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爬树、野炊、玩泥巴、捉昆虫、用网捕鱼、雨中跑步、用石头打水漂、从山坡上滚下去、在小溪中筑水坝等户外自然体验,可能会勾起许多成年人的美好回忆。然而,当今一代的孩子却很可能缺乏这样的体验。美国畅销作家、儿童教育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解释了一种被称为“自然缺失症”的现象。“自然缺失症”不是医学诊断的结果,而是一个用以描述人类、尤其是儿童因疏离自然所付出的代价的术语,这些代价包括各种感官的使用减少,注意力很难集中,以及更高的身心疾病发生率,等等[1]34。自然缺失症在很大程度上会损害儿童健康,但它更像是一种社会症状,因为它也影响了成年人、家庭、整个社区乃至自然保护事业的未来。至今,国内针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自然缺失症”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仅查到相关研究文章10 余篇。其中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付文中的论文成果有3篇,第一篇是在细读《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英文原版的基础上,评述了书中七大部分的主要内容[2];第二篇分析了理查德·洛夫所提出的有关“自然缺失症”的现状、后果、原因和对策的诸多观点[3];第三篇论述了自然对儿童的重要影响,疏远自然给儿童带来负面影响,如导致儿童患注意缺陷多动症,各种感官能力退化,削弱儿童身心素质和社交能力,致使未来环保者的数量减少等,而接触自然能给儿童带来积极影响,如增强儿童的各种感官能力,提高儿童的身心素质和社交能力,缓解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儿童的学习效果,培育创始者和环保主义者等[4]。在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实证研究仍是罕见。鉴于此,本文以儿童与自然的疏离和亲近关系为主要调查对象,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人访谈和现场观察为辅的方法,对河南省X市的300名儿童(3-15岁)、400名父母、100名教育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20所幼儿园、20所小学、10所初中、20个社区进行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问题主要是围绕“儿童与自然/户外体验”的关系而设计。对儿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分别发放儿童版、父母版和教育工作者版的“关于河南省X市儿童自然缺失症现状与反思的调查问卷”300份、400份和10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94份、388份和95份。通过对相关结果的整理分类和统计分析,总结出X市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现状,发掘其背后引人思虑的各种原因。
与父母辈相比,当今孩子每天在户外玩耍的时长在减少,户外活动频率大为缩减,玩伴数量和玩伴类型亦在减少。围绕“您可支配的户外自由玩耍的时间多吗?”作答时,92%的儿童选择了“少”或“很少”。与之相比,围绕“您小时候在户外自由玩耍的时间多吗?”作答时,89%的父母选择了“多”或“很多”。围绕“在户外活动时,你所结交的玩伴的数量和种类多吗?”作答时,73%的儿童选择了“少”或“很少”。与之相比,围绕“您小时候在户外活动时,所结交的玩伴的数量和种类多吗?”作答时,77%的父母选择了“多”或“很多”。可见,孩子在户外活动的长短,会影响孩子所结交的朋友的数量和种类,进一步来说,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出生的父母,小时候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地玩耍,常常在户外进行游泳、爬树、捉鱼、割草、放羊、捉鸟等玩耍活动或农作劳动。本课题组调查发现,与在1975-1980年间出生的人相比,在2005-2010年间出生的人在钓鱼、徒步、捉迷藏、爬树等户外活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减少了近50%。尤其是与30年前的儿童相比,当今儿童平均每周可支配的户外自由玩耍时间减少了约9个小时,平均每天减少了1.3个小时。
在本课题组调查的165位母亲中,71%的认为她们小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到户外玩耍,但却有76%的认为她们自己的孩子每天很少到户外玩耍。令人惊讶的是,无论这些母亲目前是在市中心还是在郊区或农村居住,她们给出的答案并无明显差别。这一结果否定了人们脑海中那种想当然的认识——农村孩子平时更有机会到户外更大的空间去玩耍。其实,在城市郊区或农村的孩子,由于父母和学校的过度监管,丧失了诸多到户外体验自然的机会。
当今孩子的户外自由玩耍时间逐渐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被访谈的一位五年级学生陈述了他每周的时间安排,“我出去玩的时间真的很少。每天,我要练习至少一个小时的钢琴。练了钢琴后,还要练习将近两个小时的书法。周末,要继续学习钢琴,还要完成大量的学校作业。每天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很少,只有一两个小时吧。”
