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绎频
2020年6月12日中午12点,中国首档逆龄女团选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在芒果TV悄然上线。该节目集结了30位出生于1990年之前的女艺人,通过团训和公演考核,最终选出5位成员成团出道。截至2020年6月16日下午2点,这部几乎零宣发、未定档并且上线时间恰逢微博热搜冻榜的节目第一期上下集累计播放量达4亿,豆瓣评分8.4,微博同名话题阅读量达78.3亿,讨论量367.7万。另外,节目播出当日,芒果超媒股价大涨6.82%,总市值破千亿元①。毫无疑问,这档热度与质量兼具的选秀节目已成为这个夏天的现象级综艺。
从2018年“偶像选秀元年”至今,随着国内各大女团选秀综艺的播出,全民造星下“白瘦幼”的女团模式已经基本成型。选手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如出一辙的短裙、大同小异的外形难免给观众一种“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人工偶像”的错觉,让受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在这种背景下,《乘风破浪的姐姐》打造的前所未有的另类女团模式刚好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引发了受众的观看欲望。
独特的选手阵容是该节目在无宣发的背景下赢得大众注意力的主要原因。首先,节目打破了传统女团的年龄局限。选手的年龄均在30岁及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伊能静为52岁。逆龄成团的定位和如此大的年龄跨度完全更新了大众对女团的认识,激起了大众的强烈好奇心。另外,选手们本身已经是出道多年、资质匪浅、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明星艺人。其中既有作为正宗女团出过道的成员,也有演员、歌手,甚至还有制片人和主持人。选手的明星光环、自带的流量以及跨专业领域的大融合共同打造了“被凝视”对象的差异性和多元化,与传统的“素人”或“半素人”的女团阵容形成强烈反差,迅速吸引大众视线。
以往的选秀节目都是导师和节目组掌握最大话语权,选手们必须完全遵守节目规则,对导师给出的评价和建议也都是百分百听从,而这种设定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被反置。
在第一期节目中,姐姐们不仅可以自己选择表演服装和上场顺序,甚至还能对导师给出的成团意见提出质疑和反驳。节目组为了照顾姐姐们的情绪,当导师杜华对她们的表演做出辛辣点评时在屏幕打出“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女团标准”的字幕,而且还安排了成团见证人黄晓明不时对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种话语权的颠倒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成为节目火爆的重要推力。
新媒体环境下,技术的赋权降低了受众参与的门槛,受众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资源自主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实现从单向的观看者到生产者、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乘风破浪的姐姐》把握了受众的主体性,通过节目组和受众、选手和受众这两条互动链,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感。
节目组创新利用文案和字幕与受众进行跨屏互动,并设置“冲浪榜”和“星光榜”为受众给选手助力提供渠道。首先,由于选手们的高人气,节目在播出前便在微博上引起了一大波热议话题,如网友调侃黄圣依“带8个箱子进组”、粉丝在张萌发的“再多的发量也经不住这么掉头发”的微博下留言“节目组不收手机吗?”等。针对受众自创的热点,节目组在官宣文案中一一进行了回应,如黄圣依的官宣文案“装备是8个箱子,决心是每天只睡一小下子”、张萌的官宣文案“掉头发是还会长的,收手机是不可能的”。另外,在节目首播后,网友们自制了“晓明历险记”“黄晓明端碗艺术”等热搜。而在第二期节目中,黄晓明前半集都没有出现,于是节目组在后期字幕上写道:“前半集,晓明暂无出镜环节,先以旁白为出演,安好,勿念”,并且直接加上了“晓明历险记”的标题。除了运用文案和字幕与受众进行互动,节目组还在微博、QQ音乐、微信等多个平台设置了为选手投票助力的途径,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感。
选手们通过微博平台与受众进行隔空对话,拉近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首先,选手们对粉丝自制的与其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视频内容在微博上予以回应,增强了受众的被认可感。如微博网友“G_Conda”发布的宁静搞笑仿妆视频就得到了宁静本人的回应。其次,选手们利用直播、Vlog等方式与粉丝进行聊天互动,回答粉丝问题,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另外,随着复活机制的开启,被淘汰的选手纷纷在微博上“喊话”粉丝为其助力,这大大肯定了受众的话语权,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指出:“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②如今,大众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出于对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的需要,而是对其所蕴含的符号意义的需求。对于“自我认同”这一概念,吉登斯认为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③。这也就是说,自我认同与个人以往的经历密切相关。
