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雪冰, 张德洲, 李东明, 陈运久
1895年,Riese 首次在关节结核中提及米粒体的概念。米粒体滑囊炎的病因较多,包括外伤、结核、慢性感染及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1]。米粒体滑囊炎多发于20~40岁患者,其中肩关节及膝关节较常见。目前米粒体滑囊炎的发病率低,报道较少,对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的认识更加不足,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笔者搜集2015年11月~2018年8月间12例经临床、影像确诊的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图1 米粒体滑囊炎患者,男,31岁,左侧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6个月,加重1个月,左侧肩关节正位片示肩关节骨质增生,软组织肿胀(箭)。 图2 米粒体滑囊炎患者,女,27岁,左侧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5年,加重3个月。a)左侧肩关节CT斜冠状面重建(骨窗)图像示左侧肱骨头局限性骨质侵蚀,边缘可见轻微硬化环(箭);b)左侧肩关节CT斜冠状面重建(软组织窗)图像示骨质破坏及明显肿胀软组织(箭)。 图3 米粒体滑囊炎患者,男,34岁,右侧肩关节疼痛、肿胀1年,触及肿块3个月。a)T2WI斜冠状面图像示右侧肩峰下滑囊内可见米粒体,T2WI呈稍低信号影,周围滑膜略增生,可见少许液体信号影(箭);b)斜冠状面T2WI抑脂图像示右侧肩峰下滑囊内可见米粒体,呈稍高信号影(与骨骼肌相比),未见骨质侵蚀表现,肩峰下滑囊少量积液(箭);c)横轴面T2WI抑脂图像示右侧肩峰下、喙突下滑囊内可见米粒体,呈稍高信号影(与骨骼肌相比),周围滑膜略增生,可见少许液体信号影(箭)。
搜集12例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5~35岁,平均(28.0±0.5)岁,均为单侧发病。6例为类风湿关节炎所致,3例为外伤所致,2例为结核所致,1例原因不明,病程最长为2年,最短为0.5年。病灶位于右侧6例,左侧6例。临床症状为肩部疼痛、肿胀,伴或不伴上肢放射痛。
X线检查采用GE Definium 6000,拍摄肩关节正位片。CT检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AS 64层螺旋CT,小视野,重建算法采用骨算法(B70),重建层厚1 mm,重建间隔0.5 mm。
MRI检查采用奥泰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肩关节专用线圈,行横轴面T1WI、T2WI抑脂,斜冠状面T1WI、T2WI及T2WI抑脂序列扫描。扫描参数:层厚3 mm,层间距1 mm,T1WI:TR 400 ms,TE 20 ms;T2WI:TR 2500 ms,TE 120 ms;T2WI冠状面抑脂序列:TR 3600 ms,TE 20 ms。
X线、CT图像主要观察内容包括肩关节的骨性结构、有无骨质侵蚀、关节对应关系情况等。MRI图像主要观察内容包括米粒体、滑膜的信号特点以及周围软组织情况。
由2位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分别采用盲法独立阅片,对每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形态、密度(信号)、骨质破坏情况进行分析。2位医师意见不一致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12例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患者中,术前与术后诊断均一致。12例患者X线表现为肩关节软组织肿胀,未见确切骨质破坏(图1)。CT检查4例患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密度不均匀,伴肱骨头局限性骨质侵蚀,边缘未见明显硬化,其它8例未见骨质破坏表现,关节骨质疏松(图2)。MRI均能清楚显示病变范围,病灶最大者为55.3 mm×47.6 mm×24.5 mm,与骨骼肌相比,米粒体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抑脂序列上呈稍高信号,直径2~7 mm,周围有增生滑膜,米粒体主要位于肩峰下滑囊,滑膜增生以肩峰下滑囊为主。3例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喙突下滑囊滑膜增生,4例伴肩关节囊滑膜增生,骨质侵蚀者病变显示清楚,周围不伴骨髓水肿表现,关节积液较少(图3)。
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患者常因慢性关节炎伴无痛性肿物前来就诊,受累关节早期很少有关节症状,可出现血沉升高,但程度与临床表现无相关性[2],最常引起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导致疼痛及活动受限。本组病例中病变主要位于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因延误诊治而形成大型囊肿的较少见,同时伴米粒体形成的更少,由于囊肿有自身营养血管,因此囊肿会持续增长[3]。
目前对米粒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过程仍存在争议,相关研究认为米粒体是一种新生物质,是由其周围纤连蛋白或纤维蛋白聚集所致,与滑液无关[4]。 多数学者认为是脱落滑膜的微梗死灶被滑液中的纤维蛋白包裹而成[5]。其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增生、米粒体形成。增厚的滑膜镜下常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无血管翳及肉芽肿形成[6]。
肩关节米粒体滑膜炎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诊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详细了解既往史、个人史及传染病史,米粒体滑囊炎的病因较多,包括外伤、结核、慢性感染及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其好发部位主要为肩关节、膝关节等,本组12例患者中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50%),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其主要病因。②患者好发年龄为20~40岁,与类风湿关节炎、外伤、结核常发生于这个年龄段有关,本组患者均发生于该年龄段;③对于可疑病例,应行X线、CT和MRI检查。但应注意的是米粒体在X线、CT线上不显示,诊断主要依靠 MRI,X线、CT检查可作为排除诊断。本组病例中X线、CT表现为肩关节软组织肿胀,伴或不伴骨质侵蚀。MRI检查为诊断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的主要方法,与骨骼肌相比,米粒体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稍高信号,直径2~7 mm,周围有增生滑膜,米粒体主要位于肩峰下滑囊,滑膜增生范围广泛,但以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为主,骨质侵蚀患者病变显示清楚,周围不伴骨髓水肿表现,关节积液较少。本组病例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发现T1WI上呈等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稍高信号的米粒体为其主要诊断依据,这是其特征性表现。
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需与发生于肩关节的以下疾病相鉴别 :①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表现为关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分叶状,因含铁血黄素具有顺磁效应,故T1WI和T2WI均呈典型低信号[7],可侵蚀骨质;②痛风性关节炎。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缘锐利的骨侵蚀、悬挂边缘的骨破坏及滑膜增厚。痛风石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信号强度不定,低至中等混杂信号最为常见,信号的高低与其内的尿酸盐含量有关[8]。根据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一般比较明确;③滑膜骨软骨瘤病。关节内可见游离体,在X线、CT图像上呈高密度,MR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T1WI稍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而米粒体本身不发生钙化。
综上所述,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的发病率较低,临床认识不够,既往有研究报道肩关节结核滑膜炎米粒体形成病例[9,10],其表现颇具特征性,结合临床、影像学表现,特别是MRI表现,能够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