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挥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研究

2020-02-25 00:52林夕宝余景波
山东工会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林夕宝,余景波,宋 燕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2661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这一重要指示,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1],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以及将劳动作为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的实践,其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学生具有劳动精神,是适应经济发展任何形态的“万能法宝”[3]。学生学会劳动,是其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基础[4]。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成长过程中必须开展的一项教育。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这无疑与劳动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业态,这对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有些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开展实质意义上的劳动教育,有时将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体力付出的活动[5],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家长和学生的“不满”情绪。

劳动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是大趋势,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良好的“先天性”条件,然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6],也存在着众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当前劳动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得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出现“变异”现象,失去原有价值内涵。此外,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基础[7],导致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乱象丛生”。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与职业教育特点相适应,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才有可能发挥劳动教育育人的积极效能。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是高职教育属性的体现

高职教育侧重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劳动是学生实践性的最为直接的体现[8]。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合格与否,直接判断标准是学生是否可以正确劳动,将劳动作为谋生和服务社会的手段。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很好地将实践性能力形成一种最为朴实道理,便于广大高职学生掌握内在涵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种职业幸福感教育。劳动是最幸福的,劳动教育可以让职业幸福感很好地融入到学生内心,从而产生无穷的自豪感,形成学习专业知识的强大源动力,实现高职教育属性。高职教育倡导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劳动是有效实现社会力量和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的桥梁。劳动教育让学生可以更加懂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每个人辛勤劳动才能够实现,使辛勤劳动这一中华民族伟大优秀品质体现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实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学会劳动,高职学生也就具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劳动教育可以完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

劳动教育是技能和德育相结合的育人手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技能和德育共育的过程。自古以来,人们都推崇劳动,劳动者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应该更加崇尚劳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可以按照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培养,让高职学生从对劳动理解的误区中走出来,更加自觉地从事各种劳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重新梳理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全面重构。劳动教育可以打通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思政教育的“隔阂”,让高职院校育人体系更加完善,从而解决育人体系偏重某一方面的现象。劳动教育倡导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这将有助于高职院校扎实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将企业优势岗位资源最大化地转变为人才培养优势,完善校外实训基地配置。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表现,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从而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劳动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学生掌握的劳动技能是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知识和职业技能综合性的表现。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治理体系和增强治理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归根结底需要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支撑。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设定好目标,找准劳动和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的切合点,制定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重点要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认知到劳动不分贵贱。高职院校要善于结合高职学生特点运用实训、实习、竞赛和创新创业等劳动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高职院校要善于发现自身优势和弱项,强化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的劳动素养教育,建构完善的劳动育人体系。这些构成了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发现育人体系中亟待加强的地方,发挥好现有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立足类型教育,聚焦劳动质量,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进而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建构开放性的育人平台,将1+X证书制度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品质,使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完善和增强。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发生几次变迁,但劳动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始终没有改变。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使得劳动教育呈现出了新特征,并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劳动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家庭因素、信息技术带来的“惰性”、榜样力量的缺失从外部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带来影响,而高职院校缺乏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则从内部影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家庭教育背景差异,影响学生正确认识劳动

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对劳动的价值观取向,潜移默化影响了高职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家长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本科,就读高层次学校,有些家长认为劳动是低层次人从事的活动,从事劳动往往会被别人看不起。有的家长认为从事劳动往往需要付出大量体力,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摧残”。他们将不良的劳动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劳动的抵触情绪。当然,也有些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到劳动在孩子未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向孩子传授正确的劳动思想。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下,孩子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学校开展的各种劳动教育,将劳动看成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以消极心态看待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

2.信息技术的便捷性,让学生产生了“惰性”

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滋生了惰性。很多生活需求,往往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满足。学生不愿意走过多的路,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整天抱着手机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信息技术也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很多专业知识任务问题,只需网上检索就可以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法,自己逐渐“丢失”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信息技术发展,有时让高职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劳动教育,将其作为一种课业负担,不能从劳动中发现乐趣和人生价值。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定风险性,让学生盲目膜拜“不劳而获”,认为不劳动就可以比辛勤劳动获得还多的东西,久而久之,使他们丧失了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3.劳动榜样较少,难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新时代高职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一个形成和萌芽状态,社会观念的不成熟,使得他们比较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被别人潜移默化地影响。有些学生认为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分工,只要做到各司其职即可,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应该交给别人完成。目前,劳动模范的标杆作用不佳,脱离普通群众,不能很好反映社会期待,不符合高职学生心理期许。现实生活中,高职学生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榜样,而这些榜样往往不是劳动模范,而是其他行业精英层走出来的模范,媒体对劳动模范很少进行宣传和报道,劳动模范远离学生,即使通过网络媒体传递给学生的劳模信息,也是经过“处理和加工”的,很难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劳动的独特魅力,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劳动教育的接受程度,让劳动教育育人效能出现“打折扣”现象。

