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佳珈
关于套层结构,苏珊·海沃德在其所著的《电影研究关键词》中的解释是,当影像(image)或涉及整个文本的概念重复出现时,文本之内就出现了套层结构。套层结构是文本内部的能指游戏,或者是互相镜映的潜文本,而套层结构的首要范例是电影中的电影:借助场面调度,电影中的电影指向的是那部“真正”被拍摄的电影。观影者看到电影设备,正在准备拍摄的演员,演职人员清理各类导演所需之物,等等①。在《摄影机不要停》中,影片的套层叙事并非像《改编剧本》中因为突出编剧改编时对自我艺术性的坚守和对体制商业性的屈服之间的矛盾内核而在套层之间精妙地交缠互涉,亦未像阿莫多瓦《不良教育》中通过戏中戏的叙事模式来凸显欲望和死亡等精神指向性的问题,而是以由内而外、层层剥开的方式来叙述,叙述层级简单明晰。
首先,电影开篇就是一个长达37 分钟的一镜到底的关于一个独立剧组在废墟拍摄僵尸电影,结果真的遇到僵尸的电影《ONE CUT OF THE DEAD》。按照灾难片类型的标准来看,这个37 分钟的作品简直是真正的“灾难”,以下是来自网友的描述:“看开场一镜到底的烂僵尸片,与NG 42 遍一样难熬,确实要冒出来诸多问题:台词是接不下去了该找手机了;导演怎么中二般闪现大叫又消失;包贝尔为什么坐在门口状况外;摄影机怎么拌蒜栽地上了;为何突然变成了手持推拉的廉价大特写;匪夷所思的抢戏女二;突然冒出来的一截大腿……”②总之这是一部状况百出、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的“戏中戏”电影。在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到已经出现了两个套层结构,这部37 分钟的电影本身就涉及两层叙事:外层是僵尸电影剧组的拍摄过程,另一层是外层所生产的电影文本——少女被变成僵尸的男友咬死。然而,当这两个套层结束时,银幕上出现了演职人员表,观众本以为这部俗套的难熬的电影已经结束了的时候,却意识到时间只过去了半个小时,此时出现了四个字“一个月前”。电影进行到下一个套层,即之前两个次文本的外层。在这一级文本里,叙事回到一个月前,现实中,在影片《ONE CUT OF THE DEAD》中饰演导演的演员本身是一名十八线导演,而电视台找到他,希望他为台里新开设的僵尸电影频道拍摄一部僵尸电影,并且有两个爆点,即“现场直播”和“一镜到底”。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导演开始带领着一个汇集了各色人等的演员团队和自己的拍摄团队进行电影的筹备工作。
接下来,电影展示了前半小时观众所看到的电影的“叙述”过程。这也是影片值得注意的一点,区别于如《登堂入室》中内外套层的内涉和外渗,《摄影机不要停》中所有的内层故事都是直接展示给观众的,而在与它相对应的外层中,再对这一文本的过程进行讲述和阐释。在影片中现实生活的这一层,又通过展示的方式,为我们全方位讲述了《ONE CUT OF THE DEAD》的拍摄过程,只不过叙事视角进行了转变,“不再聚焦于电影剧情,而是幕后团队如何拍出影片”③,这也是被网友称作“最笑点与泪点齐飞”的部分——所有在《ONE CUT OF THE DEAD》的“成片”中我们看到的那些匪夷所思的场景,其实在拍摄过程中都事出有因,比如在内层叙事中奈绪一直“碰碰碰”的原因,原来是要塞话题填补时间。一镜到底中让人觉得冗长沉闷的部分,在本层中都会进行解释:“为何中间要讲这么多人事物”;在观众一次次的“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般的笑声中,不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人,都能够体会电影拍摄背后的辛酸和苦涩。“拍片”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看似烂片的背后其实也混合着工作人员的汗水、泪水和苦水。
对于元电影的概念,可参考杨弋枢在《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一书中的定义:“元电影是指关于电影的电影,包括所有以电影为内容,在电影中关涉电影的电影,在文本中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或者反射电影自身制作过程的电影都在元电影之列。元电影将电影自身作为对象,标示了一个内指性的、本体意识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反射的电影世界,包含着对电影艺术自身形式和构成规律的审视。”④简言之,元电影是电影中的电影,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电影制作、观看、分析的电影,关于电影性的电影,或者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使人意识到,这是一部电影⑤,对电影机制的展示表明了元电影的自反性,或反身性。
反身性最早是哲学和心理学中的术语,用以指涉将本身当作对象或目标的理性能力。从其发展上来看,人类艺术创作(如文学、绘画、戏剧等)很早就有了反身性的元素存在⑥,不断展现出创作者对自身的思考。人们后来将反身性的意义加以延伸,用来比喻一种媒介或语言的自我反射的能力⑦。“反身式电影”简言之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这种电影除了让观众沉浸于故事,也激发他们关注电影艺术自身的本性,意识到他们正在观看的影片不仅是虚构的故事,更是关于电影史或者电影艺术的电影⑧。
