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央苏区教育经验及对新时期教育的启发

2020-02-24 19:33刘文辉
福建党史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教育

刘文辉

中央苏区时期,教育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艰苦的办学条件下进行的。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央苏区教育创造了一个教育的奇迹,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有借鉴和学习价值的遗产。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中央苏区的教育之所以是真正的教育,正在于唤醒了民众,点燃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星星之火。革命的精义,不仅是实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也需要实行价值观的改造,即实行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的整体变革。宣传功能下的文化教育,要为当时的阶级斗争和战争服务。“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还能随口背出苏区流行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三字经》,它通俗易懂地传播阶级观念、男女平等和反抗意识,一时激起阶级意识、拥共思想。其他如扫盲运动、民众夜校、干部教育、工农剧社、红色歌谣、体育运动、群众大会等等,其社会动员的现实功用立竿见影。连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其进步之程度与麻醉之力量,殊可惊异”。蒋介石在训斥部下时,盛赞苏区教育“最有精神”。无庸质疑,我们党通过文化教育,努力唤醒苏区民众,动员他们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反专制求生存的阶级斗争,就如毛泽东主席的诗歌“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描述的那样,为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一抹光亮。因此,重温中央苏区教育对解决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极具启发意义。

一 中央苏区教育的宝贵经验

中央苏区所辖范围大都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来往较少,经济文化落后。在革命之前,普通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文盲现象十分普遍。随着革命的烈火燃遍这片红土地,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苏区面貌也焕然一新,广大工农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要求变得十分迫切,加之革命队伍发展壮大的需要,教育事业也随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央苏区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儿童义务教育、扫盲识字运动、干部教育、红军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等等。当然,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最大的任务是以武装斗争的手段夺取政权,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所以,加强教育必须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带动其他方面,并以此为苏区政权的巩固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苏区文化教育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一,党和苏维埃政府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从此以后,文化教育事业也随之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文化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比如:中央有教育人民委员部,各省有文化部、教育部,各县设有文化教育科(委员会),各区、乡设有文化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工作。为了更好地领导和发展教育事业,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训令、指示等,为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1934年,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候,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报告,其中对教育事业进一步作了指示。据现有史料记载,在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央人民委员会常委会开了39次会,其中专门或作为一项议程研究教育工作的就有20次。在中共高级领导层中,对于教育事业是极为重视的。苏区党和政府领导人率先垂范,亲自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比如,1929年毛泽东在兴国举办了土地革命训练班,后又兼任苏维埃大学的校长并亲自上讲台讲课。他根据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出版的《乡苏维埃怎样工作》一书,就是毛泽东在苏维埃大学上课时的讲稿。当时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从看选了谁来抓教育中窥见一斑:教育部长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副部长徐特立,在法国勤工俭学,考察过比利时和日本的教育,在苏联学习过。

第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由于苏区时期战争十分频繁,所以粉碎敌人“围剿”、保卫红色政权成了党和苏维埃的重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具备十分安定的教育环境,因此,苏区群众形成了一套非常灵活、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日学、夜校、半日学校、识字班和识字牌等等。这些教育形式分别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小孩可以上日学,没有时间白天上学的就可以选择夜校或者半日学,还有的选择识字班。为了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苏维埃政府还在田间、地头挂起识字牌,主要做法是:在交通要道上挂上识字牌,派人把守着,来往的行人要认识规定的字才可以通行。这种方法在当时用得比较普遍,毛泽东曾赞许“此法效大”。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劳动妇女也获得了解放。以前,妇女在家庭、社会地位低下,被封建礼教所束缚,讲究“三从四德”。很多妇女在上夜校之前,一个字也不认识,后来通过学习,已经能够给前线的丈夫写信了,这使她们受到很大的鼓舞。有首歌谣唱得好:“工农妇女上夜校,读书识字开心窍;封建礼教全打倒,三从四德都晤要。”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学能得以致用,实践性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为劳苦大众服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苏维埃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其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可见,中央苏区的教育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站在广大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劳苦大众求解放服务的。通过这种教育,广大劳苦大众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孩子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大家学习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培养科学精神,接受现代文明;同时,注重把教育和文艺活动、教育和政治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群众平时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并用形象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取得明显效果。

第四,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办学原则。中央苏区时期的教育工作起步艰难,当时吃的穿的都很困难,更不要谈办学条件了。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苏区教育,只有靠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没有桌子,大家就搬来土砖;没有凳子,大家席地而坐;没有纸和笔,就在地板上用树枝写。在当时,苏区的模范县兴国在义务教育的普及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据统计,兴国县人口231800余名,学龄儿童总数有20969人,进入列宁小学学习的就有12800余人,未入学的仅8100人,入学率达到61%,其中长冈乡达到65%。而在国民党统治区,1930年全国接受小学教育的儿童只占学龄儿童总数的22%,在江西省入学儿童不到9%。而且,兴国县实行的是全部免费的义务教育。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在延安,美国记者斯诺通过徐特立了解到苏区教育的巨大成就后,难以置信地说:“在有些县里,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在共产党模范县兴国,据说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有文化的——比那个有名的洛克菲勒资助的县份还要高。”

总之,苏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当年苏区军民的知识水平和政治觉悟,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了一片“自由光明的新天地”。当时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竟有8万人参加红军。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任何时候,对文化教育的力量都是不能忽视的。文化教育是软实力,但是在很多的时候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二 吸取历史经验,加强新时期教育

新时期,必须从党的前途和国家命运来认识教育问题。我们应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抓好新时期的教育。

第一,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提升教育的社会化和生产化程度。党和苏维埃政府在领导中央苏区的教育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党和苏维埃政权培养造就了大批不但有理论知识而且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秀革命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必然会对教育提出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继续保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第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以教育为先导和基础。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创办了各级各类教育,几乎将中央苏区的大多数人都囊括到了教育之中,初步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基本的公平,并使中央苏区原本落后的教育发展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实践证明,教育普及的推动也是中华苏维埃政权逐渐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行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因而教育也必须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中国民众,使人民群众能真正共享发展成果。为了确保教育能够惠及中国的每一位民众,要通过在教育发展中实行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倾斜的政策,解决好这些地区的教育问题,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教育的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瞻远瞩,他说:“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第三,加强师资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加强师资建设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创办各级各类师范教育,培养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另外,也吸纳旧知识分子为中央苏区的教育建设所用。中央苏区时期的师资建设可谓是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最终建立了一支在当时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央苏区教育建设的发展。当今中国的教育,在教育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内外部需求的综合影响下,更加需要加强师资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为教师专业素质的现代化,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还要掌握高超的教育艺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务必要总结利用中央苏区时期师范教育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并结合现在的教育实情,进一步推进师范教育。同时,要像中央苏区时期的师资建设一样,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拘泥于特定的形式。例如,除了开展系统的师范教育,还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他们,要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第四,注重教学改革,倡导素质教育。中央苏区教育非常重视教学改革,中央、省、县三级都为列宁小学编写教材。教材特点是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紧密联系当地群众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内容丰富,乡土味浓郁。列宁小学还很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重视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把教育适合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规定为小学教授方法的三条重要原则之一。它倡导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反对机械地记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苏区教育闪耀着素质教育最初的光辉,中国后来的教育体制吸收了这个优点,并使中国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步。

总之,就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中央苏区教育把大批没文化的劳苦大众培养成追求真理、信仰坚定的革命者,我们今天的教育也要努力把全国人民培养成不负自己、不负父母、不负人民、不负党、不负伟大时代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