当今儿童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坐着的。在学校,除了课间10分钟或体育课之外,他们基本上都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写作业。尤其是,一部分孩子还要上早自习和晚自习,他们待在室内的时间就更长了。回到家里,他们想放松一下,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坐在电脑桌前玩游戏。休息好了,他们要坐在学习桌前写作业。作业完成了,又该上床睡觉了,在床上等待下一个忙碌之日的到来。儿童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以坐或躺的方式来度过的。
当今儿童到户外游玩的频率较低,热情不高。围绕“您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户外空间游玩的次数多吗?”作答时,65%的儿童选择了“少”或“很少”。围绕“您喜欢到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户外空间游玩吗?”作答时,41%的儿童选择了“不喜欢”或“很不喜欢”。尤其是,在回答“在你脑海中,自然是什么?”的问题时,一半以上的儿童给出的答案都是消极、恐怖的自然意象,如毒蛇、可怕的蜘蛛、妖魔鬼怪等。“自然被妖魔化”消减了儿童到户外活动的热情。
绝大部分儿童的博物学知识很欠缺。例如,围绕“请说出5种无脊椎动物的名字”作答时,86%的学生回答不全,13%的学生一个也说不出来。围绕“请说出一种濒危植物的名称”作答时,7/8的学生不知道任何濒危植物,仅知晓几种濒危动物。围绕“哪些动物或植物一旦灭绝了,您会想念它们?”作答时,绝大部分的孩子给出的答案往往是电视上所看到的可爱动物,有20%的孩子甚至把他们平常所见或自家饲养的宠物或驯养的动物也列在其中。由此可见,当今孩子的博物学知识是何等贫乏。
博物学知识是认识自然和欣赏自然的重要前提。对博物学一无所知的人恐怕难以真正地欣赏自然。诚如英国著名博物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赫胥黎所言:“一个对博物学一无所知的人漫步于海边或乡间时,就如同一个无知的人行走在艺术展馆中,虽然艺术佳作琳琅满目,但在他看来无非是一面墙”[5]167。
儿童、家庭和教育工作者对“自然缺失症”知之甚少。围绕“您了解‘自然缺失症’这一术语吗?”作答时,99%的儿童、93%的父母和86%的教育工作者选择了“不知道”或“知道一点”。围绕“您知道在自然环境或户外空间中活动匮乏的后果是什么吗?”作答时,绝大部分的儿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仅知道一两点后果,如缺乏精神、体质弱等,而对其他一些更严重的后果却知之甚少。
河南省X市儿童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在科技产品上花费的时间过多。电视和手机是消耗孩子业余时间的主要电子产品。围绕“你每天看电视吗?”作答时,84%的儿童选择了“看”。围绕“您的孩子每天看电视吗?”作答时,80%的父母选择了“看”。根据成人就“您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长是多少?”这一问题的作答情况,本课题组统计发现,对于8-18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平均每天看电视至少6个小时。在2岁至6岁的孩子中,约30%的孩子的家里的电视在大部分时间是开着的。另外,依据对儿童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的调查得知,孩子过于依赖科技产品,每天玩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的时间较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游戏厅、电影院、运动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室内娱乐场所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吸引着其留在室内。围绕“你可以说出多少个视频游戏或卡通人物的名字?”作答时,90%的儿童能说出至少4个名字,并认为自己特别喜欢电子游戏,在电子游戏上花费了较多时间。
除电视、电脑和手机之外,其它发展较早的科技产品也异化着人的感官,吸引人待在室内。以空调为例,在空调尚未问世时,人们可以推开窗户,感受夜晚凉飕飕的空气,聆听室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墙角下蟋蟀的鸣叫声。但自空调问世后,这种美妙的感觉就逐渐消失了。在美国,1910年时约有12%的家庭使用空调;1960年、1970年和2000年时,使用空调的比例分别为50%、72%、72%。越来越多的家庭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方便的同时,却失去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用科技手段仿造的自然物越来越多,并且极为逼真,诱惑着儿童待在室内。如充气熊、椰子树、人造石头、恐龙世界等仿造物,起初被设计出来是为了帮助孩子获取自然知识。但为了博取眼球、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刺激公众的消费欲望,企业大肆仿造自然物,赚取利润。把自然作为一种市场营销手段的潮流正在日趋蔓延,以致于无论这些仿造的自然物是否能被看到,它们却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存在着。
父母对孩子户外安全问题的担忧是阻碍孩子到户外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围绕“您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独自到户外玩耍或探险吗?”作答时,75%的父母选择了“很不愿意”或“不愿意”。围绕“您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如果没有成人看护,您担忧孩子的安全吗?”作答时,95%的父母选择了“担忧”或“很担忧”。课题组通过访谈发现,很多父母认为户外活动不仅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还会带来安全隐患。父母的担忧或恐惧剥夺了孩子本应享有的大地母亲给予的种种恩惠。