4.缺乏专业理论研究,不能正确认识劳动教育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设立劳动教育学科,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人才,更没有成体系的劳动教育理论[9]。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处于一种尝试阶段,师生对待劳动教育也有不同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劳动是创造物质的有效途径,该观点大家都能普遍接受。然而,高职学生应该从事何种形式的劳动,众说纷纭。高职学生毕竟正处于成长阶段,学习是他们最大和最重要的任务,而开展何种形式劳动还没有专门理论基础,这往往导致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陷入”无理论指导的“尴尬”局面。有时,高职院校往往开展一些低层次、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教育,而不能将劳动教育应有的作用较好地体现出来。

5.劳动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学生需求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初心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然而,高职院校没有及时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比如,让学生在校园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就当成了劳动教育,这样不仅耽误了学生正常学习时间,而且让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一定抵触情绪。劳动教育是一种育人手段,它应该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不能将两者割裂和对立起来。但是,有些高职院校不能从人才培养角度去审视劳动教育,而是开展一些“狭隘”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体。简单的体力劳动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外化为学生需求,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高职院校尽管有时也会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相结合,却不能够将它们有机融合。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将劳动教育作为谋取一定经济利益的手段,例如大量安排学生去工厂进行流水作业的劳动,从而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影响了高职学生身心健康。

6.劳动教育没有“完美”融入实践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需要课程资源支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保障。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学生只有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学习任务,才算完成整个高职育人环节。然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职业教育特点,劳动教育没有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得到“完美”设计。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能占有很高地位,学校和教师也不会去认真对待劳动教育。有时,劳动教育虽然反映在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但也只不过作为一种“形式主义”存在,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教育活动成绩,有时不计入人才培养的学分要求,造成学生不能“圆满”完成与劳动教育相关实践活动所设置的任务。劳动教育活动学习成果难以反映在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中,从而导致劳动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人才培养作用。

(二)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出现以上问题和现象,是思想认识、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认识是基础,没有正确思想认识,将导致劳动教育形式出现偏差;而社会发展是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的载体;教育政策则是问题的直接诱因。

1.思想认识原因

子女处在不同教育环境的家庭中,劳动思想认知程度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有一部分家长还是停留在传统看法,始终将劳动看成低层次的活动,将不良思想传授给孩子,让孩子早期在心里就萌发了鄙视劳动的朦胧思想,以致于到学生时代养成错误的为人处世习惯。在学校不能和同学搞好关系,个人主义至上,爱占小便宜,不会很好地自理生活,引起其他同学反感。此外,有些高职院校不能正确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是将其看成一种育人工作的“负担”,没有认真梳理劳动教育的实质内涵,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辛勤劳动思想以恰当形式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出现迷茫。

2.经济社会发展原因

劳动是人类创造财富的途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劳动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在阶级社会,劳动产生了异化,辛勤劳动的人往往是被剥削者,不劳动的人反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人们的劳动果实被剥削阶级占有和挥霍。少数人的发展建立在多数人劳动成果被牺牲的基础之上,社会在畸形中发展。这样的社会发展现状,让人们对劳动产生了种种误解,并且至今还影响着某些人的行为和习惯。目前,倡导按劳分配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然而,劳动也出现了多样化形式,有时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往往收获更多,这让人们认为体力劳动不应成为劳动教育形式,脑力劳动是符合高职成长需要的劳动形式。导致学生偏爱脑力劳动,而忽略体力劳动,他们逐渐养成了“只愿动脑筋而不愿意动手”的行为方式,这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出现异化现象提供了一定“土壤”环境。

3.教育政策原因

在人类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劳动教育和相关政策经过多次变化,劳动者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多次波动。从传统教育观点看,人才培养定位从德智体三育,过渡到德智体美四育,此时,还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有人认为劳动教育已经包含在了智力开发教育和品德教育中,不需要专门提出和独立实施,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效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后,劳动教育正式作为人才培养标准规格被确定下来,因此,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化育人系统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被正式确立下来,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影响因素探析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其育人价值,会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学校外部分析,高职教育顶层设计、劳动者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等从不同的层面影响着学生接受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程度。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内部组织机制和物质条件也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

