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伟 陈佳艺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特征的新兴产业,强调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并依靠个人(团队)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营销来创造出高度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继续开拓的新思路及方向。
浙江省是文化大省,文化创意资源和创意人才资源均十分丰富,在传统产品的转型升级,艺术品、文艺演出、时尚消费以及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品位提升等方面,创意需求十分旺盛,助推了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88%增长到7.2%[1]。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0091亿,较2017年增长12.3%。其中,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文化产品制造等优势产业更是发挥带头作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杭州、宁波、金华三座城市集中了全省60%左右的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浙江省创意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日益显现,拥有大气开拓的创业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集聚文化创意人才,既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享受着优厚的文化创意投资环境。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在新技术与现有产业的融合、新技术人才、新技术符号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新技术与浙江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足,优势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文章也做得不透,市场增值能力不够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2],支持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有所欠缺,现阶段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
二是浙江省虽然拥有多所文化艺术类高校和大量相关专家,但缺少对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型、文化贸易型和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科技人才,缺少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数字艺术复合型等领域的人才。产学研合作尚存在合作意识不强、平台发育有待完善等问题,联动机制还未建立,难以吸收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落户。
三是新技术虽已在浙江省不断应用与发展,但目前仍缺少具有自主核心版权和特色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中有标志性、有影响力的重量级符号还不多。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内容不足、品牌不够、特色不鲜明等明显问题。因此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新技术,加强自主研究力度,掌握核心技术,逐渐形成别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把新技术、文化、创意等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整合交融,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科技产品就会层出不穷,产业链将有序发展,整体社会支持不再被细分化,而是全方位地发挥作用,从而推动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市场上也由此出现了新的服务和交易行为[3],大众对非物质商品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产业价值链更加复杂、广泛地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也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从区域系统层次来看,新技术的发展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技术发展直接作用于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城市文创产业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推动城市中多种产业经济增长要素的重新组合,建立起城市内联系更紧密、更具生命力的产业。商业模式的转变必将催生大量的需求缺口,进而刺激生产技术的更新,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又恰恰能为新技术的产生提供优越的外部条件。从集群系统层次来看,技术发展推动了文创产业园区的创新效应极化和外溢,产生了产业集聚区的技术平台极化与带动效应。文创产业园区在生产传播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大提升了非物质的商品化程度,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产业模式,扩大了市场,也使得参与市场的各方联系更加紧密,更为丰富的产业价值链因此形成。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更多包含多种关系的产业集群,如关联性集群、竞争性集群等,从而反作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发展。从产学研主体层次来看,技术的发展必然对文化创意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就需要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文创创新研发中心发挥自身核心优势,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平台,达成产学研互融的合作目的,通过该平台,培育出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人才的储备力量。而在人才团队和机构、创意设计中心提升层次和水平的一系列进程中,新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新技术无疑为其营造了一种“互联网+”产业新形态,也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按照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新技术背景,基于对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原有发展模式和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系统调研,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在智能化、集约化、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五个方面实现较快提升。
新技术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应该着眼于文化创新和信息集成两方面,在当前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有效运用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借助VR、AR来实现创新体验,将原本静态的产业通过情景交互式体验、虚拟与现实场景的再现,构建起跨界的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无论杭、甬、温、绍等综合性创意城市的引领发展,还是浙中北、浙东沿海沿湾、浙西南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板块的发展,都需要更为创意智能、集成生态的智慧型发展。
集约化发展即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制度加持、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途径,拓展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发展空间以及激发相关产业新的发展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文化重点区块间的空间联结、功能联系和产业联动,协调和优化各文化重点区块[4],以调高效率和效益为要求使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发展为具有较大规模、完整产业链,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尚存在着自主核心版权和特色文化内涵缺乏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亟须健全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品牌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首先,鼓励研发核心技术,提升发展速度,加快完成高新技术认定。在法律保护有效期内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并继续进行改良和完善,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高度。其次,不断丰富产业的品牌内涵和优势。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政策优势和经济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发掘品牌内涵,给品牌注入新鲜血液,深入改革创新,让品牌与群众需求共进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公众面前提高影响力。
