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缘电影的传播符号生产与艺术风格研究
——以影片《白鹿原》为例

2020-02-24 15:19孙萌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母题白鹿原艺术作品

□孙萌

早期的中国电影研究,划分为代际和时期两个方向。此后,西部电影、海派电影、东北电影、特区电影、西藏电影、新疆电影等以空间维度划分方式为探讨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为电影研究带来新的视野。本文在中国地缘电影传统研究视野的基础上,以代表性案例影片《白鹿原》作为支撑,创新性地挖掘一条贯穿于地缘电影生产始末的传播符号结构,借助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方法,厘清中国地缘电影的风格化判定准则。

一、中国地缘电影中传播符号的稳定结构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电影理论就已经进入现代电影的研究领域。电影符号学的提出,将原本认为电影是为人们提供现实感知摹写的观念转向电影是具有规律可循的符号系统,符号的突出特征帮助电影艺术建立通用的稳定结构。在中国地缘电影研究视域中,传播符号生产活动活跃在每一部电影艺术作品内部,借助局部观照整体,整体反映局部的研究方式,对重点的符号生产活动进行归纳总结。

(一)恒常稳定式符号

“恒常稳定”表现在中国地缘电影艺术与其所反映的区域特质、地域文化、历史风俗等因素之间的契合,是电影艺术创作的底层建设和基础根基。恒常稳定符号的筛选和划分不仅仅依赖行政区,还灵活地结合东、南、西、北地理方位,加之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经济、政治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地缘电影划分的依据,也是导演进行电影创作选择的依据。导演可通过地缘采风的方式积累现实环境素材,相比电影拍摄面临的合作变量,和地缘产生的合作关系无疑是最稳定的。电影《白鹿原》选取的拍摄地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原”,东与篑山相接,西至长安,南靠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塬面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居高临下便于回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中国人曾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白鹿原海拔700米左右,历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以旱作为主。由地形地貌、农业条件、历史人文等因素融合而成的地缘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独特性和不可改变的稳定性,这是中国地缘电影最根本的恒常稳定式符号的体现。

(二)场景适配式符号

“场景适配”即根据地缘电影创作中所选取的真实室内或室外场景,结合电影表达主题,选择或制作与环境和主旨相适应的实物作为突出展示。实物符号的布置和调度在电影画面中被赋予了解释的权利,纯粹的自然之物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之中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对自然之物的解释,脱离了解释,证明该实物的调度在场景中就毫无意义可言。首先,实物的选择受到恒常稳定符号的制约,地缘文化始终在引导创作者选择最适合的场景适配符号。其次,实物的选择受到电影叙事的影响,例如人物性格、情节矛盾等。我们不能一味地认定不符合地缘文化的实物就是错的,在艺术的叙事表现规定下,“错”的实物也许会生发“对”的意义。最后,实物的选择受到艺术审美要求的影响,我们寻找的场景适配式符号,除了发挥其符号所承担的指示性意蕴之外,还需要发挥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将中国地缘电影的场景适配式符号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理论起源甚早,《周易·系辞》中就有“观物取象”的记载。王全安对《白鹿原》的解读,充分发挥了场景适配式符号的最大功用,电影中的意象符号承担着关键性的编码与解码工作。麦田,是以旱作为生的本土人民用双手孕育的金色生命,长了又割,割了又长,犹如人的生命一样充满生的希望。牌坊,见证清朝倒台、时代对决、国家性质转变,始终忠于土地,屹立不倒。祠堂,作为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与道德观念的凝聚之地,是老一辈人守护的忠贞,然而却在新世界到来之际,分崩离析。体物而得神,立象以尽意,实物符号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对电影叙事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地缘文化的凝练和诠释。

(三)身体流动式符号

“身体流动”是对地缘电影艺术表演者的整体概括,包括表演者本体跨越时间和空间与电影中角色的碰撞的心理或身体的流动变化,或表演者在饰演电影中角色所完成的身体上的动势。电影艺术表演带来的身体流动是地缘电影叙事的基础,也是情节调度的核心枢纽。地缘风格明显的电影作品,对演员内心所积淀的文化内蕴要求极高,需要演员在创作初期建立与电影剧本设定的角色之间深厚的互文性,攻破地缘文化对所处地域人们在语言、劳作、习惯、情感等方面的难关。

表演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身为表演者的演员具备将身体中流动着的时代的情绪和社会的变迁准确无误地显性彰显在角色上的能力。厉震林认为,“电影表演非表演自身的事情,它关涉其背后的各种显在以及非显在的意义,包括文化、政治、产业以及宣发方式等,可谓一种‘时代情绪表演’或者‘社会表演’,无法回避时代的规范性、阶段性以及局限性”①。电影《白鹿原》中的主体人物身上,一部分携带着浓厚旧社会封建仁义道德思想教化的守旧思想,一部分深怀着极力想破除旧有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压迫追求自由的过渡思想。身体流动式的符号给电影艺术的人物塑造提供了真实的可信赖性和多角度的切面,是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地缘电影传播符号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中国地缘电影的艺术风格判定图式