(一)外部影响因素

1.高职教育的顶层设计

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优势地位也日益显现。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家明确界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其中比较显著的地方是试点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1+X证书制度。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这就直接导致高职学生缺乏学习自豪感。经过多次变迁的劳动教育,也被人们看成与技工培训学校相关的育人手段。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时会被看成技工教育的“异化”,这显然不利于高职教育良性发展。首先,国家顶层设计虽然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的“身份”,但没有明确其与技工培训教育的本质区别,这样不利于人们厘清高职教育与技工培训教育的区别。其次,国家在高职教育领域推行1+X证书,其核心要义还是考察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这些考核内容往往与劳动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别。实质上,它还是鼓励学生强化脑力劳动,而没有显现出体力和脑力劳动同等性。最后,高职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模式,国家没有出台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只是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但是,劳动教育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疑惑”,不利于其科学合理地开展劳动教育。

2.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

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认识劳动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是无数劳动者辛勤劳动的结果。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几经变化。从原始社会崇尚劳动到剥削社会鄙视劳动,印证了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变化。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是劳动教育育人效能发挥的基础性条件。首先,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社会重视劳动者,他们获得了与付出劳动相对应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此时,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如果社会鄙视劳动者,将劳动看成“没有出息”的实践活动,这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劳动自尊心,学生将会以轻视眼光看待劳动教育。其次,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基础。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条件将会消失,没有数量合理的学生加入高职教育,从而造成高职教育实践对象缺失,那么,劳动教育对高职院校将是“空谈”。最后,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是劳动教育的源动力。人们崇尚劳动者归根结底是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所决定,没有经济社会地位作为保障,人们将把劳动看成一种负担,也不可能成为他们追求幸福的物质手段,此时劳动教育将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从而让劳动教育丧失动力源,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3.家庭教育因素

学生劳动认知和价值取向,最初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学生正确树立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条件。朴实的家庭风气,将劳动看成持家基础,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熏陶下,将会把辛勤劳动作为自己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前提。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往往表现比较向上,热爱劳动,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各种表现比较优秀,他们能正确看待劳动教育,将其作为获取专业知识的一种手段。良好的家庭作风,也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了解劳动的重要性,他们重视劳动细节,将认真劳动作为成功的重要保障。学生将会以正确心态完成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作为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机会,通过劳动教育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不足,以便于在未来学习中获得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曾几何时,家庭教育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 “扭曲”现象,将朴实家风逐渐抛弃。有些家庭将投机取巧看成“聪明”,将勤劳看成“傻子”行为,向孩子灌输不良劳动思想,慢慢扭曲了孩子的劳动价值取向。长此以往,孩子慢慢养成了懒惰行为,此类学生在学校表现往往比较差,将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轻视”,以消极和抵触情绪看待劳动教育,甚至给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带来一些人为干扰,从而影响到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影响因素

1.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也出现了多元化现象。高职院校办学思想能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契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分为公办和民办,前者是国家投资主办,后者主要是社会力量办学,由于两种类型投资主体的不同,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思路也出现了共性和特性特征。公办高职院校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效益,以社会满意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标志,当然也适当兼顾经济效益。在国家政策规范内,公办高职院校能够科学严谨地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能够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学生对劳动教育满意度较高。而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性较强,可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灵活安排人才培养工作。因为多种主客观原因,民办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尽管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有时比较看重经济效益。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往往会将学生劳动教育与学校经济收入挂钩,安排一些不恰当的劳动教育形式,如某些高职院校为了安排劳动教育,不考虑专业课程正常教学需要,挤占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引起学生和家长“不满”,使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受到制约和影响。

2.内部组织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离不开内部组织评价机制的构建,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发挥也是依靠内部组织评价。高职院校内部组织评价机制主要是由决策层、分解层和操作层组成,围绕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应该重组内部组织评价组织。首先,决策层是制定劳动教育大政方针的层次,对劳动教育起着设定范围和形式的作用。该层次的决策能否对劳动教育起到正能量作用,关键在于高职院校领导层态度,他们能否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决策层分为党委领导和董事会领导两种模式,前者往往能够严格执行国家开设劳动教育的内涵,科学论证劳动教育形式;后者属于社会企业行业类型,具有很大灵活性,尽管也能从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科学安排劳动教育形式,然而缺乏严格约束和监督机制,董事会模式的决策层也可能会对劳动教育做出“不尽人意”的决策。其次,分解层能否按照决策层意图开展专业性劳动教育论证,为上层和下层提供有效信息支撑,是劳动教育育人效能能否体现科学性的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分解层的差异化现象,影响到劳动教育育人效能。操作层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具体实践层次,该层次能否进行科学操作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育人效能。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操作层人员配备,将富有责任心的人员安排在操作层,确保劳动教育作用最大化。

