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与衰落研究

2020-02-24 06:13王云鹏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沙门佛教

王云鹏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所,湖北 武汉 430070)

目录是反映文献沿革的重要工具。《汉书·艺文志》尚未著录佛教典籍,当时的佛教方兴未艾,未能进入我国的古典目录之中。东汉以后,佛教渐渐兴起,文献日趋兴盛,许多综合目录,如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都附录了佛经。唐朝初年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也附录佛经于四部之后。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史志目录,如《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皆收录佛教文献于“子部·释家类”。唯独《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佛教文献于“子部·道家类”。大概宋代以前的佛教文献与今天意义上的佛教文献还有很大的不同。

一、婆罗门教的东传

婆罗门教与佛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宗教,甚至一些教义方面是截然对立的。长久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婆罗门文献或佛教文献时,没有明晰地区分二者,甚至混为一谈(例如,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将《婆罗门书》归入佛教文献类)。大概婆罗门教与佛教都来源于古印度,二者又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二者的区别频频被人们忽视。

婆罗门教的产生,反映了古代印度特殊的阶层理念和种姓观念,这个理念以婆罗门阶层为主,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为四种种性。婆罗门掌管祭祀、宗教,具有最高的地位;刹帝利为武士、贵族或王族,为婆罗门阶层提供服务;吠舍为商人、农民;首陀罗为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婆罗门教自然产生于种性制度以后。但是,婆罗门教远远早于佛教。①

婆罗门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也比较早,根据《隋志》著录的婆罗门文献的情况,至少唐朝以前,婆罗门教就已经传入我国了。但是,也有一些材料表明,东汉甚至东汉以前,婆罗门教就已经传入中国了。只不过,当时尚未有“教”的概念②,人们对婆罗门教派及其义理还没有明晰的认识,而仅仅局限于婆罗门教带来的异域风情,诸如舞蹈、音乐、杂技,等等。《通典》:“汉代有橦末伎,又有盘舞。晋代加之以杯,谓之杯盘舞。梁有长蹻伎、跳铃伎、踯倒伎、跳剑伎,今并存。又有舞轮伎,盖今之戏车轮者。透三峡伎,盖今之透飞梯之类也。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梁有猕猴幢伎,今有缘竿伎,又有猕猴缘竿伎,未审何者为是。又有弄椀珠伎、丹珠伎。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礧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婆罗门乐,用漆筚篥二,齐鼓一。散乐,用横笛一,拍板一,腰鼓三。其馀杂戏,变态多端,皆不足称也。”[1]3729与婆罗门乐相称的橦末伎、盘舞,大概也属于婆罗门文化的范畴。由此看来,汉代已经有婆罗门文化的因子了。

