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这种互动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知识传递来进行。大学生支教就是其中一种活动形式。支教不仅能够促进乡村地区学生个性化发展,还能促进乡村社会化发展,实现教育扶贫。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深入农村地区,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成果和现状也接踵而至。
大学生支教模式现有两种,在校期间参加支教、学校社团利用课余时间支教和利用寒暑假时间返乡支教。据调查,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大学支教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有64%的大学生有意愿参与支教。从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在校大学生不仅仅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大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分科明确,专业性明显。在大学里面,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自己的专业性学习研究,从进入大学开始就有一定的就业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学习,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实践性及创新性。
在大学里面,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多样。从课堂学习形式来看,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和方式众多;从课外实践来看,大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方式;从自学能力来看,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参加各种讲座以及第二课堂等等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从大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他们具有很明显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有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紧跟社会时事,教学内容更新较快,知识更新更快。这就对大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研究性提高了要求,要求大学生从课本知识出发集百家之思想,再进行思考得到自己的见解。在大学四年,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业,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都带有明显的探索的性质。
除此之外,对于偏远地区来说教师数量不足是个普遍的现象,偏远地区对老师需求大,大学生对于支教也非常有意向,有需求有供给,共同给偏远地区的孩子送去温暖。
大学生支教对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帮助扶持,也改善了其“软件”教育资源,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支教将高校智力和城市资源带到广大偏远地区,积极推进农村教育。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农村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运输不便利,导致其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在这一情况下,大学生支教可以帮助对口学校与外地组织建立长期的援助关系,学校也将获得物质帮助,给学校带来新知识开拓学生和教师的视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到支教的队伍中,支教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在日复一日的支教工作中对支教的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和提升产生影响。其中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奉献精神,令大学生毕业就业意愿、对待工作态度、就业岗位价值等产生改变。成为日后农村教师群体的后备军,对于农村教育给予了巨大的帮助。
支教大学生来自各个城市各高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形成长期支教帮扶联系后,有利于增强支教学生学校与被支教地区学校教师之间的信任,以延续支教成果,作为补充该地区教育资源的一个途径。
大学生支教是高校进行社会实践检验的一个实施方法,比如大学生“三下乡”就是高校在暑假期间开展的一项进行基础教育研究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检验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为对口帮扶,通过下乡支教等形式,将高校智力,文化,科技带入农村,为农村建设提供助力。支教作为三下乡一种实践形式,要求支教学生掌握知识,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高校也能在此过程中检验和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社会工作经验的一个途径。学生实践能力增强,也将促进高校对基础教育实践的重视。
在过去,农村网络几乎微乎其微,设施设备均不完善,但在今天,随着我国全面脱贫战略的实施,网络建设也深入农村。我们的网络发展也取得极大的进步,5G的突破性研究,使得网络跨越大山的阻隔,网络信号在农村也非常的强,峰值速率能够在10Gbps以上,上传速率提升5倍,下载速率提升10倍。直播与视频传输将完全没有卡顿。意味着在未来,5G将会是一个发展的转折点,网络走进大山深处,服务于偏远地区的农民,让互联网充分发挥作用,让人民都有幸福感。我国先进的5G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地方,信息化的全面落实就相当于全面实现了社会现代化。
也就是说未来大学生的支教方式将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支教授课将成为可能,远程支教授课不仅仅有硬件技术的支持也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同学提供更多资源,扩展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基础素质课程。
1.互联网支教形式多样,克服了时空限制
传统支教采用的是“一对一”模式,即同一时间一个支教老师对应一个班级进行授课,互联网教学则打破传统,实现“一对一”模式和“一对多”模式并行,即同一时间一位支教老师给多个班级上课。“一对一”能够针对不同学校上课的时间来安排课程,“一对多”有助于乡村学校课程的从无到有,能够充分覆盖全国各地乡村学校。同时,互联网支教整合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在正常教学外允许学生按照自身水平选择合适的课程自主学习,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开发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互联网课程资源
一般来说,互联网支教的受众是乡村小学,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应加强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与任务。因此,互联网支教开发了音乐、美术、科学、心理健康、网络素养、写作等课程,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还开拓了视野,提高知识水平。而且相比初高中,互联网支教不仅能提供更大容量的优质课程内容,更能接纳更多非教师专业的支教形式。
3.建立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保障机制
大学生支教多是短期的,由大学社团或公益性团体组织的临时性活动,组织灵活自由,因此需要相关制度的规范管理。互联网支教实现了组织化管理,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循环和常态化的支教活动,促进支教活动的实效。
4.延伸了大学生支教的长期性
大学生支教一般是短期性的,支教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支教时长平均低于1-2个月。对于支教者而言,适应学生和环境的磨合期甚至比支教期更长,支教效果微乎甚微。互联网通过屏幕固定了老师,不用再频繁更换任课教师,既提高了支教大学生的教学能力,又突破了时空限制,帮助乡村学生实现“上学梦”。传统支教花费的磨合时间被节约了,产生出高频高质量的支教。
5.开启了教育扶贫新模
教育资源的稀缺分布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状况,通常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城市学生学习水平高于农村学生。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农村地区的学生要想成功实现社会流动,只有通过教育,甚至只有通过优质高等教育才能实现。从这一点,互联网支教充分发挥师资、技术、课程资源优势,弥补乡村地区师资薄弱、技术落后,兴趣类课程缺失的弱点。
大学生支教是高校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农村教育的基本方法,同时对实现乡村振兴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培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了加强促进的机会,是培养优秀的社会型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