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韩国人眼中的陕西

2020-02-24 07:13黄兰雅
美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陕西西安韩国

【韩国】黄兰雅

黄兰雅

我们学外语的人,都会先通过母语去认知外语,这种思维定势会推演开来,由此衍生到对文化的认知。其实我们去认识国外的陌生城市时,同样会根据自己最熟悉的城市或故土,慢慢去了解这异国他乡,直到完形填空一般把“他乡”变为故乡,这实非易事,倒真应了中国人的那句老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讲,这也是跨文化适应的第一个功课吧。

12年前,我首次来北京之时,就是用这种定势不断地去寻找北京与韩国的异同,如今我又来北京攻读孔子学院的新汉学博士,竟然用了几次往返才逐渐嗅到了北京的“京味儿”,领略到了几丝几缕的“京派”,现在我终于敢说:“北京,是我的第一个中国。”对于我这个韩国人而言,心里明白“中国”这个概念意味着很多种文化感受,现在,留学与求学的生活又让我匆匆踏上旅程,去感受另一个中国的味道,那么陕西或西安会是我的“第二个中国”吗?我实在没有信心,因为用十余年才换来对北京的“第二故乡”之感,这一周的旅程会给我留下什么呢?

“西安”,这两个字眼儿令我不断联想到3000年古都、秦始皇、兵马俑等文化标识。西安在我们韩国人心目中是一座博物馆。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念头:“要去西安,感受黄河文明和黄土文化,了解历史的中国。”我之前没有来过西安,说来汗颜,在北京那么多年竟然没机会来中国的“盛唐长安”,即使在韩国人中我也不好意思说“真没来过西安”。以往通过一些书本知识和中韩两国老师的提及、旅游网站与画册的不断复现,才使我或多或少地了解西安,这反而养成了惰性,那就是我早晚会来西安,于是我经常自言自语道:“西安,你等我吧,我一定会来的。”说多了,竟然从迫不及待的向往变成了顺其自然的等待,果不其然,博士文化考察的“首当其冲”自然是西安。

在我们韩国的历史上也曾有1000年的古都——庆州。庆州是半岛历史上记载的最长历史的统一新罗的首都,之所以有“1000年古都”之称,是因为庆州还被誉为“新罗的宝库”。真正去了解西安之前,我的脑海里,很多次浮现“西安”和“庆州”的链接:“西安”的秦始皇陵和“庆州”的天马冢;“西安”的华清池和“庆州”的雁鸭池;“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和“庆州”佛国寺的多宝塔、释迦塔等等。说来滑稽,我是结束陕西之行回到北京后才听我的本科母校的老师说,西安和庆州早就结为了友好城市。看来我的感觉还挺准,上网找到了新闻“韩国驻华使馆经济参赞柳昌秀介绍,陕西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早在隋唐时期,新罗高僧赴长安交流,以此为源头,如今新罗的千年古都韩国庆州市和西安已结为友好城市,今年年初韩国赠送陕西1:1的新罗时期标志性建筑多宝塔复制品在浐灞新区桃花潭公园落成,象征着两个古老城市的深切友谊。”我这后知后觉印证了我前面所说的,我总得找一个自己熟知的参照物去做“完形填空”,才能完成我自己心中的西安的塑造。

剛到西安,确实感觉到了古城的“现代之美”,于此同时,涌进眼里来的是一片片熟悉的情景——现代化大都市的景象。西安的司机师傅诉苦交通拥挤给他们带来的不便,也跟北京人一样担心带有雾霾的天空。这些话题使我不禁想起北京。我发现过去的北京和西安与现在的北京和西安其实也拥有很多共同点。

到晚上,包围西安钟楼和城墙的灿烂的灯光迷住了我,令我又想起庆州的夜色。这样我的脑海里不断来回切换“北京—西安—庆州”,接着提问自己几次,丝绸之路的始发地——陕西,它的文化根源是什么?中国的“中”不就是指这一片土地吗?到底在哪里能看到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我一直在向往发现“中国中的中国,现代中国中的古代中国”,我试图用自己的逻辑去遮掩对整个陕西的不了解,因为我发现了解得再多也还是不够,不够,远远不够!

