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州市同庆镇宏道小学 陈毅平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语文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师的思路之内,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一个好学生就是要善于提出一些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甚至善于提出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
在教学《称象》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在教学任务结束时我对学生说:“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想一想,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一起解决,能够提出深奥一些的新鮮的问题更好”。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似有所思,我也插话:“我真佩服曹冲这么聪明,居然想出这么好的办法……”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能想出这样的问题,是超越课文之外的,也是一般的学生所考虑不到的,我当即表扬了他。我告诉学生,他是利用“事物替代”“化整为零”的办法称象的。“请同学们想一想曹冲用什么替代什么?为什么要用石头替代象呢?”此时学生已思如潮涌……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善于发现现象与问题之间隐蔽的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人物与问题。
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许多不同观点的问题,有学生提出:“廉颇是武将,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保卫赵国,蔺相如只是个文官,职位却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是可以理解的,不能说廉颇只是追求名利地位”。也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廉颇比蔺相如重要。没有蔺相如,廉颇一样可以保卫赵国。”又有学生提出:“蔺相如的功劳应该记在廉颇身上,因为他‘负荆请罪’。”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将蔺相如的功劳光记在廉颇身上,假如蔺相如不接受廉颇的请罪,他们也不能和好。”……这样不同的看法还有很多,尽管他们对人和事件的评价不尽正确,但至少激发了他们多角度的思维。
这里说的“变向思维”,指的是让学生改变思维的方向,或由顺向思维变为逆向思维,或由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顺向思维”和“单向思维”是造成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的一个根本原因,因而,教学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变向思维”。 例如,在教学《琥珀》一文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只有蜘蛛和苍蝇凑巧被松脂包住,才能形成这块琥珀,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想象是合理的”这一点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事情不是那么凑巧呢?”这下子引发了学生的变向思考。有的说:“要是蜘蛛把苍蝇吃了,琥珀里就只有一只蜘蛛了。”有的学生说:“蜘蛛还没扑到,松脂滴下来,琥珀里就只能看见苍蝇了。”还有地说:“蜘蛛还没扑过去,苍蝇飞走了,松脂滴下来,这样琥珀里什么也 没有。”……学生的思考新颖而且合乎情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克服“从众心理”就是不盲从于课文内容和老师、同学的意见,敢于提出疑问。记得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颖而又颇具思考价值的问题:“敌人为什么不把泸定桥炸毁?他们没有想到吗?”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书、查阅课外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弄明白这个问题后,那个提问的学生高兴极了,为自己具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自豪。 总之,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作用,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引导,其核心是问题驱动思维,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生思维动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