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欣雨
对于3月30日发生的西昌火灾,众多媒体都给予了相当大的版面和篇幅。本文分别选择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代表——新华社与澎湃新闻进行分析与研究,二者都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开展报道,并分别进行了“西昌经久乡森林火灾现场直击”与“西昌‘3·30’森林火灾”的专题报道。
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世界性现代通讯社,是传统严肃类媒体,内容权威,其新闻“官方”“权威”“更新及时”“追踪持续时间长”。澎湃新闻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是以原创新闻为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口号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作为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澎湃新闻往往以独立、人文的态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新华社和澎湃新闻都对西昌火灾这一专题做了详细、多角度的报道,但二者的策划角度有所不同。
1.新华社:实时报道与及时跟踪,专业解读。在报道西昌火灾事件时,新华社注重对事实本身的概况进行报道,尤其是对事件的进程进行了及时的跟踪,将重点放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上,以现场真相为切入点开展了多方位的报道。时间线的设置,帮助用户了解事件发生的脉络,同时,新华社在专题首页设置了火灾现场的直播动图,版头处用较大字号突出“西昌经久乡森林火灾现场直击”,借助冲击力大的图片来报道,凸显严肃理性的特点。
2.澎湃新闻:互动空间与人文关怀。相比新华社对事件的及时跟进和权威解读,澎湃新闻则将报道的重点放在火灾背后的故事和善后处理方面。在灾后的人员伤亡报道中,澎湃注重从人文情怀方面触动用户深处的情感,如稿件《西昌山火牺牲扑火队员黄元林:朋友圈“都是热爱生活的样子”》《牺牲打火队员陈章华亲属:他说打火光荣,上山还每天补贴两百》《沉痛悼念!西昌森林火灾18名扑火队员照片公布》等都是对打火队员进行的深度报道,仅4月1日、4月2日两天发布的15篇稿件中,就有6篇是有关打火队员的幕后故事。这些故事从情感着手,稿件中有关于遇难者家属及遇难者生前的图片和故事,让受众更多地了解灾难状况;同时澎湃新闻联合爱德基金会,开展了“西昌森林火灾19名牺牲英雄专项救助”公益项目,将所募得的善款全部用于补助19名牺牲英雄的家庭。
1.新华社。新华社将专题报道分为三个版面,分别是“西昌直击”“灾情速报”以及“防灾减灾”,并在大标题的下方设置了三个栏目的链接,用户可以直接点击跳转,也可以下滑依次浏览。“西昌直击”与“灾情速报”栏目主要注重火灾的进程实时更新与发展。此模块以时间线(详细到X月X日X时X分)的形式,将火灾从3月30日发生写起,依照时间顺序把事件的进展串联起来,并以图文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注重消息的及时呈现和更新,多为短消息以及较长篇幅的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防灾减灾”这一栏目则将注意力聚焦在事故的善后、对山火频发现象的分析,以及对相关部门的追责等方面。将其安排在整个栏目的最后,同时也是对事故背后的追责与反省,是整个专题报道对主题的升华和思考。
2.澎湃新闻。澎湃新闻在“西昌‘3·30’森林火灾”的专题报道中,开设了五个栏目,分别是“最新消息”“蹈火英雄”“火情直击”“火灾影响”以及“专业解读”。“最新消息”与新华社“西昌直击”栏目类似,这一栏目是关于火灾的最新报道,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及时性,是对最新报道消息的一个汇总,包括对灾情蔓延到何种程度、伤亡情况、救援情况的报道。“蹈火英雄”主要聚焦于救火队员背后的故事,借助特稿,从“人”着手,触碰受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运用特稿稿件中细腻的文笔和每个个体背后的故事,呈现灾难背后的悲剧。“火情直击”主要报道火情扑灭的即时信息,以直播录像为主,有第一现场人的感受,标题多直击人心,比如《直播录像:四川西昌森林火灾正在扑救,市区浓烟又加重》《西昌民兵守余火:从没见过,火瞬间蔓延》等。“火灾影响”与“专业解读”,都属于灾后的范畴,包括对生态环境、建筑、附近居民的影响,以及事后政府作出的相关决策;“专业解读”多为深刻评论,以专家视角解读大火事件以及带来的深刻教训,针对大众求知心理做出解释。
无论是从两个媒体的地位,还是栏目设置、选稿配置上看,新华社的新闻“官方”“权威”“更新及时”“追踪持续时间长”,而澎湃新闻在对灾情信息进行相关的资讯聚合之后,更注重对“人文”“伤亡消防队员的背后故事”的关注,相比官媒而言,其人文意味更浓,更注重火灾给每个人、每个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一,同质化的新闻报道。由于西昌火灾属于突发的灾难事件,对这类事件的报道,通常存在新闻素材相似的问题,因此导致新闻内容同质化趋势。新闻信息一经发布,会被各大新闻媒体转载,失去了各自的独家性。这是对灾难事件报道最显著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简单堆积的新闻信息。新闻媒介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虽然已经注重了信息的整合和布局排版,但或多或少存在着消息排版布局简单堆积的问题。如澎湃新闻“灾情速报”栏目中,前面一篇是文字稿件,后面消息就是现场直播(“现场云”),分散、琐碎和重复的新闻信息安排出现在不同栏目频道,不太熟悉网页结构的用户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可能会造成阅读效率低下。
第三,互动性的缺失。在新华社的专题报道中,尽管设置了评论功能,但很少有读者对事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没有明显的互动趋向;澎湃新闻与爱德基金会联合开展的为救火英雄捐款活动,则给受众提供了明显的互动渠道,通过用户参与其中,提高满足感和参与感。
第一,拓宽新闻资料来源。不仅仅是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凡是时事热点都有可能遇到新闻同质化的问题。面对这样的传播困境,新闻媒介需要从最开始的资料收集入手,拓宽新闻资料来源。一方面,扩展新闻消息收集渠道:包括现场直击、专家解读、熟人了解、用户反馈与互动等方面,挖掘有效信息并对其加工整理。另一方面,塑造起独有的品牌定位——像新华社和澎湃新闻那样,前者“权威”,后者“人文”,强调独家策划与品牌栏目,做到某一角度的难复制性。
第二,加强信息整合。对海量信息的梳理,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广度上要注重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在深度上要注重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挖掘,如“为何西昌火灾频发?”“打火队员的幕后故事”“如何预防西昌火灾的发生”等都是对信息的深度挖掘。通过对广度和深度的加强,信息的可读性得以增强,新闻的主题得以延伸。
第三,提升新闻的互动性。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消息传递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提高新闻信息的互动性,帮助用户更好地更新语境,在了解新闻的基础上发出自我质疑。不仅帮助提高用户认知,更要帮助新闻媒介对消息做出及时的反馈与更新,避免陷入主观臆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