“风格”是“一个艺术家个体或团体的恒常的形式——有时指恒常的元素、品质和表现”②。作为电影的内在力量,风格的确立需要经过电影中各个传播符号生产实践的释放,经艺术接受者解码反馈后回归到电影艺术本体才得以形成。对于风格的把控,显然需要从电影的创作主体出发,关注创作主体观察目标电影的方式,关注创作主体创作、制作和整合目标电影的规律和习惯,关注一切创作主体可选可变可组合的内容。从灵活丰富的操作方式中寻找基础公式,基础公式就是艺术风格判定的依据和源头。因此,出发于艺术本体,以我们对中国地缘电影传播符号生产结构的了解为基础,借助西方所提出的艺术风格学的基本框架,能够为中国地缘电影的艺术风格判定建立通用的操作系统。

(一)基于地缘电影母题的判定

“母题”是中国地缘电影从创作到传播的根,也是电影艺术主创团队不断追寻和渴望抵达的远方。母题具有选择性、连结性和标志性。我们经常会发现部分电影所呈现的主题是相同的(例如“家”“国”“情”),但采用了差异化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这是对母题进行发散性思考和二次创造的结果。编剧和导演借助电影艺术的传播媒介,用电影语言、叙事手段、表现方式还原某个已经被世人着力探索过的母题。

地缘电影的“母题”与“谱系”很有渊源,从属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具有史学性质。我们需要对研究的电影客体进行寻踪,找到电影创作之初所遵循的原型,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地缘电影的艺术风格具有启发性意义。众所周知,王全安导演作品《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同名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老从小生活的地方,他发现县志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记录的是“贞妇烈女”的名字。每个名字虽几厘米长,却是一个女性在漫长的时光里坚守道德调律换取的,田小娥的形象就是陈老产生“反式心理”的产物。寻踪至此,“女性”作为电影表现的第一个母题已经确定。紧接着,小说中所建构的家族、位置、时代让这部作品呈现多种母题并存的趋势,如“家”“国”“民族”“文化”等。因此,地缘电影的艺术风格判定能够依靠母题这一依据,我们甚至可以将两个表现形式完全不相同的电影,通过母题联系在一起。

(二)基于地缘电影艺术形式关系的判定

“艺术形式关系”即艺术作品内部的符号调度和外在的表现手段与艺术本体产生的联系。如果将地缘电影艺术作品视为艺术本体,那么在影片中用于呈现地缘文化特色的内容、方式和技巧都属于艺术形式。单个艺术形式的选择会促成艺术形式群体之间的适配,和谐的形式关系会形成艺术本体二次传播的峰值,吸引艺术接受者“驻足”“沉思”和“精致地观看”。

艺术形式关系的组合对于电影风格的形成具有突出作用。在影片《白鹿原》中,导演王全安将关中方言搬上大银幕,其中甚至夹杂着不少方言中的土话,土腥味的对白让电影更具地方色彩和民间传播力。除此之外,电影真实地还原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特有的文明,包括麦客们的老腔、民间的秦腔和皮影戏等,不同艺术门类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织丰富了电影艺术本体的呈现形式,也加大了电影艺术本体的文化筹码。导演在创作时,定然希望将散落在乡野稼穑和曾经辉煌而今失落的文明包裹在地缘叙事之中一并展现给观众。

(三)基于地缘电影艺术特质的判定

“艺术特质”是对艺术作品在形象、审美、多种因素介入下的整体性衡量,上文所提到的“母题”和“艺术形式关系”皆为“艺术特质”的重要考量因素。中国地缘电影在艺术特质层面的把控和判定的标准,即品质同构的统一性。首先,体现为电影艺术作品对其所依附的地缘文化的选取;其次,体现为电影艺术作品将地缘文化与所表达的主题之间的无缝粘合;再次,体现为电影艺术作品中所运用的实物符号和人物符号的合理调度;最后,体现为电影艺术作品最终呈现出的画面所携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反过来说,带有强烈地缘文化色彩的电影艺术作品,其本质上就潜藏着一定区域的群体认同感,这份认同优先来自于当地人民,再扩散至全国甚至全世界。电影《白鹿原》中追求的艺术特质,首先一定是从忠实于原著再到忠实于电影艺术的期望转化。在一个能够动用丰富视听手段将时代变迁和人物欲望视觉化的艺术作品中,导演试图借助观看的欲望让观众达到浓缩式替代性的满足。我们尚且不讨论电影所呈现的内容与同名小说之间的偏差,仅仅针对于电影本体来讨论艺术特质,这部电影在母题的呈现和艺术形式关系的把控上,是完全具有地缘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

三、结语

地缘文化概念的提出已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研究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在依托空间划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我们应该借助学科之间的交叉属性,扩宽中国地缘电影的研究边界。在符号学和艺术风格学的理论帮助下,以电影《白鹿原》为分析案例,我们寻找到了恒常稳定式符号、场景适配式符号、身体流动式符号三者之间融会贯通形成的中国地缘电影传播符号的结构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基于地缘电影母题、艺术形式关系、艺术特质三方组成的稳定的操作系统,用来判定中国地缘电影传播符号生产实践的艺术风格表现能力。纵观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史,针对于中国地缘电影研究方法的探寻仍然处在不断丰富和扩展中,善于运用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也许能够发现另一片星光。

注释:

①贾磊磊.电影表演艺术理论的垂直高度——关于《文化即吾心: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的价值阐释[J].艺术评论,2019(12):128-135.

②高薪.作为症状的风格——理解迈耶·夏皮罗的艺术史方法[J].美术观察,2017(06):144-150.

猜你喜欢
母题白鹿原艺术作品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