父母对孩子户外活动的担忧或恐惧无处不在,诸如,对交通事故、陌生人、犯罪的恐惧,甚至对自然的恐惧。围绕“您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到户外活动的原因是什么?”作答时,91%的父母给出的理由是“户外不安全”,不安全的因素包括:怕孩子意外受伤,担心孩子遭遇交通事故或被拐卖,等等。对户外安全的担忧导致家长不敢让孩子独自上学。本课题组调查发现,56%的父母在其10岁时都是独自步行或骑自行车去上学,并且不会获得父母的许可,而如今当这些成人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他们中仅有21%的允许孩子独自去上学。家长们所具有的“陌生人危险”意识日益强化。自1980年以来,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程度已经超过了对交通事故的恐惧程度。由于害怕陌生人,父母们不允许孩子独自到户外,更不允许他们和陌生人讲话。
各种媒介对儿童绑架或谋杀等受害信息的大肆或虚假宣传,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安全感,致使父母们不敢让孩子独自外出。另外,不少电影和书籍将自然“妖魔化”,夸大了森林、河流、山丘、荒野等户外空间的危险程度。人们对自然、尤其是对森林很畏惧,认为森林背后隐藏着种种恐怖。自然中确实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但这些风险被各种媒介过度夸大了。
“生态恐惧”(ecophobia)也导致了儿童与自然关系的疏远。美国著名环境教育学家、安提亚克大学“地方本位教育中心”主任戴维·索贝尔认为,“生态恐惧”是指对生态环境恶化、自然家园消逝的恐惧。相较于过去的孩子,当今孩子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当今人既期望保护动物,又害怕动物,他们对待动物的态度越来越矛盾。索贝尔在其专著《超越生态恐惧症:在自然教育中重拾灵魂》中陈述道,学生们从书籍、新闻和电影中了解到各种危及人类生命的环境问题,他们知道在短短一上午的上课时间内,就有一万多英亩的热带雨林被毁掉,为最终成为肯德基快餐的牛群腾出空间。理论上来看,孩子们得知这一严重问题后,本应该会积极地为保护自然、拯救地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事实并非如此。索贝尔强调道:“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大肆渲染人对自然的破坏,也许会造成一种微妙的疏远……我们也从根本上切断了孩子与自然之间的联系”[6]55。没有亲身接触过自然的孩子,不会把自然与快乐、自由和惊奇联系在一起,相反,他们会把自然与危险、恐惧和灾难联系在一起。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看似是在传播丰富的生态环保知识,激发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而实际上却把孩子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自然界已经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了,孩子们就是不想和它打交道”[6]56。
1.以自然为基地的教育缺失
绝大部分的学校从未开展过以自然为基地的教育。围绕“您参加过以自然为基地的教育活动吗?”作答时,94%的儿童选择“很少”或“没有”。围绕“您所在的学校组织过以自然为基地的教育活动吗?”作答时,87%的教育工作者选择了“很少”或“没有”。可见,当今绝大部分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忽视以自然为基地的教育。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学校缺乏相关领域的教师队伍,不知如何开展;另一个原因则是学校过于重视室内教育,不愿意冒险或花费时间带孩子到室外体验自然。
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与自然相关的课程。围绕“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过鱼类学、鸟类学、爬行动物学、哺乳动物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作答时,91%的儿童和83%的教育工作者选择“否”。尤其是,无一所学校开设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动植物的选修课。可见,学校忽视了对自然科学课程的应有重视。在未来的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应恢复鱼类学、鸟类学、爬行动物学、哺乳动物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以利于增加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拉近儿童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做好铺垫。
