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现阶段,绘本已经成为学前教育行业中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绘本的趣味性故事能让儿童更容易接受故事中的内容和知识,从而为儿童创造有趣的阅读体验感。因此,绘本被广泛应用在幼儿教育领域,受到大众群体的欢迎和喜爱。近些年,国内学术界专家也开展一系列针对绘本的相关研究,将多模态隐喻的理论知识应用在绘本教学模式当中,把普通的童话故事改变成思维导图,该教学方式以儿童的具体形象化思维模式为基础,通过树立概念为儿童营造思维印象,从而培养儿童对于抽象的、陌生知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全新的绘本教学理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人类对于隐喻开展相关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类隐喻情况进行分析与验证。隐喻常常伴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且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自由“运作”,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一件事物能自然而然联想到另外的事物,借助熟悉的事物去了解未知的事物。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定义是正确的,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此外,随着儿童绘本隐喻教育的广泛开展,在其中添加隐喻元素能够有助于儿童思维模式的良好发展,同时,能够帮助儿童了解未知事物。本文针对儿童绘本中的隐喻问题进行分析,从角色形象、线条、空间以及颜色等方面的隐喻形式展开分析,对发展儿童绘本的隐喻化教学模式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搭建一个平台。
另外,现阶段国内对于隐喻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研究比国外相对落后,多数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很难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的隐喻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现有的理论体系,完善国内的理论体系,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1.国外研究现状
据相关调查结果得出:国外针对隐喻理论体系的研究时间相对较早,大多数文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突破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特殊修辞现象。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其著作中表明:“隐喻是写作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的一种形式,能够运用在诗歌创作当中,能够将原本普通的文章变得更加华丽,从而增添文章的艺术性”。在此之后的国外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论作为基础,不断完善有关隐喻的理论体系。著名学家理查兹在肯定隐喻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了“互动论”,该理论体系认为隐喻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词义。20世纪70年代,国外著名心理学专家霍尼克提出了更加完善的隐喻理论体系,把心理学知识和隐喻知识充分融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将原本作为修辞手法中的隐喻理论体系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用不同角度来看待隐喻理论体系并且提出全新的个人见解,比如,著名学者库柏就从哲学角度出发对隐喻进行研究;著名学者凯特从心理学角度和语言学角度出发对隐喻展开研究,都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这代表着隐喻学的理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在不断研究探索当中,隐喻理论体系逐渐演变成了隐喻互动论和隐喻替代论两种主要理论体系,从而代表着隐喻研究的领域已经逐渐横跨多个学科领域,成为国外的重点研究学科之一。
国外学者针对儿童的隐喻理解能力展开了全方位研究。著名学者Kogan N认为,儿童理论隐喻期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并对儿童隐喻语言方面展开实验,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虽然不具备较为成熟的隐喻理解能力,但已经初步具备了这种能力[1]。基于此,心理学专家Pearson针对这项理论基础展开相关的研究,最终指出,4岁左右的儿童在刚学会说话时就已经拥有了类似于隐喻的语言表达能力[2]。Pearson对4-5岁儿童展开相关实验,在实验期间采用热身阅读、故事理解和开放式访谈作为主要实验手段,全方位测试儿童的隐喻理解能力,最终实验结果得出:4-5岁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隐喻理解能力,并且能够对故事中潜在的隐喻拥有较为正确的理解,同时,能够对单个相对简单的隐喻进行表达。另外,国外对于儿童阅读材料中的隐喻研究主要体现在儿童阅读材料的载体上,大多数国外研究学者认为隐喻是拥有具体形象的抽象化表达方式,同时,还是拥有具体形象的抽象概念。Mcghee P E认为适当的训练能够让儿童拥有较强的隐喻表达能力,具体训练方式可以采用诗歌训练、话剧训练和编剧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隐喻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全面落实隐喻在绘本当中的应用效果[3]。
国外学者认为绘本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因此,可以作为当前儿童教育的教学手段,可以利用绘本中图文结合的内容将抽象概念有效展现出来,让儿童能够更快理解绘本当中的内容[4]。在著名绘本作品《世界没有转角》中,绘本内容充满了哲学的画面,但却没有哲学中相对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反而用生动的形象来替代这些哲学内容,这种方式能让儿童有效理解其中内在的哲学内容,从而提升儿童的哲学思想[5]。
