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常见病害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2020-02-25 05:58李明远
蔬菜 2020年2期
关键词:病果封三灰霉病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12396”新农村服务热线植保专家李明远研究员。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

北京的2月大地封冻,有人会想到许多病害也都越冬了吧。其实不然,有的病害主要在冬季发生,例如番茄灰霉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这一期我就介绍一下这个病害。

实际上这个病害在北京11月就可以看到,一直到第2年的4月开始逐渐减少。

番茄灰霉病开始发生时是个别的叶片发病,在叶尖或边缘出现“V”字形的病斑,病斑上有条纹和灰色的霉层(封三图1)。这些霉层很容易被震落而飞散到行间,落在比较衰弱的组织上,包括下部老叶、叶尖、败落的柱头和花瓣,随即可以入侵,并形成新的病灶。侵入后,该菌在组织上继续发展,会使整个组织枯萎;有时还会扩散到其他部分,引起茎和果实的腐烂、生霉。如果形成茎腐并将茎环包,还可以造成上部的枝蔓枯萎。当茎腐发生的位置是在植株基部,可使整株死亡(封三图2)。实际上番茄灰霉病病菌可以在番茄的整个生长期的任何时候侵染番茄,如在苗期发病会引起死苗。不过,在番茄上最常见的是茎、花及果实被害。花被害多发生在花瓣盛开以后,一般从一朵开始逐渐扩展到整穗果,但在病原菌较多的时候整穗花也会同时发病(封三图3)。在幼果期灰霉菌一般从衰弱的柱头开始侵染,使幼果腐烂(封三图4);也可以在果实膨大后从未脱落的花瓣和授过粉的衰弱的柱头上开始侵染,成为入侵果实的“桥头堡”(封三图5),进而引起果实的腐烂。有人还从保产的角度观察过番茄病果发病的过程,果实发病大都是从2处入侵:一是在花期通过花瓣紧贴着的果面(俗称“萼果缝”)开始入侵(封三图6);二是在果实膨大期从柱头开始入侵(封三图7)。最后都会引起果实腐烂(封三图8),但在气温转高时也会仅在果面形成些斑点,这些斑点不会引起腐烂也不产生孢子,但影响上市,俗称“鬼斑病”(封三图9)。

带有灰霉菌的番茄果实在贮藏中也会腐烂,所以在灰霉病发生期,将番茄果实加膜后放在冰箱中冷藏并不是一种安全的方法(封三图10)。

番茄灰霉病的病原一般称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属于半知菌类真菌。在病叶和病果上常见的灰色霉层就是灰葡萄孢,它的孢子梗较长,有时用肉眼即可看清。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的孢子梗往往有几层分枝,淡褐色,大小(1 429.3~3 207.8)μm×(12.4~24.8)μm,在分枝的顶端会略膨大,其上密生近椭圆形、雨滴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大小(6.25~13.75)μm×(6.25~10.0)μm(封三图11)。这些孢子极易脱落,可直接飞散或黏在水珠表面,滚落到各处。

值得一说的是灰霉菌在发现了它的有性世代后被归入子囊菌门的葡萄孢核盘菌属,称为富克葡萄孢盘菌[Botrytiotinia fuckliana(de Bary) Whetzl],但是更多的地方仍用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上面说到番茄灰霉病到4月以后会逐渐地减少,但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菌核的形式越夏。菌核一般附着在烂果上,黑色片状,大小不等(封三图12)。在PDA培养基上培养2周的灰霉菌核大小为(3.0~4.5)mm×(1.5~3.0)mm。这种菌核可以忍耐高温和干旱数月,待到天气凉快下来,在适合的湿度下即可萌发出孢子梗并产生分生孢子,飞散到植株较衰弱部位或伤口上侵染,在积累到一定的能量后,再向健康的组织扩散,造成组织的腐烂,最后生出孢子梗和孢子,进行下一轮的侵染。

番茄灰霉病病菌的发生与发展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其菌丝发育的起点为2 ℃,最高为31 ℃,最适为20~23 ℃,有人用营养液做灰霉病孢子的发芽试验,发现适宜的发芽温度是18~24 ℃,最适为21 ℃,在35 ℃的条件下连续培养24 h,仅有个别的孢子萌发,而在37 ℃条件下不能萌发。病菌的菌核萌发要求5~30 ℃的温度,在21 ℃时萌发需要1 d,在5 ℃时需要5 d。病菌菌丝在50 ℃的致死时间为1 h。所以,番茄灰霉病是一种低温病害,一般冬、春发生得比较严重,在炎热的夏天一般不会发生。