几乎所有学校从未开展过应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活动。围绕“您听说过儿童自然缺失症吗?”作答时,所有的儿童、92%的父母、85%的教育工作者选择了“没有”。围绕“您所在的学校开展过应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活动吗?”作答时,几乎所有的儿童和教育工作者选择了“没有”。欧美国家的许多学校在应对儿童自然缺失症方面已经展开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而我国在这方面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学校对室内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大,过于看中学生从电脑等科技产品上获取知识的能力。一项研究表明,30年来,电脑和孩子的学习能力之间只有一项明确关联:孩子们过分依赖电脑去获取教育资源,但很少会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许多学校在科技方面投入的资金增加了至少两倍,但他们却不愿提供地方本位、环境本位或自然体验式的教育课程。
2.绿色校园建设力度不够
X市的绿色校园数量仍较少,不少学校对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围绕“您所在的学校在校园绿化方面做得足够吗?”作答时,82%的儿童和67%的教育工作者选择了“欠缺”或“很欠缺”。另外,本课题组亲自观察了50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其中大多数的学校在绿色校园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校园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方面缺乏从儿童与自然相融合这一角度的思考。
3.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不够
体育课恐怕是唯一允许孩子们在校期间可以较长时间待在室外的课程。围绕“你喜欢到室外上体育课吗?”作答时,94%的儿童选择“很喜欢”或“喜欢”。围绕“你每周有几次体育课?”作答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学生选择了“1次”。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无一所学校愿意每周开2次体育课。更令人堪忧的是,数量已很少的户外体育课往往会因为天气原因或学校的各种活动而取消掉。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X市的所有学校中能坚持定期上体育课的班级的比例从59%减少到46%。尤其是,不少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单一。在个别学校的体育课上,孩子们来回从操场这边跑到那边,这就是他们一整天的室外活动。许多学校的活动场地单调,缺乏自然因素的融入,几乎没有一所学校的体育场是自然化的场地。
4.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重
学校给孩子布置的课外学习任务重。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提高学校知名度,学校平时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量较大。中小学生回到家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作业,这些作业至少要花2-3个小时才能完成。不少孩子要做到晚上10点或11点才能完成。围绕“你平时需要完成的作业多吗?”作答时,76%的儿童选择了“多”或“很多”。围绕“您孩子平时做作业的时间长吗?”作答时,83%的父母选择了“长”或“很长”。如此以来,孩子们每天晚上到户外玩耍的时间就很少了。
X市许多社区的环境绿化不尽如人意,一部分社区脏乱差。尤其是,社区中适合孩子户外活动的场地太少或太小。围绕“您对所在社区的室外环境满意吗?哪些方面令你不满意?”作答时,69%以上的父母和儿童均给出“不满意”的答案。围绕“您所在的社区中适合孩子户外玩耍的地方多吗?”作答时,79%的父母选择了“很少”或“少”。围绕“您所在的社区中适合孩子户外玩耍的地方大吗?”作答时,88%的父母选择了“很小”或“小”。可见,过去在社区规划方面,相关部门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缺乏足够的考虑。社区是否美丽干净,社区中是否存在适合孩子户外活动的场地,影响着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意愿。
公园中适合孩子玩耍的野地面积锐减。一般来说,孩子们喜欢到公园里没有被人工修剪过的,有很多植物、石头、树叶和泥土的荒地中玩耍,而这样的地方却在逐渐减少。围绕“您居住地周围的公园中适合孩子玩耍的野地空间大吗?”作答时,68%的父母和75%的儿童选择“较小”或“小”的答案。公园中适合孩子们随心所欲地自由玩耍的野性空间越来越少。当今的公园过于人工化、科技化,不再具有野性,逐渐转变为商业化的游戏之地。为了让公园变得更安全、便于游览,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将公园中原有的野性打磨殆尽,将公园改造得更像迪士尼欢乐园。其实,这些人工化、科技化的乐园远不如荒野带给孩子的诱惑大。
孩子们心目中大都缺少一个自己喜欢并定期去那里玩耍的自然之地。围绕“你有一个自己喜欢并经常去那里玩耍的自然区域吗?”作答时,4/5的孩子选择“没有”。围绕“您小时候有一个自己喜欢并经常去那里玩耍的自然区域吗?”作答时,85%的父母选择“有”。可见,与父母辈相比,当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一个自己可以经常去那里玩耍和放松自我的户外空间。父母应帮助孩子找到这样一个特殊区域。