在西安的第二夜,我徜徉于城墙之下,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中,跟埃及女同学鬼使神差地走进了“唱吧”,我们居然用这样的现代时尚去追溯和凭吊一种古代的思绪,她唱歌的神情竟然让我想起杨贵妃,我胡思乱想:唐朝皇帝肯定喜欢她这样的“胡妃”吧。那一刻我不仅暗笑,我虽然没看到兵马俑,但是好像亲眼看到了这个“洋贵妃”,突然感觉历史和现实竟然恍如隔夜,一千多年前的长安,不也如同这般万邦云集、歌舞升平吗?那些粟特商人、酒肆胡姬所构成的图景和现在我们的欢娱到底有何差别?这种感觉同我前面的疑惑相比,还不够吗?这文化,还真是历史的欢歌,被一遍遍重复地吟唱,用何语言或言语,与你我何干?感谢埃及同学,让我似乎一下子发现了“长安”和“西安”、“西京”和“北京”,原来还是一样的,历史,原来从未离现实远过。

西安,给我的历史想象冲击太大了,大到在现实中我竟然找到了古长安的感觉。但是这种冲击似乎导致另一个结果,那就是由于西安的存在,影响了我们韩国人对陕西的整体认知。好在在西安过两天,乘飞机又到了榆林,使我有机会暂时“摆脱西安的纠缠”,来认知陕西。

陕西的北部给我们展示了与从前所认识的不同的中国面貌,我又找到了中国的另一个形象的落脚点。明代长城镇北台令我想起北京的长城,使我对中国东方大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实际感受。佳县赤牛坬,让我颇有感触,甚至比象征中国的长城更能唤醒我对黄土文化的联想。赤牛坬是充满历史岁月的村落,也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圣地,毛泽东带领的红军经过举世闻名的长征,为何在这片黄土地落脚?这些问题使我彻底沉迷于之前没有体味过的中国, 完全想不起母国和我的第一个中国“北京”,所有一切让我觉得应接不暇,这黄土地何以承载一个厚重的中国最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和国姿态站立了起来?

现学现卖,学会了这个形容婚后支撑家庭生活妇女的词语——“婆姨”,我能感觉到这字眼儿的几分亲切可敬。当地婆姨表演的《高高山上一头牛》再现了过去陕北人民的生活场景,我对这些生活图画只能猜测,跟我的成长环境相差甚远,但他们作为生活在当地的农民,给我的感觉无比朴实、自然亲切,我自然而然体会到了他们的真实情感,甚至深深被打动了,原来所谓知识上的“原始巫术”“祖先崇拜”“自然宗教”等种种猜测都抛在了脑后。据我所知,在“文旅结合”的倡导下,很多中国地县都有这种声光电俱佳的实景表演,看起来艺术形式差不多,但是每个地域所承载的人文真是各具特色!这些表演的策划者都从原始的农业崇拜和文化以及农耕文明的演进入手,让我一个韩国人不禁联想,地域性的文化如何借助庞大的文化母体声名远扬呢?如果离开全球化的现代文明和传播,陕西的黄土能给我们什么印象呢?这种文化烙印应该在什么载体上能呈现出来?看来我不必杞人忧天了,我们这些世界各国的新汉学博士不也是来了吗?带着航拍无人机和现代传播的手机,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在感受着这片黄土地的一切。

当地老爷爷带领我们参观民俗博物馆,他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的讲解,虽然不能全听懂,但是感觉只有在这里生活过来的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陕北、淳朴善良的民族风情。如果那里有现代的导游设备,年轻导游熟练地讲解,我可能会觉得很舒适,但可能不会发现当地真正的面貌。其实这也是他亲自上阵的初衷,他“担心”年轻人讲得不好,这种责任感是这片土地賦予他的仗义吧。有人说陕西贫瘠,但是人特别讲义气,甚至有一种黄河黄土文明下的特殊的义气文化。老爷爷的出现好像一位侠士在世,守护着他的原则和信仰。