灰霉病病菌对湿度要求较严格。首先孢子形成需要高湿,在相对湿度为80%时产孢需15 d,而在100%的相对湿度下,3 d即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的萌发也要求一定的相对湿度,即在88%~100%时均可以萌发,以92%~95%时萌发得最好。当相对湿度下降到84%以下时,孢子不再萌发。此外,高湿还有利于病菌的扩展、发病和缩短病害的潜育期。灰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还需要一定的营养,在蒸馏水中萌发得很困难,而在3%的麦芽糖中发芽得最好(发芽率可达62.85%),在蔗糖中发芽其次(发芽率为30.24%);但是,糖的浓度超过27%时会抑制孢子的萌发。病菌对氮源的要求不严,除亚硝态氮对孢子萌发不利以外,硝态氮、铵态氮、氨基态氮都对灰霉病孢子萌发有利。在萌发中,灰霉病病菌对碳源及氮源的要求是有比率的,在碳氮比为5∶1~3∶1时孢子萌发得最好。

病菌的侵染要求一定的孢子量,有人用蒸馏水配制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液,喷在花器上,证明在3.8×104个孢子/mL的浓度下即可接种成功,而在植株上要1.5×106个孢子/mL。而在悬液中加入0.5%的麦芽糖,喷洒在植株上4.5×105个孢子/mL即可接种成功,这一结果还说明病菌的侵染需要一定的营养。病菌侵入以后要进行一段腐生,取得了足够的营养后再向生活力旺盛的健康部分扩展,而健康的组织在适合的条件下要与带菌的病组织(如病花、病叶)长时间的接触才可以发病。此外,一些较大的伤口(如整枝打叉、打老叶及病叶、自然裂果、收获时留下的伤口)都可以成为番茄灰霉病的侵染点(封三图13)。

番茄灰霉病不是一个突发的流行性病害,它在一个地方的流行往往需要菌量逐渐积累;但是,病菌一旦在棚室中定居,即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消灭掉,而外来菌源对它流行的影响也较小。对于不同的蔬菜来讲,其流行的决定因素也不尽相同,如叶菜类灰霉病的流行往往与发病的早晚、环境的温湿度有关,而番茄灰霉病发生的轻重,除了与病原菌积累的数量有关以外,还与其开花坐果期的相对湿度有关。除了不同的季节会对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有影响外,各年间天气状况对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也有影响,如遇冬春连阴天、雾霾天比较多的年份,病害就比较重。另外,还和农户的管理水平有关,例如,在冬季不注意放风,棚内湿度过大,浇水后不注意提温排湿,病害也发生得比较严重。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

防治番茄灰霉病主要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这是由于这个病害的寄主很广,目前没有抗病的品种可利用。尽管如此,单靠化学防治也有一些弊病,如易污染环境、防治晚了往往效果不好以及发生期长导致所需的成本较高等。因此,仍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治要点如下:

★ 清除病残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田间病菌的积累关系很大,所以要注意病残的及时清除,包括在整枝、打叉时摘除植株下部老叶、病叶、病花及病果。研究发现,我国的灰霉病对番茄的危害与欧美往往不同,在欧美禁止使用生长素蘸花,开败的花,可以在早期自己脱落,避免了病菌利用败落花瓣作为侵染果实的“桥头堡”,果实发病较轻,受害较重的地方大都是在整枝时引起的各种伤口处。我国保护地番茄往往使用生长素蘸花,而蘸过生长素的花瓣,与未蘸花的情况很不一样,前者败落后不易脱落,在果实膨大时,萼果缝较易受到灰霉病病菌的侵染;而后者(未蘸花的)当果实膨大时,花瓣一般被顶在果实的前端(脐部),较易脱落,使生在其上面的灰霉病病菌一同被落除掉。根据这一原理,在果实膨大后(花败后约1周)采用摘除花瓣和柱头的方法清除病原,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在清除病花及病果时,最好先将病果用塑料袋套住再摘,这样可以避免花和果实表面的病菌飞散。不可以将清理下的病果丢在温室里或温室门口,更不可从通风口一扔了之。要知道扔掉的病果上有大量的病菌,在扔的过程中和扔后停留的地方病菌仍可生长发育或传播,到头来还会被传回来,不仅害别人,也害自己(封三图14)。最好的办法是大家联合起来,在低洼的地方挖一个坑,凡清除下来的病残(包括拉的番茄秧)都集中到一起,每倒一批烂果在上面盖一层土,进行掩埋。只要大家齐心,坚持下去,即可以得到明显的预防效果。

★ 做好棚室内温、湿度管理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温、湿度关系密切,而且温、湿度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在病害的流行期做好温、湿度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的原则是上午给以较高的温度及强烈的光照,温度一般以不超过35 ℃为宜,到午后将温度略作下降,但不宜过低,以保证夜间有适合的温度。如果番茄处于花芽分化期,夜间温度要控制在15 ℃以上,避免诱发畸形果;除此期以外,夜间的温度可以降到10℃以下,使棚室内有较大的温差,以利于果实膨大。浇水和打药应安排在晴天的上午进行,完成后要扣棚提温,使水汽化,然后略开棚缝,将水汽放出去。一旦田间发病,在管理上要做适当的调整,即要适当的控水,提高夜间的温度,增加白天的放风量,以减少棚室内的相对湿度。