通过较低的技术难度实现良好的多波束性能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而天线系统的C/I值又是良好性能的重要指标。文中在研究多口径多波束天线的基础上,通过基于Minimax算法对反射面的赋形,在保证边缘波束增益不损失的基础上,提高了天线的C/I,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的价值。
近年来,年龄焦虑、女性价值等女性话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2019年,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发表的一番对中年女演员无戏可拍和角色受限的感言引发了大众尤其是女性对平衡年龄与事业、家庭与个人的热议。而作为一种媒介文化商品,《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准确地捕捉到了受众情绪,通过人物形象和视听影像两方面的符号建构,将人们在社会现实中的行为活动、心理状态通过符号编码投射到节目中,与受众的个人经历建立关联,引导受众的自我认同意识,从而促进其对节目的符号消费。
麦尚文指出:“人物价值表达及信仰维系的实现,取决于公众‘认同’所能达到的程度。任何‘认同’都以特定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为参照而展开。”④可见,若想获得受众对节目的认同,人物形象的编码必不可少。
节目组在节目播出之前的官宣文案中就对姐姐们各自的性格、职业和人生经历进行了概括,并结合网络热点对其形象进行总结,凸显姐姐们不畏年龄、乘风破浪的勇气和决心。如节目组给蓝盈莹的官宣文案“出发骑行看风景,我姐是潇洒的人间精灵。唱歌弹琴她都行,追求完美步履不停。三十而骊,青春归位”,塑造了蓝盈莹“努力”“追求完美”的人物形象。同时,这种形象标签还在节目中不断得到强化,如蓝盈莹训练时绑沙袋、要求老师加练一小时等都诠释了这种人物特质。除此之外,郑希怡的“不想输”、张雨绮的“我就要C位”、钟丽缇的“年龄不是局限”等标签也在节目中被反复提及。塑造这样“自信、敢拼、不服输”的人物形象与节目所传递的“三十而骊,三十而励,三十而立”的价值观相符,同时,观众可以从这种人物形象中窥见心中理想女性的模样,从而引发自我认同。
道格拉斯·凯尔纳曾提出“媒体奇观”的概念,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⑤。在消费社会,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用其丰富多样的音视频组成符号元素,吸引大众视线。《乘风破浪的姐姐》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影像符号,在其中嵌入了能增强受众参与感的场景,让受众产生认同感。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主题曲《无价之姐》及同名舞蹈是其视听影像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展现女性风采的歌词、魔性的旋律和简单易学的动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在各位姐姐的带领下,观众们也开始了对《无价之姐》的翻跳,其中不但有青春期的少女、成熟的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甚至还有奶奶辈。这种参与不仅是出于娱乐和猎奇心理,更是体现了受众对该影像符号的情感认同。除此之外,初舞台的唇印签名、大型衣帽间和专属化妆台、经过黄龄剪裁的新式训练服、劲歌热舞的动感和慢歌温柔韵味的结合等都体现了30岁以上女性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建构,节目将年龄焦虑和女性价值这一社会情状进行了具象化呈现,深耕了节目的内涵。正如节目中的一条弹幕所说“我好像没有那么害怕变老了”,节目传递的价值观击中了社会痛点,缓解了受众的年龄焦虑,使受众找到了自身与“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一立意的契合点,达成了信息和情感的共鸣。因此,受众在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了对节目的符号消费行为。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火爆背后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它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准确把握了受众的参与需求。另外,节目洞察到了女性年龄焦虑这一社会情绪,通过符号建构对“她力量”进行呈现,打破了社会对女性年龄的偏见,传递了女性独立的正向价值观,从而引发了受众的自我认同感。在选秀综艺花团锦簇的时代,《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成功对未来的选秀综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 《乘风破浪的姐姐》爆火,广告主该投什么IP?[EB/OL].广告门,2020-06-17.https://www.adquan.com/post-2-295502.html.
②[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77-78.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58.
④麦尚文.价值传播与社会认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价值观呈现与传播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05):71-75.
⑤[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