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的哲学方法与精神力量

2020-02-24 19:33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闽东宁德同志

陈 锋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调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宁德系闽东革命老区,陆海面积一比三,居住着畲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当时交通闭塞、信息短缺,被称为“黄金海岸的断裂带”,2/3为贫困县,属于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此前,宁德干部到省里开会都坐在最后一排,因为宁德经济水平在全省排最末。而在习近平同志任职两年后,全区94%的贫困户基本实现衣食无忧。1990年8月12日,《人民日报》以《宁德越过温饱线》为题,报道了宁德摆脱贫困的奇迹。

30年弹指一挥间。党的十九大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战,2020年是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如今回看“宁德模式”,感悟其摆脱贫困的谋划部署,深切体会到习近平同志作为战略型领导人,富有深厚哲学素养和强大精神力量,激发和引领夺取脱贫攻坚全胜的内生动力。

一 思想解放,弱鸟先飞

摆脱贫困从何处破题?习近平同志指出,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摆脱了头脑中的贫困意识,才能使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种在尊重客观实际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党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哲学智慧、斗争艺术、革命精神。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论持久战”,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再到“必须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一以贯之,撼天动地。

1937年7月、8月,毛泽东同志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著成《实践论》《矛盾论》,其中集中提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创造性地指出,在社会矛盾体系中,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诚然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但是,“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主观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客观”的著名论断。

与此种主观能动论相契合,习近平同志到宁德两个月内,一个县一个县调查研究,提出了“弱鸟先飞”的脱贫理念和脱贫思路。他认为,主观能动可以转化地方贫困的局面,只要观念不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能不能先富,关键在于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和决心。党员干部和群众,当务之急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跳出老框框看问题,扫荡穷自在、等靠要的旧思想,把精神振奋起来。他循循善诱讲道,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这样做只能起消极作用。人穷志不穷,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同志援例做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形象生动,既是讲事实、摆道理,又是作动员、树榜样。他指出,沿海开放省份广东开放得早,又走得快,成就斐然。最重要的是广东人从上到下,都有一种“先飞”意识,“先飞”欲望极其强烈,终究飞起来了。对于宁德这样的弱鸟要想先飞,首先要更新观念和工作思路。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观念,都应成为“弱鸟先飞”的意识动能。当时,不少人仍旧认为,贫困地区要靠国家多拨资金、多安排一些计划支持,习近平同志转化支点指出,关照多一点总不是坏事,但有必要摆正一个位置,即把解决原材料、资金短缺的关键,放到自己身上来,这个位置的转变,是“弱鸟先飞”的第一要义。

思想解放了,工作抓手在哪里?习近平同志认为,从基本上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来看,闽东的条件不如别的地方,“硬”的缺少些条件,可以多讲“软”的,在抓软件建设上下功夫,筑巢引凤。他要求一开始就要有全新的办法,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改善服务质量,从“一个窗口,一个图章”抓起,改善投资环境,在“水、电、气、路、桥”等方面创造一个起码的招商引资基础条件。在坚决执行国家制定的法规、条例的同时,针对实际考虑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他当时就提出,不要把外商投资企业办成国营企业,要真正让外商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生产管理。打开思路、打开门路,这就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了。如此做足软功夫,成就了贫困地区“弱鸟先飞”以至飘洋过海的现实途径和高超艺术。

二 发挥优势,发展特长

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当年在宁德,他提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路子,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立足既有优势、争取跨越发展。

在宁德地委书记任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但他同时深刻指出,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没有多大前途。要“念山海经”,抓大农业,在农业上稳住粮食生产,重在山、海、田一起抓,实现全面发展。宁德多山地,林业发展必不可少,习近平同志对当地搞家庭林场给予充分肯定。种植茶叶是闽东的一大长项,总产量能达全省的1/4,但亩产相对比较低,因此重点抓改造老茶园来增效。闽东出产晚熟荔枝、四季柚、芙蓉李、油奈等地方水果,特色水果业列入大发展计划。充分利用面积占3/4的海域发展滩涂养殖业,挖掘潜力、增产增收,并跟进发展相应的饲料工业。乡镇企业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首先发展本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其次发展为城市大工业服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使更多农民致富发家。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走科技兴农的路子,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打造一个高产、低耗、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和工业是两个轮子,从发展转型的动力看,工业作用更大。为了促进工业提质增效,习近平同志推出两个重要办法。一是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两者一手抓,看准效益了,速度加快,尽快缩小闽东差距。二是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抓住时机上项目,不缩手缩脚,不盲目反对铺新摊,只要看准效益好就上。没有好效益的,一个项目也不上,绝不为出政绩而盲目上项目,搞短期行为。

三 唱主旋律,齐声共鸣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个突出的哲学贡献是通过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立了重点论,又统筹协调全局。1943年6月,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百业待兴的局面,他又形象地提出“不要四面出击”“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等有效领导方法。