3.实体支撑条件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育人需要一定的实体支撑条件。课程体系、教师、素材、学生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主要实体支撑条件。劳动教育是育人手段,需要在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课程体系属于人才培养方案问题,能否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课程,关键在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体现出劳动教育的恰当地位。劳动教育能否有效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关键在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员能否正确认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可以单独设课,此类课程能否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是劳动教育育人效能发挥的重要保障。教师是开展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效能。教师能否正确认知劳动教育,是其能否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的前提。如果教师不能准确认识劳动教育,可能会向高职学生传授错误的劳动教育思想,影响学生正确劳动价值取向的形成。素材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形式。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创新劳动形式,要突出劳动教育社会效益,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不能将学生简单在校园协助后勤人员工作与劳动教育画上等号。劳动教育素材要与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相结合,不能把学生到流水作业车间劳动体验,看成是有效的劳动教育。学生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对象,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成分复杂,决定了高职院校采取的劳动教育形式应该注重多样化,满足学生个样化的劳动需求,切实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

四、高职院校提升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策略

高职院校应从劳动教育现状和成因,以及制约和影响劳动教育育人效能因素出发,从外部策略和内部策略两个方面,探寻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育人效能的策略。

(一)外部策略

1.修订法律法规,提升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

首先,修订《职业教育法》和相关法规。《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出现了需要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修订相关政策法规时,要考虑劳动精神内容,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劳动精神培养。完善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层面形成崇尚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舆论向崇尚劳动者转变,从而引导社会形成热爱劳动的风气。其次,鼓励高职院校探寻1+X证书试点机制,将劳动精神内容纳入到1+X证书考核范畴,以恰当形式考核劳动精神所要求的内容,完善1+X证书考核方式和内容,从而形成以1+X证书为载体的学校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良好条件。最后,国家应该加大对优秀家风的媒体宣传力度,树立接地气的劳动模范,让学生以劳动模范的劳动精神为样本,来指导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工作,安排专门资金和出台激励机制,鼓励高职院校自主探寻高效的劳动教育途径。

2.出台劳动教育指导细则,规范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行为

目前,国家没有制订专门的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实施细则,只是从宏观层面规定了开展劳动教育的原则。国家应该制订统一和个性化的劳动教育实施细则。首先,设定劳动教育统一目标、具体实施原则、表现形式和评价标准,注重将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相结合。其次,要针对公办高职院校和民办高职院校分别制订专门实施细则,鼓励公办高职院校试点新型劳动教育模式,突出专业属性。考虑到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特殊性,适当允许其通过劳动教育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决不允许民办高职院校打着劳动教育旗号,随意“干扰”学生正常学习计划或者安排劳动强度大的劳动教育活动,严厉打击和杜绝民办高职院校将学生当成“摇钱树”的劳动教育行为。同时,要制订严格奖惩措施,进一步规范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行为和方式。最后,国家要制订高职院校劳动课程教学标准,让劳动课程教学有据可循,避免高职院校带着“疑惑”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和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优化教师培训,开展劳动教育专项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就必须设置劳动课程和配置专业教师。政府应该根据劳动教育特点,安排教师进行相关培训。首先,要聘请高水平学者和专家解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让广大教师学懂弄通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掌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明确劳动教育要点,并且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本领。其次,广大教师要准确把握劳动精神的实质。劳动精神是从劳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实践中锻炼劳动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最后,端正教师对劳动的认识态度。教师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群体,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只有教师内心真正了解到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才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师正确认知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政府开展专项培训是重要的推动力。此外,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师的劳动教育能力培训,这样可以有效弥补政府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可以为支撑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为了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政府和社会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和课题,采取物质和精神相结合方式,激励教师开展劳动教育专业理论研究,破解劳动教育理论“空白”。