另外,YamengLiang与Gottfried认为应当从绘本的实际教学应用出发,将隐喻手法充分应用到绘本课堂当中[6]。著名绘本《我的心像个动物园》,其中就拥有大量的隐喻形象,例如,象征着勇气的狮子,象征着贪婪的饿狼,都代表着不同的形象和人物特征,学生可以基于此展开讨论,从中获取更多的隐喻知识[7]。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孔子就曾经提出隐喻的理论,孔子认为隐喻能够完成类比联想,有效树立正确的联想思维,与此同时,孔子认识到隐喻的重要地位,提出隐喻对教育的作用。但这种理论体系并没有得到认可与传承。
在我国近现代,国内学者对隐喻理论体系展开激烈的研究与探索,最终将其归纳为修辞手法的一种。随着对于隐喻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引进国外著名隐喻理论体系“替代论”和“互动论”后,已经逐渐形成了隐喻研究的雏形。我国著名学者束定芳提出的隐喻学理论后,国内才正式形成了属于我国的隐喻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中提出了隐喻的产生原因、本质特征、功能作用和工作机制。黄婷婷(2016)认为隐喻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人类用来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人类可以利用隐喻将理性思维和自身实际感受结合起来[8]。杨洋(2016)认为基于儿童的“泛灵论”理论体系,幼儿的阅读材料当中必须具有“拟人”的写作特性,能够将抽象形象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9]。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绘本的阅读材料应当选用具有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阅读文本作为主要阅读材料,该阅读材料必须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能够培养儿童的隐喻理解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儿童交流时运用比喻等修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吴洪建(2016)认为绘本故事中的字体对绘本内容形成较大的影响,字体大小、粗细、歪曲和正直都能带给儿童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因此,需要注意文字之间的编排模式,为儿童树立良好积极的心理环境,避免儿童出现心理方面的障碍[10]。谢竞贤(2017)认为儿童绘本拥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能够利用生动形象的绘本内容提升儿童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对清晰的文学脉络,用绘本文字弥补图片的不足之处,让文字和图片共同构成生动的故事意象[11]。另外,还需要注意图画的编排方式,图画具有极高的形象表达能力,因此,需要确保图画的连贯性和关联性,让故事能够通过图画的形式有效表达出来。图画中的色彩应当充满阳光和积极,色调方面需要采用明色,不可采用阴暗的色调。根据相关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阴暗的色调会为儿童培养扭曲的三观,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儿童绘本是儿童早读过程中的重要读物,能够将图画、文字以及色彩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连贯性的插图与插画。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都将其定义为特定的少儿读物形式,能够针对传统少儿读物进行创新,并且以丰富的表现方式与飞跃性的描述方式为主,具有其它少儿读物所不具备的图文并茂特点。随着儿童绘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专家学者对儿童绘本的设计与研究也越来越多,绘本教育可根据儿童年龄段进行细微区分,使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能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绘本教育。
儿童绘本中的隐喻是指利用已经知道的事物对未知事物进行比喻,从而使未知事物可以更准确的被理解。通常情况下,这种传统修辞方式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其中狭义层面指的是利用修饰词语与现象对想表达的观点进行描述;而广义层面指的是针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比喻描述。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能够看出,在儿童绘本中添加隐喻元素,能够有助于儿童学习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还能够促进儿童思维模式,从而逐渐培养其独自思考与理解的相关能力[12]。
儿童绘本中的隐喻分为具体文字隐喻与非文字隐喻两种,其中文字隐喻也就是通过文字对未知事物进行描述;而非文字隐喻需要通过色彩、空间以及结构等对事物的情况进行描绘。本研究中将儿童绘本中的隐喻定义为“绘本故事的作者通过句式、文字以及图画形式对不同范畴领域内的知识进行反映,从而帮助儿童利用已知事物了解未知事物”。
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逐渐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针对儿童启蒙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方针。儿童绘本作为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够强化幼儿接触新事物的速度,而且还能够提升幼儿的思考与理解能力,而在儿童绘本中添加隐喻元素,可以强化幼儿对空间、色彩以及线条等方面的理解与认知能力,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使幼儿可以很好的利用已知内容对未知内容进行自行理解,帮助幼儿打下独立学习的良好基础。
儿童绘本中的隐喻不仅可以通过文字与画面进行表述,也可以应用不同种类的隐喻元素,进而更加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真实想法,例如,角色形象隐喻、线条隐喻、颜色隐喻、构图隐喻以及空间关系隐喻等。同时,不同种类的隐喻形式相结合还可以有效强化隐喻效果[13]。
