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红色精神蕴涵研究

2020-02-24 23:17陈文林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仁化韶关革命

陈文林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精神,并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根据《广东省红色军事文化遗产名录》所载,韶关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重要红色遗址达37处之多。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中,作为韶关文化资源内核的韶关红色精神研究显得比较匮乏。为此,本文拟对韶关红色精神基本内涵与价值意蕴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为弘扬韶关红色文化、开发韶关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传承韶关红色精神提供些许借鉴。

一、韶关红色精神的基本内涵

韶关红色精神是广大韶关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韶关革命者身上的崇高品质和精神财富,以“忠诚坚定、艰苦奋斗、一心为民”为基本内涵。

(一)忠诚坚定

忠诚坚定,即胸怀理想、心有信仰,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笃定信仰、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守。忠诚坚定植根于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彰显一种“敢想”的态度立场,是韶关革命斗争的内在精神动力,成为韶关红色精神的灵魂。

1.赤胆忠诚的赣粤边特委书记李乐天。他出生于南雄书香门第,从小就思想活跃,中学刚毕业就决定放弃升学机会,毅然回南雄投入如火如荼的工农革命运动。1927年春,李乐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以共产党员和农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农民自卫军,与百余名共产党员和农民协会骨干举行秘密会议,决心拼死干革命,组成敢死队,为南雄人民除去卢琨、黄逸品、麦显荣三大害,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不久,李乐天和县委主要领导人曾昭秀、陈召南、彭显模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决定举行南雄武装大暴动。取得胜利后,召开万人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在陈毅、项英领导下,李乐天组建油山游击队,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发展壮大武装力量,积极开展领导以油山为中心的粤赣边游击战争,组织群众安全转移、保障部队供给、建立秘密交通站,密切配合红军反对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的多次“围剿”,为粤赣边游击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底,李乐天在返回游击区途中不幸遭到国民党军包围,战斗中腿部受伤,为掩护其他同志突围,毅然甩开警卫员单独与敌人周旋,沉着应战击毙数敌,最后壮烈牺牲,彰显赤胆忠诚,被称为“赣粤边人民的出色领袖”[2]。

2.坚贞不屈的妇女主任邓如兰。在北江张光第、曾昭秀、周序龙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思想的熏陶下,邓如兰通过学习和参加农民运动,结识了韶关曲江早期农民领袖叶凤章、中共六大代表叶发青以及县委常委刘福。1925年邓如兰成为广东妇女协会曲江分会妇女组织人之一,积极参加妇协各项活动并大力开展妇女运动,思想和政治觉悟得到极大锻炼和提高,于192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她始终坚信革命成功,沉着坚定、绝不气馁,与张九成(曲江县委委员)、陈友德等中共党员一起坚持在韶关曲江进行秘密活动,恢复农会会员达一百余人,组织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发动码头工人取得增设安全措施、提高工资待遇的斗争胜利。在召开贯彻曲江县委关于继续发动群众起来武装暴动、组织工农赤卫队牵制敌人的秘密会议时,由于反动分子告密,邓如兰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她受尽酷刑和百般凌辱,始终没有暴露其他共产党员和党组织的活动情况。在刑场上,她仍坚信共产主义,毫无惧色,慷慨就义,充分展现坚贞不屈、至死不渝的崇高形象。

(二)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表现为英勇顽强、浴血奋战,彰显一种“敢做”的勇气,是韶关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成为韶关红色精神的核心。

1.浴血奋战的仁化暴动。“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共北江特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先后领导曲江西水暴动、乐昌坪石暴动、仁化暴动等北江农民暴动,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及其统治根基。1928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确定把仁化作为北江暴动的中心,指出“该县工作极为重要,将成为北江第二割据局面的中心”[3]。阮啸仙到仁化担任县委书记,成立仁化县委员会和区乡级苏维埃政府,积极宣传发动群众,领导组织华阳寨和石塘寨战斗。其中石塘寨(双峰寨)保卫战在国民党军队长期围困和猛烈攻击下坚持时间长达九个月,守寨军民浴血奋战、宁死不屈,400多人壮烈牺牲。仁化暴动持续时间长,战斗异常惨烈,书写了广东革命史上的悲壮篇章,被广东省委称为“农民暴动中最伟大的战斗”[4]。阮啸仙在中共六大会议上对仁化暴动的经验教训作了专题介绍,受到共产国际高度关注,也给当时全国各地农民武装暴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仁化暴动展现出的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大无畏等精神,谱写了人民武装斗争的光辉篇章,永远激励着韶关军民顽强拼搏、奋勇抗争。

2.艰苦卓绝的粤赣边游击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项英等突围到达油山,在崇山峻岭、草丛密林之间与国民党军周旋,领导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粤赣边游击战争。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无所不及的残忍手段,从正规军到由土豪劣绅、流氓、恶棍组成的“还乡团”“暗杀团”,进行“围剿”“清剿”“驻剿”“搜剿”。阮啸仙、李乐天、曾彪等一些重要红军领导人先后在国民党围追堵截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红军和游击队力量曾一度严重受挫。面对严峻局面、恶劣环境和残酷现实,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坚持战斗。“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这是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词》中对粤赣边游击战的真实描述,也是红军和游击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即使在最危急关头,红军将领们也没有被困难吓倒,展现出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粤赣边三年游击战的地位作用,中共中央在《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中作出了高度评价:“南方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基本上正确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致能够保存各游击区在今天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今天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这是中国人民一个极可宝贵的胜利。”[5]粤赣边游击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长期艰苦奋斗精神与坚持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6],也是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和永续传承的精神品质。

