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军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实验室作为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科研的主要场所一直是我国高校建设投入的重点方向。各个学校规划建设了数量众多、种类不同不得实验室,实验室也由之成为了教书育人、科研探索、服务社会、传播知识的实践场所[1]。实验室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时期,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而以往传袭而来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又存在许多固有问题,亟需加以回顾反思,以改进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往往单纯的注重设备仪器的使用管理,在流程上多关注于仪器的检定、维护、保养等具体性的工作。希望通过这一使用流程上的控制使得实验仪器能够被正确使用,确保实验设备完好无损。然而,试验设备的使用仅仅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除却设备财产的使用管理之外,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仍旧需要回应更多的实践需求。
长期以来的实际管理经验表明,现行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仍旧存在流程上的缺陷。首先,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普遍未包含实验室设立的相关管理办法。实验室设立缺乏制度上的依据,缺乏动态的管理机制,这就使得一定时期内实验室的设备内容、实验能力、实训目的都较为单一,对新时期科学技术进步、实验室发展需要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其次,现行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普遍不涉及组织机构管理,仅涉及实验室内部人员针对设备仪器的管理,这就使得实验室管理制度缺乏实现首位责任制的制度基础,这不利于实验室管理实现组织上的垂直领导,同样不利于学校规定的其他制度在实验室管理中细化、落实。再次,现有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中经常缺乏明确细致的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办法,组织实验室教学管理,是实验室各项管理目的落实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实验室教学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办法缺失,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达标和实验室安全的确保。最后,过分关注设备仪器使用管理的制度事实上忽略了实验室人员配置等管理的基本需要。合理的人员配置是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的基础保证,甚至是设备仪器使用管理的落实依托,忽视人员配置制度的建立不利于实验室管理的有效实现。
(二)实验室人员配置和管理不完善
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高校实验室亦然,实验室管理的人员配置和管理一直是高校实验室发展的瓶颈所在。现行的实验室人员管理经常从属于其他管理目标之下,因而存在一些被忽略的现象,高校实验室人员配置和管理的不完善长期制约着高校实验室的发展。
回顾管理实际可见高校长期面临着以下问题:首先,实验室人员岗位设定不科学,没有做到依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定岗设岗,实验室人员配置不科学,人员配置并没有同岗位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这就使得实验室人员力量显得薄弱(尽管宏观上看人员数量并不缺乏)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其次,实验室人才质量有限。因为实验员通常不被等同的认同为一般的科研人员,高级人才往往不愿专职进行一般实验室工作,普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在环境影响下也并不积极主动的提升相关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这就使得一些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实验基础能力,从而制约高校科研教学的顺利开展。再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不到位,岗位相对固定且缺乏相应的考核和竞争,这不利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育和提升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实验室工作的长远发展。最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薪酬管理不科学,与一般教师工资队伍差别较大,待遇与岗位不挂钩,这使得实验技术队伍缺乏工作积极性,同样也导致了实验技术工作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实验队伍建设的不足也不利于实验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
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实验室各项日常工作和实验任务完成的基础。而高校实验室的现实情况往存在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验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这当然会成为制约高校实验室发展的重要因素。
具体的看,高校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实验室场地的局限。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高校实验室建设未能与高校发展同步跟进,高校(尤指一般高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实验室经常在较早修建的教学楼中,实验室物理发展空间不足,这不利于一些新型的实验设备的引入和现代实验安全需要的满足。其次,高校现存实验设备普遍存在老化现象,尽管长期以来注重设备仪器的使用管理,但是高校实验设备更新不及时,仍旧普遍存在老化现象,这同样不利于各项实验的安全进行。最后,高校存在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笔者所在的西部地区,据统计:西部高校的生均实验室经费投入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经费的不足事实上是高校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的核心原因,这造成了实验室设备的不足,限制了师生实验室耗材的使用,不利于实验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全面
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各项工作当中的首位性工作,实验室使用的安全管理同样是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核心问题。加强实验室安全的各项工作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和高校内外的普遍共识,然而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这说明了当前实验室安全工作存在诸多不足。
从实践经验上看,当下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缺乏相应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许多师生事实上存在实验室安全的侥幸心理,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实验室安全的基本问题缺乏理性认识,也缺乏了解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的主动性。其次,高校实验室安全也受到实验室种类众多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其隐患不同,相当一部分安全隐患具有极高的隐蔽性,非特定专业人员很难准确排查,这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系统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3]。最后,高校实验室安全也与实验的不确定性有关。高校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可分为教学型实验和探索型实验两种,教学型实验的安全管理尚属有规可循,然而科研探索型实验本身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本身的安全风险较大[4]。
(一)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已经从过去单纯的设备仪器的使用管理转向实验室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管理。这意味着已有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满足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实需要,实验室管理的制度流程显然已亟需改进。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制度从以往的针对仪器设备贴标签、编订编号、建立档案以关注仪器的具体正确使用,确保完好无损更新到实现实验室“全流程”的管理,使得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关照到实验室设立、组织机构管理、实验教学组织、人员配置等全流程内的各项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实验室管理过程的动态化,使得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始终面向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新需要,回应新时期科研、教学工作的新动向。也要优化实验室的管理队伍和管理方法,使得实验室管理的全过程都能够体现管理思路上的导向性和管理技术上的实践性。
(二)优化实验室人员配置与管理
要着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试验技术队伍,提升实验室的“软实力”。首先是要注重实验人员配置的结构性优化,要完成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量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实验人员岗位设置,做到因需设岗,因能定岗,使得试验技术人员专业对口、技术扎实、年龄结构合理。同时要注重加强各项培训工作,通过“技能培训+实践训练+组织考核”的全过程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相应的,也要搭建良好的科研技术平台,规划合理清晰的人员晋升路径,改善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以优化实验室人员的层次结构,提升在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持技术队伍的人员稳定。
(三)增加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实验室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等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增加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师生的试验环境。在可能的情况下, 扩展实验室的物理空间,至少保证实验室场地具备实验安全空间。同时,调研师生实际的试验需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师生最缺乏也最需要的试验项目上去,最大程度上满足师生必须的各项实验的物质基础。也要及时更换老旧实验室设备或者老旧部件,设备和老旧件的更换至少要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原则下进行,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上尽可能兼顾实验效果。
(四)加强推进实验室各项安全工作
要着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打破原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分别挂靠在其他部门的情况,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治理,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其次就是要加强实验的危险品管理,加强危险实验设备全流程管理,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管控。同时也要加强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摒除师生侥幸心理,切实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也要注重加强实验室操作流程规范化建设,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最大程度上消弭实验室安全隐患于无形。
(五)针对不同实验特性应用分类管理
根据具体的实验需要细化实验室的分类和分级[5],针对不同的实验室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制定出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实验室管理方案。同时,任用专业人员负责不同类型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得实验室管理真正有针对性且符合学科特性,使各项管理工作推进的更加有效。
(六)推进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面对实验室管理的各项挑战,新时期实验室管理需要主动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使得实验室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可视化、动态化,依托技术支持让实验室管理实现真正的全流程可控。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6],使得实验室资金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材料的取用和消耗、实验操作的具体规程和方法、实验室安全的培训与督导、各类风险的预判与预警都能通过这一信息化管理平台反映出来,真正使得各项试验设备得到最有效安全的使用。
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高度综合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制度的制定、人员的组织和资源的调配,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二级学院以及实验室管理者的配合和综合发力,要始终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院、本专业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在注重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回应细分实验方向的管理特性。系统地看,探索与时俱进且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有助于各项实验工作的开展,保障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