隋唐时期,婆罗门教已经被普通百姓认知。《大业拾遗录》:“门南洛水有翊津桥,通翻经道场东街。其道场有婆罗门僧及身毒僧十余人,新翻诸经。其所翻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书,书即今胡书体。贝多叶长一尺五六寸,阔五寸许,叶形似枇杷叶而厚大,横作行书,随经多少,缝缀其一边,怗怗然,今呼为‘梵夹’。”[2]4孟郊《晓鹤》:“晓鹤弹古舌,婆罗门叫音。应吹天上律,不使尘中寻。”[3]4258清江《送婆罗门》:“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3]9146刘言史《送婆罗门归本国》:“刹利王孙字迦摄,竹锥横写叱萝叶。遥知汉地未有经,手牵白马绕天行。龟兹碛西胡雪黑,大师冻死来不得。地尽年深始到船,海里更行三十国。行多耳断金环落,冉冉悠悠不停脚。马死经留卻去时,往来应尽一生期。出漠独行人绝处,碛西天漏雨丝丝。”[3]5322但是,婆罗门教传入中国以后,始终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自唐武德之岁,中天竺婆罗门僧瞿多提婆, 于细氎上图画形质,及结坛手印经本至京进上,太武见而不珍, 其僧悒而旋辔。”[4](P83)大概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以儒家为正统思想,以“六经”为核心旨意。而婆罗门教带来的舞蹈、音乐、杂技等艺术,含括有悖于儒家思想的成分。例如,儒家思想把音乐视为国家统治与民风教化的政治工具。《礼记》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声音之道, 与政通矣。”[5]1527《荀子》:“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6]379而婆罗门教传入中国的音乐,在儒家思想观念的审视下,不符合治国之音的要求。《唐书》:“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婆罗门乐,用漆筚篥二,齐鼓一。散乐,用横笛一,拍板一,腰鼓三。其馀杂戏,变态多端,皆不足称也。”[1]3729又如,《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6]272《孔子家语》:“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杀;作淫声,造异服,设伎奇器,以荡上心者,杀;行伪而坚,言诈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惑众者,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者, 杀。此四诛者不以听。’”[7]359而婆罗门教带来的文化中含括怪、力、乱、神的内容。《通典》:“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皆出西域,始于善幻人至中国。汉安帝时,天竺献伎,能自断手足,刳剔肠胃,自是历代有之。大唐高宗恶其惊人,敕西域关津,不令入中国。睿宗时,婆罗门献乐,舞人倒行,而以足舞于极銛刀锋,倒植于地,抵目就刃,以历脸中。”[1]3729《太平御览》:“《唐书》曰:显庆元年,上御安福门楼观大酺,胡人欲持刀自刺,以为幻戏。上不许之,乃下诏曰:‘如闻在外有婆罗门胡等,每于戏处,乃将剑刺肚,以刀割舌,幻惑百姓,极非道理。宜并遣发还蕃,勿令久住。’”[8]3269因此,婆罗门教传入我国以后,虽然在杂技、音乐、医术等方面有所传播,但总体不受统治阶级待见,没有广泛地流行。

二、我国古代沙门中的婆罗门因子

已如上述,古代印度的种姓观念中,以婆罗门地位最高,首陀罗地位最低。根据《摩奴法典》《爱达罗氏梵书》的规定,婆罗门甚至可以随意驱逐、残杀首陀罗。首陀罗人们为了生存,曾经多次与婆罗门发生斗争,并极大地动摇了婆罗门奴隶主的统治。加之婆罗门、刹帝利内部的明争暗斗,当时的社会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一些反抗婆罗门的先驱,为争取更好的生活,纷纷寻求解脱的良方,形成了沙门思潮。“沙门”又作娑门、桑门,意为勤息、息心、净志,属于对当时一切反婆罗门统治、反吠陀权威的思想的通称,其内部又有不同的派别和人物。例如,在释迦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黎·拘舍罗、散若夷·毗罗黎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伽旃那、尼乾子·若提子),他们分别属于耆那教、生活派、顺世派、不可知论派等,虽然矛头都指向了婆罗门统治者,而各自的哲学信仰、学说主张不尽相同。当然,沙门思潮远远不止这六家,我们熟稔的佛教,也属于沙门思潮。由此,古印度沙门思潮含有宽阔的范畴,而佛教只是众多沙门思潮中的一支。