(三)一心为民

一心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的体现和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落脚点。一心为民表现为密切联系群众、无私奉献,彰显一种“敢担当”的精神,是韶关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成为韶关红色精神的本质。

1.积极营救农友群众,维护民众利益。农运主席蔡卓文积极宣传、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全县开展农民运动,不久成立安岗村农民协会并担任主席,积极推动和促进附近各村的农民协会建立。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王永璜企图弹劾解散农会,他率先带头质问和阻止并取得斗争胜利。不久,他组织仁化农军配合北江工农自卫军,共同攻取仁化县城,破监营救“被捕农友和群众80多人”[7]。他还主持审判当地土豪劣绅,处决几个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随后还配合朱德红军部队再次攻占仁化县城,救出“农友50多人”[8]。南雄县苏维埃政府领导南雄各地农民广泛开展以“平田”“平仓”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运动,查封、没收反动地主豪绅的谷仓、财物,焚烧一批地主的田契和借约,并把没收来的谷物、财物,及时分给贫苦群众。“数万农民分得胜利果实,个个欢天喜地,扬眉吐气,对共产党和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充满了热爱和信赖。”[9]

2.密切联系群众,发展壮大党组织力量。阮啸仙在担任仁化县委书记时,明确规定县委常委每天开一次会,县委委员每三天开一次会,研究分析农运斗争形势,讨论布置工作,亲自带领县委一班人每天深入到各乡村去宣传、发动群众,确立“勇敢农民和现有农军无条件容许入党”原则,大力发展组织力量,“安岗现已发展同志四十五人……老董塘吸收同志28人,杨屋10余人。”[10]他还亲自给党员上党课,抓紧对党员进行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和觉悟,使仁化各级党组织在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中发挥了积极领导和模范带头作用。

二、韶关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

韶关红色精神形成于革命洪流,对策应支持革命斗争、宣传践行革命思想和培养造就优秀军政干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新时代背景下仍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凝聚发展共识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11]红色精神凝聚思想共识,成为精神动力,在实践中能转化为实际行动。韶关作为广东北大门和老工业城市,一代接一代的韶关人用生命和汗水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磨砺形成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为核心的韶关工矿精神[12],是推动韶关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韶关红色精神是在革命洪流中磨砺而成、展现在革命者身上的高尚品德。无论韶关工矿精神还是韶关红色精神,与韶关红色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共同构成韶关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契合韶关今天的发展需求,成为新时代韶关发展的普遍共识和思想动力。

(二)丰富红色旅游文化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的革命活动及其结果,表现为人们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质形态、信息形态、精神形态的历史遗存。”[13]韶关红色精神表现出来的是红色文化,就其实质是一种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韶关红色精神中的人物、事件及其历史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既可以提升韶关城市文化底蕴,也有助于丰富红色旅游文化,极大地促进韶关旅游城市的发展。对韶关经济比较落后的革命老区而言,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为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提供思路和借鉴。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革命洪流中,韶关这片红色热土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军政干部。韶关红色精神包含影响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感人肺腑的英雄传奇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构成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韶关红色精神充分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既可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广度,也能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亲切感,从而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韶关红色精神的理论价值

(一)深化革命历史研究

体现韶关红色精神的不仅包括北江农民暴动助推革命形势、坪石大捷壮大革命武装、仁化暴动开辟“海陆丰第二”革命根据地、南雄水口战役稳固中央苏区等重大历史事件,也涵盖赤胆忠诚的赣粤边“游击司令”李乐天、一心为民的农运主席蔡卓文、机智勇敢的农协执委李载基、视死如归的巾帼党员陈桂英等众多韶关革命英雄人物。深入研究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既能深化革命历史研究,也可以丰富韶关红色文化。

(二)拓展革命精神谱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4]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峥嵘岁月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积淀形成包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铸就中国共产党博大精深的精神谱系。韶关红色精神是广大韶关军民在革命洪流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忠诚坚定、矢志不渝,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一心为民、乐于奉献”为主要内容。深入研究韶关红色精神,既探讨与其他革命精神的相通之处,也把握自身特色与蕴涵,有助于丰富拓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

(三)丰富管党治党理论

在韶关红色精神形成和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党的革命思想以及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力量等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例如“南韶连会馆”“南雄留省学生会”“青年学社”等一系列社团组织的建立,对吸引进步青年、发展壮大党组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雄声》月刊向南雄的青年学生、工人和广大劳苦大众宣传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激发了南雄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北江日报》坚持进行联合抗日及持久战的宣传,深受韶关群众的欢迎,巩固和扩大了北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北江特委开展与陈汝棠、黄开山、张光第、莫雄的统战工作,发展壮大统一战线力量,为抗击日本侵略和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宣传、动员、统战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不仅可以丰富管党治党理论,还对新时代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仁化韶关革命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仁化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仁化掠影
好样的仁化 也应“高看”和“厚爱”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