电影《摄影机不要停》本身即是关于“拍摄一个现场直播且一镜到底的关于拍摄电影却遇僵尸的故事”的故事,既展现了在剧组筹备和拍摄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状况,也反映了电影人对电影的坚守和执着,可以看作是一个僵尸故事外壳包裹着的励志电影。
首先,电影对当下演员行业的乱象进行了反思。在《摄影机不要停》的这层叙事中,电影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演员——不断质疑剧本的流量明星,因偶像身份顾及自身形象而要求删减戏份的小花,还有嗜酒且一喝酒就不省人事的、因肠胃病而只喝软水的、心理承受力差的、刚认识就同居结果一起出了车祸的男女演员。观众在看到这些场景时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当下娱乐圈中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流行的社交媒体中,我们经常能见到“某流量明星在剧组耍大牌”“某演员因创作理念不合而辞演某剧”“某小花在电视剧中饰演厨师却连吃东西的镜头都用替身”“某某演员片酬高达XXX”等娱乐新闻,观众感叹流量当道,演技稀缺,好演员没有市场的同时,其实对这样的现象已经麻木了。在《ONE CUT OF THE DEAD》中,本来要饰演导演的男演员和饰演化妆师的女演员因为车祸,导致临开拍前这两个角色空缺,导演日暮和曾经是演员、后来因为“攻击”事件退出演艺圈的妻子临危受命,出演了这两个角色。导演日暮在演戏的过程中借着角色之便,即兴对扮演女主人公的偶像小花的做作演技和饰演男主人公的流量小生抢夺话语权的行为进行了痛批,这既是对电影中演员的批判,也是对银幕外的电影行业环境和混乱现象的一次怒吼。
此外,影片还以摄影师为切入口,涉及电影行业尤其是日本电影界中等级制度的问题。《ONE CUT OF THE DEAD》的拍摄中,摄影师身体欠佳,摄影观念也比较保守规矩,即便这样也要固守着自己摄影师的身份,对于来自后辈关于拍摄的想法和想要一试的请求,他坚持自己才是摄影师,断然拒绝。结果拍摄中途腰伤复发,画面停滞30 秒,后辈终于拿起了摄影机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摄,虽然技巧仍然幼稚,但终归没有使现场直播发生播出事故。反思现实,一些青年电影人在行业中同样难有机会施展手脚,只能在年年岁岁中等待“熬”出头的时机,其中不乏优秀的年轻人,因此现在许多的青年电影人扶持项目,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施展抱负和才华的同时,也是在为整个行业储备坚实的后备军,培养新兴力量,让电影梦能够一直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
最后,影片在最后一个套层中,为我们全面展示了一部“烂片”的拍摄过程。简陋的拍摄条件,制片方和放映方的超高难度拍摄要求,演员业余,导演和整个摄制组都是电影界的无名之辈,可想而知拍摄出来的效果。可是即便是这样,影片还是以一种戏谑而又近乎悲悯的姿态,为我们呈现了“烂片”背后的艰辛。无论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突发状况时的那一句“摄影机不要停”,还是最后摇臂跌坏了之后所有演职人员“叠罗汉”来创造一个人肉摇臂,都体现出影片和现实中电影人内心的坚持和对梦想的呵护。电影是一场梦,不仅是为观众做的一场梦,也是所有电影人的一场梦。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对于电影也是一样,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部影片是用血汗书写的献给电影人的一封情书。
注释:
①[英]苏珊·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M].邹赞,孙柏,李玥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05-306.
②豆瓣电影[EB/OL].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34315/comments?start =20 & limit =20 & sort =new_score & status=P.
③《摄影机不要停! 》:逆袭! 超低成本的大制[EB/OL].百度,2018-09-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937181439230476.
④杨弋枢.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⑤杨弋枢.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⑥小说如荷马史诗《奥德赛》、拉伯雷的《巨人传》;绘画如范·艾克的《阿诺菲尼的婚礼》(1434)等。
⑦赵艳明,李文聪.打破写实的神话——论电影的现实性与反身性[J].文艺评论,2011(05):123-128.
⑧李洋.反身式电影及其修辞——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手法评析[J].当代电影,2014(03):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