1.角色形象隐喻
在儿童绘本中,角色描述作为整个绘本的基础与核心环节,能够在第一环节抓住儿童的眼球,从而引导儿童逐步阅读下去。从开始解读到阅读结束,每个年龄段的角色都会起到不同的隐喻作用,儿童能够对绘本中描述的角色形象进行深刻记忆。由于儿童绘本的主要阅读群体就是儿童,那么,在对绘本内容进行制作时需要针对广大儿童的成长环境进行分析,比如,在绘本中添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角色,能够科学强化儿童绘本的代入感,从而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书里面内容与自身进行联合分析。儿童绘本的本质就是通过阅读能够让儿童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学习,了解不同种类的文化;将已知事物作为引导基础,促使幼儿潜移默化的养成各种良好生活习惯。儿童绘本还会根据角色的不同对人物的头身比例进行设计,年龄越大的角色其头身比例越接近正常值,从而隐喻出成年人与儿童的区别,例如,将儿童形象的头身比例设定在1/4左右,这样能够突出儿童的天真可爱,并且增加自身的亲和能力。
2.线条隐喻
在儿童绘本中,线条能够对事物的外表进行勾勒。通过对各种事物采用不同的勾画方式,有效衬托出背景的明暗、远近等层次,从而营造出优美的情景。根据相关研究能够看出,水平线条能够更好的彰显出平静的感觉,而曲线与折线能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动与环境变化,利用尖锐的线条能够带给人紧张与不安的心理暗示。首先是平静的水平直线,在儿童绘本中经常出现水平线勾勒出来的地平线,这样不仅能够刻画出大气磅礴的画面感,还能给儿童营造出轻松的感觉;其次是垂直的直线,当情况出现转折时往往会采取此类描述方式。通过对平淡无奇的直线行驶进行调整,使其突然呈现出全新的形式,这样能够瞬间改变读者的心境,例如,在《南瓜汤》故事中,松鼠、猫以及鸭子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由于问题闹出矛盾,鸭子生气后选择离家出走,而松鼠与猫在意识到自身错误时开始寻找鸭子。画面的开始有一条平行直线一直在蔓延,似乎在给读者坚持下去的信念,最终去找鸭子时直线立即变化为垂直形式,说明故事到这里有了转折,这种隐喻方式能表现出蓄势待发的感觉,并且给读者带来希望[14]。
3.颜色隐喻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能够看出,刚出生婴儿的视觉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全,而且色彩感知能力比较薄弱,直到儿童两岁之后色彩感知能力才能逐渐完善。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绘本中的色彩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在儿童绘本中,颜色能够明确体现出人物特点与心理活动,同时,色彩还能配合不同环境营造出合适的气氛。例如,在《小黄与小蓝》中看到的角色虽然没有五官与四肢,但是却可以根据故事内容与色彩描述准确感受到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此外,色彩亮度也能够准确刻画出人物的情绪变化,不同明亮度的色彩形式也会对周围环境氛围进行刻画,从而使儿童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隐喻元素了解绘本的实际内容[15],例如,热烈气氛中以红色为代表,能够有效彰显出喜悦的情绪,也能够体现出人物情绪的变化;绿色与黄色能够构建出相对平静、和谐的色彩氛围。其实,颜色本身与自然事物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比如,红色与火焰之间的联系,绿色与青草之间的联系,黄色与太阳之间的联系等。这样鲜明的颜色能够在第一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并且在延伸过程中使自身脑海里形成的模式进行调整,让儿童可以准确分析不同颜色中蕴含的实际意义。
4.构图隐喻
儿童绘本中构图指的是图片与文字之间的比例设定,并根据绘本的主题与内容,搭配合适的彩图,这样才能够准确分析出绘本内容的隐喻因素。通常情况下,良好的语法与词汇能够强化内容逻辑关系。构图隐喻也是如此,只有熟练地针对画面中的空间感、边角线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设计,才能进一步感受角色形象的心理活动。其本质目的是帮助儿童强化已知事物与知识,并且利用已知事物与知识了解未知的内容。构图环节中的位置概念,能够反映出角色的心理刻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对绘本所描述的想法一目了然,比如,把主体位置区别于放到正中心与边缘处,传递出不同的情绪与观念。将主体圆心放到画面中间区域时,能够立即被读者发现并且掌握;将主体圆心放到边缘位置时,能够呈现出一种不稳定与不公平的隐喻因素,从而彰显出孤独与不安的情绪。构图环节的位置使读者对于事物的切入点存在不同的心理效应,影响读者对相关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在分析画面中的事物时,构图位置给自身带来的情绪,通过视点的高低变化对角色的心理情况与处境进行隐喻,这些都将反映到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中[16]。
5.空间关系隐喻
通过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描述能够准确传达作者心中的真实想法,不同事物与角色之间的空间关系也能够对绘本内容中的意境进行刻画。空间关系隐喻与构图隐喻存在差别,其中构图隐喻通过对图像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准确分析出情景氛围;而空间关系隐喻建立在角色与物体关系基础上,针对不同图像的叠放关系显示出实际的环境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此外,儿童绘本中的隐喻部分与我们常说的上下左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根据相关研究情况能够看出,儿童绘本中的空间关系主要为左右关系、上下关系、中心边缘关系以及大小关系,例如,上下关系和大小关系能够加强对明与暗的区分,并且针对某些事物可以作出准确而清晰的判断,只有合理处理以上四种关系,才能准确刻画出绘本内容中的环境氛围,从而为儿童提供代入感。此外,儿童绘本中塑造的位置关系可以与实际生活产生冲突,并且通过画面感构建出诙谐、稳定以及幽默的状态[17]。同时,面对面的位置关系、背靠背的位置关系以及队列式的位置关系都能够体现出不同形式的人物关系,并且从位置上能够区分出其中的强弱关系。当儿童在阅读绘本时,逐渐习惯并掌握这种分析模式,便会在各种类型的绘本中运用此模式,从而强化儿童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