4.创新高职招生模式,规范高职招生行为

学生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高职院校将招生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步,为了获取数量可观的学生,开展恰当的招生行为是“无可厚非”的。目前,国家创新和改革了高职院校招生模式,高职院校招生已经出现了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单独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等模式,这些模式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不同层次的生源,这无疑也给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考验。首先,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其次,劳动教育需要规范化管理,但是同样的管理模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效果却是不同的。最后,学生层次不同,造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方案实施的困难性。国家鼓励高职院校自主选择适合职业教育的生源,对高职院校高效开展劳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某些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出现了商业化运作趋势,这种招生模式只注重学生数量而轻视学生质量。为了实现招生目的,某些高职院校甚至出现招生不规范的现象,比如虚假宣传,欺骗家长和考生。这些都给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埋下了潜在危机。因此,政府有必要制订严格的招生考试规范,严厉打击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同时,要适当照顾招生存在困难的高职院校,保障其获得理想的生源数量。

(二)内部策略

1.高职院校要定准劳动教育,规范化办学

高职院校要按照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要体现在学校规章制度上。劳动教育的价值要反映在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布上,扎实引导学生储备好专业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基础。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改变学生的劳动思想,让他们从内心深处重视劳动,特别是正确认识体力劳动。高职院校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方式让劳动精神进入学生“眼睛和内心”,使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借助诸如劳动节、“学习雷锋”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进行劳动教育的“精准点灌”;借助第二课堂和晚自习素质拓展进行劳动教育常态化的“大水漫灌”。注重利用校园互联网+,开展网络媒体劳动教育,精选网络视频素材,组织学生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新时代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期间要强化对网络舆情导向控制。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山区支教、脱贫攻坚实践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利用专业技能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不断锻炼和升华。

2.实施动态学分银行制度,记录学生劳动教育成果

首先,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制订学分银行评价标准。学分银行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多样化与个性化。高职院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根据劳动主题的不同,在劳动教育目标范围内筛选和整合学生劳动教育表现的关键特征,并计入到学分银行。依据学生劳动教育关键特征,形成相应的学习成果转换成一定学分,存储在学分银行,以便今后兑换。其次,学分银行主要记录学生一段时间内在劳动教育中的学习状态,因此,学分银行存储、转换和兑换应以一个学期为期限,要以学生个体为对象,聚焦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以学分形式记录学生劳动行为表现,创设学生劳动展示平台,关注学生劳动行为的变化。根据劳动教育主题与形式,学分银行要以灵活方式,及时转换成劳动学习成果学分,为后期评价奠定基础。最后,作为高职学生某一方面发展、进步、努力的证明,学分银行要动态评价学生劳动教育的变化过程,并反作用于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以学分清单形式进行确认,实现劳动教育的总结性反思。由此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才具有理论积淀的价值,学生才能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要开发包括劳动教育相关实践课程在内的大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跨界融合[10]。

3.政校、校企、家校形成合力,共促劳动教育育人效能发挥

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需要相关各方协同合作,并形成育人合力。首先,家庭和学校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劳动和学习的好习惯,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家长与教师共同协作,创造一个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学习生活环境,让高职学生时刻接触到劳动教育的熏陶与洗礼。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学生值得赞美的亮点,激励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地看待生活和劳动。家长和老师利用网络新媒体,经常性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增强学生从事劳动的自豪感。老师也要常态化表扬劳动教育中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树立劳动教育的学习标杆,为其他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提供样板。其次,要扎实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资源,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往往具备工作岗位真实的环境,学校要善于利用企业资源开展顶岗实习实训类的劳动教育,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习惯。校企对接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校企对接协同育人,需要兼顾各方利益需求,学校要适当照顾企业经济利益,而企业也要顾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校企对接协同育人,要解决好学生入场实习问题,这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校企合作明确学生双重身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校企双方要本着维护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正当权益原则,制订学生入厂实习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同育人协议;另一方面,企业要保障学生在厂正常劳动实践获取恰当经济收入,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能动性。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各种发展职业教育政策,规范化办学。高职院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发展高职教育政策,积极试点1+X证书制度和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对标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找出自身差距。高职院校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一切不利于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行为,并积极争取政府各项扶持政策。此外,政府也要采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方式,适当鼓励高职院校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最大化激发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效能。

五、结语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劳动精神,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按照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创新各种劳动教育形式。要将劳动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融通并举,各项育人资源协同合作,创设多样化劳动综合实践实训平台。做到政企校配合、课程融通、基地融通、文化融通和实践融通,最终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最终使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劳动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