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20-02-25 04:27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李 梅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十分重视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保障教育公平,保障贫困学子不因贫失学。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教育资助经费的投入,实施减免建档立卡生学费、发放生活补助的精准扶贫政策;提高了资助标准,也扩大了资助范围。但是,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不应仅止于把经费发放给学生,更应挖掘其中的育人功能,实现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

一、强化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贫困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

与经济困难相伴生的是精神困难,高校贫困生往往存在着自尊、自卑、焦虑、冷漠和脆弱等负面情绪,精神困难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贫困生要付出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才获得上大学的机会,并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希望,他们成才的愿望比普通学生更强烈。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使得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贫困生存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个别贫困生甚至因此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问题并非给予经济资助就能帮助他们解决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需要我们在资助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信念教育和行为引导,促使他们进行自我调适、自我管理,挖掘自身潜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进而树立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信心,培养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强调:“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1]

(二)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西方良莠不齐的多元思想价值观通过网络渗透到国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中,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无限放大,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青年大学生思想尚不稳定,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尚未成熟,极易受网络上错误思潮影响。高校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就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工作内容上的延伸和形式上的拓展[2]。把握贫困生群体,将贴合他们认知特点、成长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资助之中,将人生理想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嵌套其中,做到在资助工作中听其意、聚其力、展其智、赋其能、解其难,实现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三)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高校资助工作通过资助贫困的方式将其所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到贫困学子的思想理念中,最终达到价值观的认同[3],在解决实际经济困难的过程中纠正贫困生的思想、行为偏差,在资助工作中让贫困生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以此来实现校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贫困生因长期贫困容易形成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有个别学生怨天尤人、思想偏激,认为是社会不公平造成了自身及家庭的困境,看到社会上的部分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他们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和行为,对国家乃至社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更有甚者出现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在资助工作中要教育贫困生分清形势,认识到党和国家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进而培养其感恩之心。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其自立更生意识,体验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状况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感,促使其树立自强自立意识、进行艰苦奋斗,将来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以回报党和社会的关怀。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当前,贫困生的思想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心理健康方面。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敏感、自我封闭的不良心理,面对经济上的困难以及因经济困难而出现的学业、就业困难等,使得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二是感恩意识方面。国家及部分社会助学金都是无偿资助,少数贫困生对待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不仅没有感激之情,还养成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缺乏感恩意识。少数受助学生还会因需向资助人或机构写情况汇报而心生抱怨[4]。三是诚实守信方面。部分学生在贫困生认定时,隐瞒事实、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夸大贫困程度,从而挤占了资助名额。少数贫困生在毕业后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誉,在笔者工作过程中就遇到过拖欠贷款达十余年之久的“老赖”。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创新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具备较为完整的资助平台,资助力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加大,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偏重于完成事务性程序进行经济资助,轻视经济资助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工作重点仅关注资助了多少人和资助总金额;即使进行思想教育,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灌输式的教育,忽略了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教育,未能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将每个贫困生当作独立个体关爱、尊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而空洞乏力[5]。此外,对于贫困生的致贫原因没有进行深入分析,也未能根据贫困生思想动态及时优化思想教育内容和改进思想教育方式,使得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流于形式。

(三)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陈旧

作为网络土著的新生代大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化需求强。而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仍停留在“满堂灌”、简单枯燥的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理论说教”阶段。“理论说教”的弊端显而易见,没有细致深入的调查分析,不能发现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真正问题以及可塑性,忽视授人以渔,未能帮助贫困生挖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最终未能实现对贫困生的身心发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实质性帮助和提升。另外,单一老套的说教话语体系和方式也无法真正走进这些“千禧宝宝”大学生的心里,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功能。我们更需要在了解、融入的基础上,在网络阵地上对其进行引导、教育。

(四)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第一,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力量单薄。当前,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基本落在学生处和院系辅导员身上,学生处和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原本就很繁重,而很多高校的专职辅导员配比又未达到国家要求,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距离深入有效仍有较大差距。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还未形成[6]。第二,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尚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集体关注、协调管理和通力合作,尤其在新时代,更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新型教育机制。而当前这一机制尚处于不健全、不完善阶段,导致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新时期,高校的资助工作不能止步于对学生的物质帮助,还要探索如何在资助过程中抓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贫困生成长规律和资助工作规律,在资助过程中发展人、引导人、塑造人。