6.文字隐喻
儿童绘本作为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模式,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文字在绘本中的作用不重要,因此,没有针对儿童绘本文字进行研究。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儿童绘本中的图片与文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够形象生动的描述画面,而且还可以起到导读作用。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当对绘本故事进行重温时,也会注意到文字诠释的含义。年龄较小的儿童,虽然能够根据绘本图画说出自己的理解,但对于儿童单一的思维模式,仅仅根据图片的表面进行表述,体会不到深层次的意义,然而当儿童逐渐成长,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自身理解能力与文字理解积累量提升时,便会意识到绘本中文字隐喻的重要性,这对于儿童学习文字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儿童绘本中的隐喻形式主要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其中前者指的是绘本内容中的天真浪漫与幽默诙谐,不仅能够强化绘本内容的节奏感,还能够对两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进行解释;而隐性隐喻指的是引导读者对不同领域的相似处进行结合分析,这样能够将原本没关系的内容联合到一起,并且加深读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文字表达形式在绘本中也较为重要,在儿童阅读材料中经常会出现重复的段落与句型,这种连贯性的节奏感也会加深儿童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程度,从而使儿童绘本的主体更加生动具体。
在制定儿童绘本时,不仅要保证各种内容能够有效融合,还要在绘本中积极添加各类隐喻元素。因此,需要作者对绘本故事的构思不断优化革新,精准把握文字与图片的处理能力。具体为颜色、线条以及空间因素,同时,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工作:
首先,保证绘本主题与内容一致。在儿童绘本中添加隐喻元素固然是好的,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但是,在制定儿童绘本时也要根据主题元素合理添加隐喻内容,这样才能提升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例如,在制作益智哲学类绘本时,需要借助小故事来诠释哲理,不仅要使儿童充分理解故事内容与其中的道理,还要保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增加自身的见闻与知识储备。
其次,合理搭配线条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在儿童绘本中添加隐喻元素,其前提便是保证文章内容与绘画的合理性。将画面与前后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不拘泥于线条的约束,才能彰显出辽阔、平静的效果,并且能够在绘本中营造出很好的意境。
再次,善于使用构图引导故事发展。由于儿童绘本主要面向的对象为儿童,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适当添加文字,但也要控制文字的比例,尽量保证图片为主、文字为辅,这样才能提升儿童对绘本的兴趣。在故事情节的转折中,运用“远近镜头”的切换来表现角色的内心活动与情绪状态,这样能够形成很好的代入感。
最后,科学应用空间隐喻模式描述对立关系。针对不同空间实现不同的色彩,准确表现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这样能够对画面中的人物关系进行准确描述,从而使儿童的记忆更加深刻。
随着绘本教学模式的广泛发展,广大教师要及时认识到儿童绘本读物的重要性,并且针对绘本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儿童的绘本学习过程进行正确引导,合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有效选取绘本内容,运用绘本中的隐喻因素科学开发儿童的智力与思维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工作:
首先,借助图像隐喻开发儿童的阅读能力。基于儿童对图片的理解能力要强于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此特点,引导儿童将绘本中的图像与文字有效结合在一起,帮助儿童画简易的思维结构图,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指向性提问方式,对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使儿童通过图像理解其中的抽象概念,从而强化心智能力。
其次,利用文字隐喻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绘本学习时,要科学结合广义隐喻与狭义隐喻的作用,使整体内容能够更加丰富多元,从而时刻对幼儿充满吸引力。儿童通过绘本中的图像了解字面含义,经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处理对文字进行记忆,将枯燥的文字与美丽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从而强化儿童的记忆能力与反应能力。
最后,根据教学目标与儿童实际情况选择绘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名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判定,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保证文学作品中的完整性,更好地体现出儿童绘本的价值与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广大教师还要学会对儿童绘本中的隐喻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与添加,尤其在一些绘本中,通过文字的大小、字体、排列方式以及形状等特点,表达出特定的故事情节并与隐喻元素相结合,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策略的可行性与灵活性,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