在宁德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反复强调经济是基础是中心。他对党员干部宣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主旋律,是最大的政治。他作出明确要求,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主要时间只能用在经济工作上,各县的五套班子都要围绕经济建设来做好本部门的工作,要搞“经济大合唱”,不搞政治、经济两张皮,切忌一碰到具体问题便“睫在眼前犹不见”,顷刻主次颠倒。为防止主观走偏,他指出,干工作,主次不分,不抓住根本,那就是“瞎忙乎”。

围绕经济建设主旋律,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全区上下各个部门要自觉配合、主动协调,各地方上下左右都要成为一个整体,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声往一处发,有机形成“经济大合唱”。他强调,各地、各部门有相对独立性,但又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谁都不能独立于整体之外,不能割断内在关系,都要有整体战略意识。

与抓物质文明建设相统一相协调,习近平同志把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组成,同时加强宁德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把发展商品生产、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另一方面把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来对待。他专门提出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建设具有闽东特色的精神文明,使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这样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中,既抓住主流,又注意支流;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一般;既树立典型,又带动面上,使得人人精神上强起来,“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滴水穿石、锐意进取、无私奉献”。为此,他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具体要求,既要总览全局、协调各方,还要率先垂范;既要当好指挥员,还要当好战斗员;不仅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抓精神文明建设。

四 意志顽强,滴水穿石

历史地看,中国革命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中国奇迹鲜活展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把主观能动和量变质变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同志论述指出:“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一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这里有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能来到。”1945年6月,中共七大胜利闭幕时,毛泽东同志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和“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的革命风范,形象地比喻为“愚公移山”精神。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而早在宁德开始脱贫奋斗历程时,习近平同志就使用“滴水穿石”这个哲理,来激发党员干部的意志和斗志,打持久战、攻坚战。

习近平同志当时就认为,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的过程;闽东贫困面比较大,脱贫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他向宁德干部群众提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1988年10月,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习近平同志首次使用“滴水穿石”来形容闽东发展变革的艰辛成就和坚韧劲头,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闽东发展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是不简单的,但这些发展不是瞬息巨变,而是“滴水穿石”。针对仍然比较薄弱的基础,他告诫说:“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他警示一些党员干部,脱贫致富不能只凭好的愿望和热情,不能迫不及待,不能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就一下子抱个“金娃娃”。他从哲学上论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不能只热衷于质的突破,而要注重做量的积累。他不断勉励干部群众,要持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踏出一条适合闽东经济发展的道路。在具体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带领宁德干部群众,从现实出发,发挥优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发展战略,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首先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用出一股“过山劲”来摆脱贫困。

“滴水穿石”是习近平同志在闽东工作期间提出、倡导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格,已成为意志顽强、坚韧不拔、一往无前、锲而不舍的生动写照。1990年3月,习近平同志写成《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滴水穿石”精神的思想内涵。他说,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是自己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现象,其锲而不舍的情景每每浮现在眼前。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所以,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就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习近平同志还把人生修养和境界与党的宗旨融合一体,赋予“滴水穿石”无上崇高的价值意义。他深情言道,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际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都要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在宁德任职时他就指出,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一方,为民办实事。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那就要分清轻重缓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切实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勤务员。正是这样的初心,他把“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提倡“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解决了当地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30年后,他给当地群众回信说,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希望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五 联系群众,勤政廉政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习近平同志指出,最根本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来说,都要求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作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一种职业,为官当领导有“四要”:一是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造福于人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民办实事;二是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不图私利、不图清福;三是为官之德在于清廉,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四是为官之义在于明法,维护公正、伸张道义。他指出,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修养:要有党性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有度量,无所谓个人之名利;要有气节,不畏艰难困苦,只为主义真;要诚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要有气魄,深入实际,把握规律,果断大胆正确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认为,无论增进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是增强干群联系,最有效的领导工作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他向宁德干部提出改进领导作风的“四下基层”方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习近平同志还提出,要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通过肃正风气、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为此,他倡导宁德地区开展三项活动:一是地县领导到基层去现场办公;二是各级领导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三是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推动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也可以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转变领导作风,增进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宁德,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廉政建设。他认为,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不能容忍腐败滋生和蔓延,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闽东地区家底穷,脱贫致富任务艰巨,更需要讲廉政。他提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他教育党员干部说,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是困难的。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党的生命线,绝不允许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私利,“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他提出,要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监督和制约权力的使用,作为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同时,他进一步强调,仅仅廉政还不够,还要有政绩。既要敢于惩治,又要善于激励,自始至终都必须把握好政策,正确区分违法乱纪与开放改革中出现的失误,保护改革者的积极性,鼓励干部为人民事业敢为天下先,确保创造“弱鸟先飞”的生动奇迹。

猜你喜欢
闽东宁德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OVER THE RAINBOW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宁德时代价值几何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