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晴晴
4G 技术日益成熟,5G时代离我们愈来愈近,在技术的迎来送往中,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习惯,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路径,也使得信息生产和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近期,关于九寨沟景区“补妆”归来的消息在自媒体上大范围传播,勾起了人们对那场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的记忆。本文以自媒体环境下灾难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类主播要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并试图分析5G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主持传播的人性化回归。
人工智能技术在九寨沟地震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救援效率,保障了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17年8月8日21 时19 分,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 级地震,机器人仅用时25 秒就撰写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 级地震》的新闻稿。
技术是人的解放和延伸,工业化时代,技术能帮助人类完成繁重复杂的工作,很大程度解放了人类劳动力;而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所追求的不再是单单地解放人类劳动力,更高的是帮助人类出色地完成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成果就是“机器写作”的出现,其能广泛地应用于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如新华社技术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快笔小新”、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研制的写作模板“张小明”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在“九寨沟地震”中,机器人更是以25s 的时间优势迅速完成了地震大致情况的稿件写作。
机器人写作只罗列数据而缺乏逻辑分析。机器人除在紧急事件发生时迅速完成稿件以外,在帮助记者整理归纳文档、检查异常值和检索数据库信息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机器人应用于新闻行业,把记者从繁杂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记者能用更多的精力从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工作,让记者思考身为记者的价值。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面对紧急情况的发生,新闻从业人员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借助于机器人将稿件写出,分发给受众完成信息的初次传播。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地渗透到传媒行业,影响着新闻活动的全过程。
5G时代,技术成为人类的帮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研发了一种被称作CNN-RNN 地震探测器(CRED)的人工智能系统,2018年 8月,它创建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能够预测大地震发生后一年内余震的位置,并利用多个传感器,对所监测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作为早期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
地震灾害发生后,对相关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应急方案评估等信息的关注是不容小觑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地震发生后受灾难最强的地区、人员楼房受损情况等信息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来,人工智能系统在经过一番评估后,会迅速地生成一张灾害情况图,帮助人类进行抗灾救灾。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灾难新闻报道仍然值得我们期待和展望。
AI 主播的发明和应用可以帮助人类主播减轻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一些简单的、程序化的、重复性的工作可以让智能主播完成。在以往的综艺节目如《蒙面唱将》中,智能主播以人类主播的配角身份出现,以其强大的智能系统帮助人类主播完成节目录制。再如在朋友圈引起大量刷屏的“换脸”App“ZAO”,其利用 AI 的换脸技术让人们一夜之间即可拥有“明星脸”,短短1 天的时间之内就冲到了App Store 免费下载榜的榜首位置,火遍全中国微信用户的朋友圈。
AI 技术日益成熟,智能主播由之前的娱乐节目转移到新闻节目。新闻节目的信息发布所具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及时性等特征给予了AI 主播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对人类主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人类主播依然有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首先,人类主播情感优势突出。九寨沟地震发生时,人类主播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投入自己饱满的感情,共情效应使新闻报道充满温情;其次,人类主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秉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如中央电视台主播赵普报道四川地震哽咽流泪、四川卫视女主播宁远在直播中泪流不止等;最后,人类主播能与观众进行人际互动,如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康辉的金鱼嘴表情包在微博上传播,在微博下方的评论区与观众进行互动。以上这些都是AI 主播无法做到的。
当然,新闻传播的自动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AI主播”固然有强大的语音、表情和信息处理能力,但在给人温暖、体现平等方面却不及人类的表现。强调“认知+体验”,才是新闻能够打动受众的地方。
新媒体技术发展在带来主持传播主体多元、类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主持传播职能改变,以及素质重塑、低质雷同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就未来主持传播的整体形势而言,势必会改变以往的“一家独大”局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新型传播样态。
智媒时代下,移动终端普及,无线网络大范围覆盖,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便捷易携带媒介大大丰富了主持传播的互动空间。综艺益智攻擂节目《一站到底》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汪仔”,作为最后的守关终极大BOSS,将会和站到最后的答题选手打擂;弹幕功能的出现,更是使得观看此节目的观众能够针对节目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自身所拥有的特点可以让主播在非工作时间与观众加强互动交流。
在网络内容生产领域实践着一种混合工作模式,集编辑、撰写、网上搜索、更新、编程和技术于一体。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数据新闻和动新闻的制作,已经不仅是编辑记者的技术范围,也是主持传播者所要具备的基本技术素养。如YY 直播App 的聊天室中,摩登兄弟刘宇宁在一干草根主播中成功转型为明星歌手,进入演艺圈并成为一系列广告的代言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他的成功在传统媒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
5G时代的到来触碰智媒时代、呼唤技术的革新,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要适应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传播样态的影响,我们能做的便是拥抱技术,巧用AI 主播降低工作强度。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主持人均向“记者型主持人”转变,记者可以成为主播,主持人也可以深入到节目稿件和流程的深度运作中。“AI 主播”的诞生,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扩大和延伸。尽管这一变化或许会对新闻行业的权威性有所解构,消解新闻的严肃性,但是主持人可在内容审核和创作过程中多下功夫,提升节目在审美、思想启发等层面的质量,实现由“传统主持人”到“全能型主播”的转化升级,提升自身的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