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向昀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进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加强对相关问题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和价值。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需要对此提高重视力度,致力于实践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与升级,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产业转型和能源开发等方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实现社会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定义,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10年8月,我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阶段,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严重,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为改善这一问题,需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低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全面分析,实现管理制度应用的科学性与规范化。为此,需要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与方案进行针对性设计,促使相关法律制度更加具有现实应用意义和价值。低碳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应致力于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下设计相关对策。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主要经济模式,其内涵是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并且致力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清洁能源供应机制和结构,实现GDP的绿色健康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制度创新与法律完善,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有序指导。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促使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加深。全球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渐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相关内容,对国际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处理原则进行了规定,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目前,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对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定问题,应提高关注力度,善于在完善的管理制框架范围内,对相关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进行划分,满足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
现阶段,我国在清洁能源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能源使用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问题,煤炭、石油等具有一定污染性的能源仍然占据能源结构体系的50%以上。从整体上分析,我国能源结构具有煤炭资源丰富、天然气和石油资源短缺、清洁能源开发力度不足等特点。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提升清洁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的比例,因此,实践工作中,应重点关注清洁能源发展现状问题,对影响清洁能源利用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推动低碳经济立法进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相关领域人员应研究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约束性法律文件。例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能源法》等。目前,能源法的应用使得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制度保证,相关企业可参照能源法中相关规定,对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因素进行及时管理与整治,促使企业经营与发展,满足绿色节能的具体标准。目前,有关企业在生态环保的法律文献较少,未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调整中,应重点加入企业绿色发展的内容。
实践应用中,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法律与政策需要承担较多功能。为突出低碳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对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进行功能介绍,促使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相统一。为促使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对有关发展的环保法律进行描述,为相关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与支持。低碳经济法律构建中需要关注以下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反馈功能,即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环保法律的构建工作中,需要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原因和立法基础进行明确,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便利条件。
其二,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各方利益,实现各参与方在利益结构上的平衡性。对相关问题的综合管理与控制,有利于平衡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收益方与受害者之间的,矛盾问题长期存在,对相关问题应提高关注力度,通过系统完善的解决机制,缓解矛盾,为低碳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其三,促使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具有连续性与可持续性,致力于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与实践方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合理措施,促使相关决策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提升我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工作中,应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可操作性,对影响法律制定、实施与维护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促使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主题相一致,发挥法律制度对实际工作的有效指导。
低碳经济立法工作是践行绿色发展与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应对低碳经济立法问题进行研究与部署。实践中,经济立法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其一,立法理论与思想应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这一永恒主题。气候在经济学角度分析属于公用物品(Public goods),区别于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与公共物品是指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社会每个成员受益的物品。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制定致力于保护人类共同健康和生存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等等。
其二,低碳经济的立法原则应关注环境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关系,注重维护人类发展这一永恒的主题与公共利益。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维护国家利益,遵守国家在环境预防、保护与治理中的制度与规范,并且对影响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的因素进行抵制,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贡献主要力量。实践中,自然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会造成严重的灾害事件。例如,2020年,发生在东非的蝗虫灾害,便是环境保护工作不足造成的严重后果。其蝗虫灾害主要是局部高温促使海洋温度上升,原有的洋流系统被破坏,影响蝗虫生存环境,促使东非区域的蝗虫发生集体大规模迁移形成灾害。对于自然环境引发的社会发展问题需要提高关注力度,尤其是当自然灾害上升至全球问题时,应注重在法律制度体系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管理和预防。
其三,低碳经济立法过程中,应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对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研究,可参考循环经济法律的制定原则。实践中,相关立法工作应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对相关原则的践行与遵守,可促使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的制定更加科学有效,并且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特点。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相关法律制定中,应重点关注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对节能减排新技术和创新制度体系提高关注力度。同时,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原则和方向具有一致性。
其四,应坚持国际合作原则。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话题,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也需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完成,使得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历史上,签署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文件主要有《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巴厘岛路线图》,并且通过国际会议的方式,对相关气候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例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治理手段,可形成全球应对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措施,为相关环境问题的改善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与应用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对高碳产业的管理与控制力度,致力于在管理过程中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绿色采购法》和《家用电器回收法》,对高碳产品的限制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对高能耗产品应进行市场准入限制,制定严格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度,通过实体清单制的方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促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具有环保效益。
其次,在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过程中,还需要对能源开发与利用效率提高关注力度。目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能源需求结构日渐多样化,煤炭作为传统能源供应方式,在很长时间内仍然存在。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能源开发效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综合分析影响传统能源开发效率因素,在实践生产中,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应用。
最后,倡导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鉴于目前我国《能源法》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征求意见稿,在具体内容上相对笼统。因此,在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可尝试“绿色证书”等认证制度,并且由专业机构组织,对相关企业的生产进行评估,符合环保要求和低碳经济标准的企业,可向其颁发绿色证书,实现在企业源头上发展低碳经济、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实践表明,能源认证制度的应用与实施,对企业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具体明显的应用价值,相关人员需要对此项制度提高重视力度。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关注法律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法构建中需要注意的现状问题,例如法律的实用性问题、法律普及和推广方式等等。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认识到目前法律制度不完善的立法现状,致力于在实践中对其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