的问题,问在关键的教学环节之处,对课堂起到引领的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够及时地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并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步骤,启迪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努力扭转课堂上提问琐碎随机的毛病,提的问题不能过于肤浅,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方式,这样很容易就让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不去动脑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他们掌握情况的结合点,找准切入口,提的问题层层深入,逐步递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的问题设置原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师不能在刚开始提问时就为学生设置障碍性的问题,而是要引导他们由已知过渡到未知.
例如在教学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时,便可以提问:3的平方是多少?-3的平方是多少?9的平方根是多少?9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为什么?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了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3.提问要适时适度,灵活掌控
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需要教师灵活掌控.例如我们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导入阶段,经常以回忆知识的提问,来开门见山进入课堂,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再深层次的提问来讲,便是学生理解水平上的提问,在这样一个阶段,需要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所学的知识,比较所学知识之间的异同.这样的方法一般适用于教师在对数学概念和原理规律等的讲解之后.用来及时把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进一步的来讲,提问便是问在学生的运用水平的检测上.在这里面,要需要运用到的是学生心理过程的迁移技能,它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准确地应用于某些问题解决上,要求学生在内心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分类,分析,以此确定正确的答案.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运用比较和分析进行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圆的定义时,我们在课堂之初抛出的问题,便是要求学生去联系生活,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轮的形状,学生自然能够回答出是圆形的,然后继续提问,可以是三角形或者是四边形,又或者是多边形吗?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再接着,提出一个干扰项:即椭圆形的车轮可行么,学生意识到这样的车轮是不稳定的,忽高忽低.那么我们再逐步过渡到圆形,它为什么不会忽高忽低呢?关键就在于轮子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由此便引出圆的定义.紧接着在理解应用阶段,检查对圆的规律的把握,看看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具有启发引导性.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问在关键之处,而且,有层次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