(一)加强贫困生自我解困能力的培养

第一,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自我解困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求知欲强。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引导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程。当前仍存有少数贫困生思想消极、容易受网络上的错误、负面思潮影响,他们把家境贫困归因于他人原因、社会原因,不思考如何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而是仇视他人、仇视社会,在此种危险心态的影响下,思想、行为容易走极端。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培育大学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获得了物质资助或者简单地参加几次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就能养成的。对资助工作者而言,要俯下身、沉下心,通过平等真诚的沟通以及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与贫困生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尊其师便能信其道,在此基础上,资助工作者再在日常工作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良传统美德渗透到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三观”,最终培养自我解困意识。

第二,重视贫困生校内外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生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中丰富的实习、实践、勤工助学、社团、协会等活动是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的主要方式,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二课堂。在高校内积极开拓实践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渠道,搭建平台,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贫困生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成长,从而提升综合素质。笔者所在学校组织贫困生参加以下两方面活动,效果明显:一是组织贫困生参加集体户外拓展活动。由体育学院专业教师、专业团队组织贫困生开展不同主题素质拓展训练,通过训练有效增强贫困生身心素质,激发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迎难而上、全力以赴的精神。这种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培育出的积极态度观念,日后会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和潜意识中,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起着积极指引作用。二是组织贫困生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让贫困生树立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志愿服务工作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培养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让贫困生在活动中学会换位思考,在公益活动中强化感恩意识以及社会责任使命感。

(二)创新发展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第一,把准育人时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想要做好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握好资助过程中的育人契机,在一些重要节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在每个资助环节及时、适时开展主题鲜明、感染力强、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就是将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活动渗透到政策宣传阶段、实施阶段、自强自育阶段等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首先,在资助宣传阶段,可以通过新生录取通知书发送、微信推文、微信群、暑期资助政策下乡宣讲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资助育人政策,让贫困生及其家长深刻了解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并认识到国家助学的根本目的是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生因困失学,促进教育公平。其次,在资助实施阶段,要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认定贫困生资格以及评选各类奖助学金,在奖助学金评比中注重思想道德方面的考察,引导贫困生不仅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养成良好的品格,努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并以此激发其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最后,在资助自强自育阶段,选树先进,发挥榜样作用。开展励志宣讲团、自强之星事迹宣传、奖助学金颁奖等活动,树立一批事迹突出、成绩优秀的先进典型,并广泛宣传,发挥他们的自强模范作用。

第二,优塑育人空间,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现如今,网络已成为新生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方式,可以说谁赢得了网络阵地谁就赢得了青年大学生。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想要取得思政教育实效就必须主动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线上线下双轨并行,针对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工具,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网络资助育人活动,组织在线学习讨论活动,用学生的话语体系和他们对话、答疑解惑,用心与心的交流陪伴学生成长,变传统灌输模式为现代多元综合模式吸引、影响学生,让德育工作在柔风细雨中变生硬为柔软,变模式为个性。总之,要根据贫困生的认知特点、成长需求开展互动性强、富有时代感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变过去的单向灌输、生硬说教为以生为本、注重情感投入和新媒体使用的新型思政教育方法。

(三)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第一,健全资助工作队伍人员配备和激励机制。

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要建立一支以资助部门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为专职,其他专业课教师、学生党员和干部为兼职的资助工作队伍。当前高校资助部门和各院系辅导员仍是资助工作的主力军,但是仅仅依靠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要将其他科任教师、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力量也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为专职资助工作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其次,提升资助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让资助工作人员有机会走出去,也将校外资深专家请进来,以此更新资助工作人员的政策知识储备和工作方法,提升业务能力。再次,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在资助工作的绩效考核中加大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力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核结果导向促使资助工作者加大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度和投入度。

第二,健全资助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校领导、心理咨询中心、学工部、校团委以及各院系团委等部门间协调管理,共同参与。而资助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各具不同的优势,他们融合在一起发挥合力恰好形成优势互补效应。资助工作队伍平时与贫困生接触最多,通过贫困生评定、奖助学金评比等资助工作的开展对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比较了解,而思想政治课教师拥有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与贫困生接触沟通偏少,缺少对贫困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二者通力合作、协同育人,有助于最大化实现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7]。因此,高校应推动和健全资助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相互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贫困生资助工作,减少以往资助工作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提高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资助工作者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探讨开展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将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升华为资助工作理论,从而实现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