家庭时间是影响儿童户外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缺乏时间陪孩子到户外活动。围绕“您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多吗?”作答时,82%的父母选择了“很少”或“少”。围绕“您每天陪孩子一起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多吗?”作答时,86%的父母选择了“少”或“很少”。围绕“您认为自己平时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原因是什么?”作答时,73%的父母给出的原因是工作忙,压力大,没有多余时间。其他父母给出的原因是:没精力,没心情,没资金,户外体验不安全,等等。根据家长们对“您平均每天有多少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本课题组发现,家长们平均每天有97分钟是在车上度过的。根据家长们对“您的周末是怎么度过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本课题组发现,家长们的周末不再是用于休闲娱乐,而是用来处理积压一周的杂七杂八的琐事。有些父母甚至牺牲周末去工作。当今父母每天陪孩子到户外活动的时间确实很有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促使父母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或培训班,以培养孩子的各种才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围绕“您这学期给孩子报了几个辅导班或培训班?”作答时,选择2个以上的父母占了80%。上各种辅导班或培训班,将孩子们已很有限的户外玩耍时间变得更少了。
全球自然环境面积在大幅消失,城市、郊区以及乡间的自然风景正在被迅速地、大面积地侵占。儿童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是土地孕育了人类,而并非是人类主宰和塑造了土地,人类面临的最大悲剧,将是地球上再也没有土地可供人类塑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一致认为,自然栖息地的消失必将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影响。美国生物学家伊莱恩·布鲁克斯认为,不管在城市中接触自然是多么地困难,每个成人和儿童必须要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和认识自然,如此方能从自然中获取恩赐。布鲁克斯在肯定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极为惋惜自然景观的日渐消失,曾经造福于全人类的自然景观如今却沦为人类大肆污染或破坏的对象。自然区域在大幅消失,孩子们丧失了到自然中玩耍的根本条件。
欧美国家的各级政府部门在应对儿童自然缺失症方面已经出台不少政策,这些政策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例如,在英国,整个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存在着“必须要做点什么”的共识。2011年6月,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必然选择:获取自然价值》(The Natural Choice: Securing the Value of Nature)的政府白皮书,其中明确提出了若干项旨在将儿童与自然界联结起来的建议,诸如,政府要认识到国民对“自然的健康服务”、特别是与儿童身心健康相关的服务需求;承诺通过向学校提供实际支持和减少繁琐程序,促进学生到户外学习;在当地和更广阔的乡村建立更好的接触自然的邻近通道,以便让儿童(和成人)体验自然[7]44-53。由英格兰自然署发起的“自然联结”(The Natural Connections)项目旨在引导大多数学生到户外学习,这是实现真正、持久的变革所需的一份面向全行业的倡议。英国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家庭自然俱乐部(Family Nature Clubs),拉近儿童、家庭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该模式已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取得较大成功。至今,我国相关机构和部门仍未给予“儿童自然缺失症”应有的足够重视,“儿童自然缺失症”的针对性政策已然缺位。
综上所述,儿童是自然之子[8],自然是儿童最为生动形象、可充分感知的生活场所[9],然而当今儿童的户外自然体验却日益减少,以致于他们患了自然缺失症。儿童自然缺失症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儿童个人缺乏自制力,易被科技小玩件吸引而不愿走出室内;家长缺乏陪伴孩子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和热情;学校缺乏针对儿童户外体验和自然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认识不足,等等。抵制儿童自然缺失症,并非一方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家庭和政府等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在学校,自然教育应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提升公民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认识是应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第一步。倘若每个成人“能像重视孩子感冒、发烧、腹泻和营养缺乏病那样,去重视儿童自然缺失症,那么我们在抵制儿童自然缺失症的道路上已成功一半”[4]。本文的研究不仅对国内展开针对儿童自然缺失症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对于培育儿童融入自然的意识、实现儿童与自然的重新联结、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