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要依靠市场化发展,即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构建起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体系。再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发展并提升市场化文化,激发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园、文化小镇、文化街区等的发展能力、新生动力和主体活力,不断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使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国际化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和环境适应性,也使文化产业的成长进入正轨。例如杭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需要拥有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和硬实力,从而充分发挥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先发优势。不断提升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从而带领浙江省的其他城市并驾齐驱,对接更多的国际资源获取。国际化发展亟须具有创新意义和全球震撼力的中国精品、中国文化形象以及面向国际的大国工匠精神,在全球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大变局中,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把握全球文化话语权的基础上站稳脚跟,让世界听到中国文化的声音。[5]
依据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浙江未来发展的战略要求,下面从加强规划管理、科技支撑、竞争力、发展活力等方面,探讨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
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加强产业规划管理,结合“十三五”期间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存在困境,展望“十四五”,积极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十四五”规划,聚焦新技术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探索以综合性创意城市为引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板块为主要载体、文化产业重点区块为关键的发展模式。产业规划需要重视引领作用、突出本土原创特色,沿用政府主导与有关企业结合、区域协作与产业融合结合、整体转型与重点突破结合[6]。根据产业规划和实施情况,加快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保证基础设施社会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其经济效益。
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需不断融合新兴技术,创新文化创意作品,加强市场传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一是要改善现有一些地区中大学、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现状,加快引进国际性高端人才团队和高层次的研究院所[7]。二是要积极调动各方社会资源支持参与科技创新,增加政策支持和给予经济补贴。广泛汇聚社会力量招贤纳士,进行集中培训和继续教育,着力培养技术型高层次人才。做好“两手抓”,一手抓好科研机构的建设,提高质量;另一手完善培训基地的合作,增加数量,使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超越原有的水平,走在高端技术的前列,引领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如浙江嘉兴开发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在全省获得推广,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办理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手续时的诸多痛点难点,为贯彻落实国家科研优惠政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三是要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学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加强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培育,共同建立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使得文创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路径深度融合。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和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数字诗路e站”,是浙江省诗路数字化平台工程的重要内容,利用VR、AR、3D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整合开发诗路沿线地区的诗词、景点、历史遗存和非遗传说等IP资源,构建具有“浙江特色”虚实结合的诗路数字化平台。
新技术背景下要加快文化创意与新技术、传统产业的融合,引导和支持传统文化产业不断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品牌,以原创性推动浙江省广播影视传媒、游戏动漫、休闲娱乐、体育产品制造和流通等传统产业推陈出新,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优结构的产业体系,建设相关文化产业技术平台,拓宽文化传播途径,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快文化产品、文化类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深化推动教育培训、商贸旅游、节会展会、休闲体育、信息服务等消费新业态与文化相结合[8],强化对居民文化消费理念的引导,不断满足大众变化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助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近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支付宝、微信、华数等互联网平台发放文旅惠民红包,加速文化产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复苏。今后浙江还将通过“浙里好玩”平台,持续推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升级和服务。
新技术背景下需要充分结合城市、板块、地区优势,不断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活力。一是发展杭、甬、温、绍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创意城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融合现代新技术,打造新技术时代的城市发展样本,引领浙江省的其他城市并驾齐驱。比如杭州城市大脑文旅系统推出“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等服务场景,让游客充分享受到杭州旅游的方便快捷。二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板块,浙中北、浙东沿海沿湾、浙西南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板块,要各自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板块的聚集、培育和推动作用,加强推进新技术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近年来,宁波象山石浦的一些渔村,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些特色乡村脱颖而出,老村焕发新活力,受到网友欢迎,成为“网红村”。丽水缙云县双溪口村凭借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浙西南板块典型的红色旅游景点,借助打造特色的网红路线,探索走出红色旅游的新路子。三是要发扬文化产业重点区块示范与领头羊作用,打造一批特色优势显著和辐射能力宽泛的文化创意街区、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小镇,并通过聚集效应吸引相关产业进驻文化产业重点区块,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和促进政企协同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孵化、创业成长空间,全力打造合理布局、完善的设施与服务、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促进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例如绍兴对黄酒小镇未来的定位,是世界级的黄酒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和绍兴黄酒悠久文化融合于一体,深入推进产业整合、文化传承、产城共融[9]。
在当今新技术高速发展下,更需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等各项服务的保障。一是要汇聚高端创新型优秀人才,重点优化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留存的激励机制,对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企业与个人给予优秀表彰和丰厚奖励。调动省内多个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共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产业带,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基地的发展,为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新技术人才梯队打下坚定基础[10]。二是要修订、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产业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保责任落实到位。积极营造优化发展的产业环境,形成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如浙江东阳打造“无证明城市”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缩短了营业执照的办理时间,企业影视剧内容审查也简便了许多,大大便利了企业、经营者及“横漂”一族。三是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和企业商业秘密。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以保护文创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浙江已正式启动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围绕省内各类主体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以及知识产权助力复工复产等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开辟出一条商标权与专利权——“双权”保护同步、海内外“护权”同等、行政维权援助同向的快速便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