在进行温、湿度管理时,要兼顾番茄发育的各个方面,如果实的膨大期发生了灰霉病,按理说应当提高夜温,降低日温,减少室内结露来控制病害;但是,这样管理会影响到植株糖分的积累及果实的生长,为了高产,日夜仍应保持较大的温差。这样引起的灰霉病,应采用加大化学防治的力度来解决。有的菜农在第1穗果发生了灰霉病时不用药,而单一的靠白天放风来减轻病害,结果白天的温度上不去,第1穗果果实长不起来,2、3穗果的病害也没有减轻。

★ 土壤处理

由于灰霉病病菌不能忍耐50 ℃以上的温度1 h,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可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在春茬的蔬菜拉秧后(在北京郊区大约是6月上旬),将田间的病株处理干净,每667 m2施入稻草或麦秸500~1 000 kg,再施入消石灰100~200 kg(如改667 m2用石灰氮60 kg,效果更好),将其翻入土中,做成畦,浇上水,覆上旧的塑料膜,将保护地的塑料膜盖严,处理10~15 d即可。有人在晴天的中午测量过这样处理耕层的地温,14:00时20 cm深处的地温可达52 ℃。在这样的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即可将土中的灰霉病病菌杀死。此法可在病害十分严重,而又无其他更好的防治方法时试用。

★ 适时使用药剂防治

目前,药剂是防治番茄灰霉病不可缺少的防治措施。在未发病时可用保护剂来预防,如667 m2用45%百菌清烟剂250 g,一旦发生即应当使用防治效率较高的专性杀菌剂。 这类农药品种较多,可根据病菌的抗药性进行安排,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嘧霉胺(施佳乐)悬浮剂1 000倍液、22.5%啶氧菌酯(阿砣)悬浮剂2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悬浮剂2 000倍液、2.5%咯菌腈种衣剂1000倍液等。

鉴于使用可湿性粉剂或悬浮液需要用水来稀释,这样会增加日光温室的相对湿度,有人喜欢使用烟剂和粉尘来防治,可用5%百菌清粉尘(667 m2用1 kg)、10%腐霉利(速克灵)烟剂(667 m2用200~250 g)、3%特克多烟剂(667 m2用300~400 g)、10%万霉灵粉尘(667 m2用1 kg)等进行防治。

一些有机蔬菜基地可以使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特立克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武夷菌素(B0-10)水剂150倍液、2.5%宝丽安(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600~1 000倍液等。虽效果不如化学农药,但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有机品牌。

在防治番茄灰霉病时,还有一些仅局部用药的小窍门。如果灰霉病仅发生在果实上,为了保果可以使用“局部二期联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提出的。上面提到果实发病主要有2个侵染点,一个是花瓣,另一个是花的柱头,在花期和果实膨大期遇到高湿、低温番茄灰霉病易发生时,如果把这2个部位保护好就可以避免果实发病。“局部二期联防”中所谓的“局部”,是指将药剂施到主要侵染点(如花瓣、柱头)上;所谓“二期”即在花期与果期各用药1次。众所周知为了提高果菜类蔬菜的坐果率,一般(采种的例外)均在开花时用生长素喷或蘸花1次。所以,第1期用药时,将农药加在生长素中与喷、蘸生长素的工作一次性完成。第2期用药一般在果实开始膨大期,一般用喷雾器再喷1次幼果即可。而且每穗果都应使用这种方法来保果。关于局部用药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涂茎的方法,即在茎部初发病的时候,使用对灰霉病有效的农药调成糊状,涂在病部,也可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防治番茄灰霉病还有个难题,即要对付病菌的抗药性问题。特别是使用专性杀菌剂防治时,使用的农药不能单一。例如:腐霉利在防治灰霉病上开始非常有效,但是好景不长,在一、两年后我国多数地区的灰霉菌对腐霉利产生抗性,喷后基本无效。后来换用乙霉威、嘧霉胺、啶酰菌酯结果也一样,灰霉病都会逐渐产生抗药性。所以,在防治番茄灰霉病时应十分注意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是多使用复配剂,将有效的保护剂与有效的专性杀菌剂在一起使用;二是更新用药的品种,若发现所使用的专性杀菌剂有了抗药性问题后,应立即更新杀菌剂,如使用嘧霉胺的防效不好时,改用咯菌腈或啶氧菌酯。但是,也不要过分追求新药,如果过分了,让较新的药剂也产生了抗药性,有可能出现无药可用的情况。

猜你喜欢
病果封三灰霉病
乌柑是柑橘新品种吗?
封三
封三
‘翠香’猕猴桃黑头病常温贮藏期间生理特性研究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封三
本是同根生
封三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