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性评价的高职课程评价模式研究

2020-02-25 02:51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测验真实性院校

金 晨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11)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已由注重规模扩张逐步转向重点关注内涵质量提升。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要“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个关口”,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中正在深入推进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许多院校都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索,改革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招生生源的多样化发展,面对这一复杂生源情况,采用何种标准,如何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广大高职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真实性评价理论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逐渐兴起并成为席卷北美、欧洲等西方国家的评价改革思潮[2],对于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考核评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已有一些高职院校尝试将真实性评价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然而,由于对真实性评价内涵的认知模糊及与其它评价模式关系混乱等问题,并未建立起有效的考核评价模型,效果也不甚理想。真实性评价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如何将其融入到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中?探究这些问题,对于构建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模式,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助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真实性评价的内涵及特征

真实性评价是各种学习评价思想充分发展凝结出的成果,也是当代学习观在评价领域的重要体现。“真实性评价”由Authentic Assessment一词翻译而来,最早是由美国学者Wiggins 在1989 年提出的[3]。对于真实性评价,Wiggins 是这样描述的: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中的真实性任务,在此过程中培养、展示和证明自己的知识、才能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3]。对于真实性评价的概念界定,目前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其评价思想已获得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其评价思想的核心就是通过考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真实任务的情况实现对学习情况的评价,从而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意一种评价模式,都由三种核心要素构成: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及评价量规。对于真实性评价而言,设置评价标准应从真实的岗位要求出发,厘清从事岗位工作应知应会的内容,因此评价标准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期望值;评价内容是指为了达成评价标准在课程中设计的一系列真实或模拟性任务,学生只有完成这些任务,才能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证明自己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评价任务最突出的要求就是“真实性”,并与岗位要求与学习目标相呼应;评价量规是真实性评价过程中运用的重要工具,是为了考察学生任务表现建立起的评分标准及等级,量规应当是明确、公开的,方便学生制定任务计划并完成自我评价。

与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评价模式不同,真实性评价面向的是与生产生活岗位工作直接相关的真实性任务,而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从这一角度来说,真实性评价的开展更加有利于在学校场域中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内容的真实性、情境的模拟性、评价的过程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是真实性评价的四个主要特征。内容的真实性是指学习任务及内容能够较好地反映真实的岗位工作,真实任务的复杂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升的能力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情境的模拟性是指在开展学习活动时,设置或模拟一定的工作情境,学习活动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开展,能够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的岗位工作体验。评价的过程性是指在评价中除了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真实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对于知识的考察,通常采用的是标准化测验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本质说是与学习过程剥离的,属于延迟性、结果性的评价技术,无法及时的干预学习活动。而真实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更为直接、更加及时,有助于发挥信息反馈、诊断教学的功能。传统的评价模式多采用标准化测验的方式,评价手段和内容相对单一。真实性评价除作业、标准化测验这类结果性评价外,还将课堂表现、任务表现等纳入考察范围,评价手段和内容更加多样。此外,真实性评价明确了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评价主体也趋于多元。

二、真实性评价实施的障碍

自1989 年首次提出“真实性评价”一词后,基于这一理念的改革思潮逐渐在西方国家兴起,迄今已有30 多年时间。期间,我国也有许多高职院校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一)传统模式的影响

传统课程评价模式多采用标准化测验方法。从小学的能力分级到中考、高考,标准化测验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评价形式,长期承担着各关键阶段学生分流的工作。其优点是采用分数量化评定,结果显而易见,主观影响小,可操作性强。由于长期的实施,标准化测验的权威性深入人心。应当看到的是,标准化测验评估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方式不具有实时性,是与学习过程分离的。仅凭测验成绩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本身就忽略了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无法用一份知识性为主的测试卷进行衡量。因此才会出现所谓“高分低能”的现象。但由于长期实施的惯性影响,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主管部门,都已习惯了标准化测验的方式,虽然也有过程性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考察等较低的层次,无法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二)评价条件的制约

真实性评价需要建立与学习标准相符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成果评分体系,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和过程,并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表现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网络学习平台兴起与普及之前,实施真实性评价高度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之余,还需要详尽地记录每个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历程。这些记录可分为学习过程类的记录和学习成果类的记录两大类,通过研究和评估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教师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馈和指导。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专任教师往往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授课任务。生源情况也更加复杂,包括提前单招、高考统招、高考注册、对口单招、中职注册等多种类型,学生特点也各不相同。没有较为完备的平台支撑,仅依靠教师个人力量去记录所有学生的学习历程再实施评价有较大的困难。

(三)评价主体的缺位

真实性评价改变了学生与评价的关系。在真实性评价中,学生可以反思自身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反馈、自我校正,而后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达到较高的标准。可以说,真实性评价在评价方面赋予了学生更加充分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参与学习和评价的全过程,包括评价标准的制定,学习过程的记录以及学习成果的交流等,由此学生就成为了学习和评价的主体。而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位置,是评价的对象。长期以来的惯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于评价主体这一角色极不适应,很难为自己或学习同伴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时常会出现评价过高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为传统的评价理念所束缚,不理解参与评价过程的必要性,认为自我评价无足轻重,学生的观点很难被教师采纳。实际上,学习过程中融入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通过评价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基于真实性评价理念构建评价模式的建议

评价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个批判继承前人观点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真实性评价是评价理念发展到第四阶段出现的产物,既继承了前三代评价理论的精髓,又革新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4]。基于真实性评价理念构建评价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革新评价理念适应当代人才培养要求

当前,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要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性,学生必须熟悉真实的工作任务,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点来说,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与真实性评价的要求是十分契合的。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应局限于过去的评价模式,执着于传统的标准化测验手段。理解真实性评价理念本身并不困难,需要明确的是:采用真实性评价模式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标准化测验。相反,这种测验在真实性评价中仍然是评价学生知识水平的有力工具。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针对学习的标准设计真实性任务,建立评价质量标准体系,合理设置过程性评价内容(表现与成果)和标准化测验在最终评价结果中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将真实性评价理念更好地融入课程评价实践中。

(二)充分运用网络学习平台突破评价条件制约

真实性评价为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表现和成果。繁重的学生成长记录工作给教学任务本就繁重的高职教师增加了新的负担,部分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评价改革工作举步维艰。云课堂、雨课堂、超星泛雅、智慧树等网络学习平台的兴起与完善改变了这一局面。这些网络学习平台可以提供较为全面的教学功能,包括通知、作业、测验、答疑、讨论等。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资料能够完整地保留在学习平台上。教师通过查询平台统计数据,可以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评价工作。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时,可以以客观题的形式设置作业及测验,学习平台能够自动评分,更是大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现阶段,只有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学习平台,才能使真实性评价的顺利实施成为可能。

(三)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评价主体单一局面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试点了真实性评价改革,成效不够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主体地位不够明确,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长期施行教师评价的惯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参与评价的能力不够信任,学生也对参与评价的能力有所怀疑。有的教师在进行真实性评价改革时,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所占的比例过低,使学生认为结果无足轻重,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事实上,在真实性评价改革中,虽然学生有时自我评价过高,但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以及存在问题的反思都能给出较为客观的描述和评论。因此,要使真实性评价改革取得实效,就必须强化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使学生全程参与到学习和评价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校正机制的作用,才能使学生认识自我,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

猜你喜欢
测验真实性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