简陋的窑洞里还保留着当年毛主席那一批伟人生活过的痕迹。我触摸黄土,感觉到这曾经荒芜的山坡中蕴藏着的坚韧的革命精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人常说的这些词组不就是这片中原土地所孕育出来的吗?“东方红,太阳升”,中国人在现代历史中唱出的自豪,我这韩国人也有了感悟。

座谈会上我仔细聆听,对于我这样的韩国人,对于汉语的书面写作正在着迷的阶段,可能不小心连山西和陕西的声调发音还会有口误。在此之前,听中国老师说起大名鼎鼎的贾平凹,但是韩国人对贾平凹的感觉可能不如因电影《红高粱》而熟知的莫言。我摸着那个他亲笔签名的《山本》,心中想着,那南北分界的秦岭是否隔着我下一个要感知的中国?

我在离中国首都相距遥远的陕北,在所谓相距中国一线城市的边缘地带,但是这里曾经就是中国的中心地带啊。我仿佛感觉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从辉煌的古都到淳朴的乡村,表面上看不出联系,其实处处都有中华,“中国梦”要驱动的也许是这“边缘”和“中心”的全部更迭。红色旅游也许要帮扶的是土地的贫瘠,但是这里的人民在精神上从未贫瘠过。我身边很多中国人都说陕西缺水缺粮,他们的眼里西北地区是未开发的落后的贫穷之地,但我所看到的陕西人有自豪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他们的眼里没有任何困难,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高科技现代都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利益,但这些改变不了他们生活的信仰和真谛,他们的朴素坚韧的气象来自于他们内心中的尊严,他们拥有与大都市人不同层次的快乐,活得潇洒自如,饱满充实。

回到北京,一切匆匆走过的陕西突然在一周后不断地涌入我的脑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陕西确实落后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但它却蕴含着中国纯粹的精神面貌,这并不意味着它只是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这个地区的人们作为汉民族的后裔,似乎还在释放着汉民族精神支柱的力量。这片土地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毛泽东革命的根据地,现在又是“一带一路”的始发地。这片土地的力量也联接着表里河山的山西,联接着慷慨激昂的燕赵大地,讲述着丝绸之路的故事,如同那个自豪的老爷爷不断告诉世人,这里是汉文化精神的根源,经济发展,政治外交,民心交流,这一切都让我看到中国人精神面貌中的厚重淳朴而坚忍不拔的一面。这是我回到北京后再联想庆州,经常在心中涌现的感受:没有陕西就没有现在的中国,陕西是中华民族的落脚点,汉文化博大精深的根就在于此,这里是中国中之中国,是现代之中的传统!

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土地、多样的民族,谁能说自己了解中国?有些在中国长时间生活的老外,他们能否称得上“中国通”?但是我们依然想寻找这个国家的魅力,不断想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每片土地。西安之所以重新作为“一带一路”始发地,不是因为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是因为它是政治外交的舞台或者是手段,而是因为它有跟中国发展城市不同,还保留着汉民族的民心和精神内涵,散发着独特的感染力。其他城市的发展历史不能移植于西安和陕西省,陕西省不一定要跟着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模式而发展,跟着也许会失去固有力量,它有独特魅力和鲜活的汉民族精神面貌,不华丽但是会永久,因为如此,“丝绸之路”才复活在这片土地上。这就是我所看到的陕西。

谁说中国现在是千城一面呢?这如同中国的饮食文化,千城百味,绵延不绝。陕西,不虚此行,匆匆走过,却又令我深深回味的黄土地。西安,今天你可安好?我在北京深情地问候你,你可听见?

猜你喜欢
陕西西安韩国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in Teaching Listening Skills and The Strategies Suggested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揭秘韩国流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