我国古代“沙门”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纪》:“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静。其精者为沙门。沙门,汉言息也,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9]1428由此可知,我国古代沙门的概念与古印度沙门的概念有所不同。古印度“沙门”具有广阔的范畴,既含括佛教,也包含耆那教、生活派等。而依据《后汉纪》的表述,沙门不仅专指佛教徒,更专指精进的佛教徒,范畴更为狭隘。《后汉纪》描述沙门的特点为“息意去欲,归于无为”。《佛说四十二章经》:“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爲法,名曰沙门。”“无为”思想本来属于典型的道家思想之一。《后汉纪》《佛说四十二章经》阐释沙门为“无为”思想,大概当时的沙门与中国古代道家具有一些共性:一、中国古代道家寻仙问道,不再世俗之内。沙门也是如此,《世说新语》:“高士必在于纵心调畅,沙门虽云俗外,反更束于教,非情性自得之谓也。”[10]845《惠远集》:“隆安六年,桓玄遣书于惠远,言沙门令致敬王者,惠远答书论不可致之意。又言袈裟非朝廷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军国非沙门之象,窃所未安,遂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一论家,二论出家,三论出求宗不顺化,四论体不兼应,五论形尽神不灭。著是五论,以明出家之法,不合同俗以致敬于王者。”[8]2925;二、黄老道家以“无为”作为修行的追求,而沙门亦是如此。《前汉·郊祀志》 :“沙门,汉言息心削发,绝情欲,归于无爲也。”[11]36《洛阳伽蓝记》:“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作有为。”[12]76大概沙门的“无为”思想旨在静心修道,远离世俗。包何《同李郎中净律院梡子树》:“本梡稀难识,沙门种则生。叶殊经写字,子为佛称名。滤水浇新长,燃灯暖更荣。亭亭无别意,只是劝修行。”[3]2170就是这个意思;三、道家有专门的器具,而沙门一般以锡杖作为法器。宋之问《送沙门泓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三乘归净域,万骑饯通庄。就日离亭近,弥天别路长。荆南旋杖钵,渭北限津梁。何日纡真果,还来入帝乡。”[3]643杜甫《留别公安太易沙门》:“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初逢休上人。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笥拟心神。沙村白雪仍含冻,江县红梅已放春。先蹋炉峰置兰若,徐飞锡杖出风尘。”[32565由此,中国古代沙门与道家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沙门文献于“子部·道家类”,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

另外,《后汉纪》虽然界定沙门的范畴更为狭隘,甚至专指佛教中的精进者,实质上,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沙门的范畴逐渐宽阔了起来,不仅包括佛教,甚至还含括婆罗门教。《续搜神记》:“顾霈者,吴之豪士,送客置酒,有一沙门在坐,主人杀羊,羊绳断,便走来,入道人膝中,穿头入袈裟下,道人不能救,即将去杀之。”[13]1634《太平御览》:“曇游道人,清苦沙门也。剡县有一家事蛊,人噉其食饮,无不吐血死。游诣之,主人下食,游便呪为一双蜈蚣,长丈馀。于盘中走出,饱食归,安然无他。”[8]3292古代沙门中人在当时被称为“道人”,这些道人一般精通道术,《太平御览》 :“将军郭默获沙门竺,浮图澄以其有道术,进之于勒。试澄有效,甚尊重之。”[8]578《太平预览》:“沙公,西域沙门也。有秘术。每旱,苻坚常使咒龙,龙便下钵中,天辄大雨。”[8]56“沙门宝意,世居天竺,以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恒于寺中树下坐禅,又晓经律,时人号为三藏。常转侧数百具子,立知吉凶,善能神咒,以香涂掌,亦见人往事。”[8]2932这些精通道术的沙门,显然与佛教沙门有所区别,更接近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太平御览》:“法云寺,西域乌长国胡沙门昙摩罗所立。摩罗聪惠利根,学穷释氏。至中国,即晓魏言及隶书,凡所闻见,无不通解。京都沙门好胡法者皆就摩罗授持之。戒行真苦,秘咒神验,咒枯树能生枝叶,咒人变为驴马,见者莫不惊怖。”[8]2927摩罗本属于西域乌长国胡沙门,精通秘咒。而乌长国以婆罗门为上族:“乌苌国,在赊弥南。北有葱岭,南至天竺。婆罗门胡为其上族。婆罗门多解天文吉凶之数,其王动则访决焉。”[14]3233所以,胡沙门昙摩罗精通的秘咒来自于婆罗门教而并非佛教。我国古代沙门中含有婆罗门的因子。

当时,人们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高僧传》:“佛号世遵,国家所奉。里闾小无爵秩者,为应得事佛与不。又沙门皆应高洁贞正,行能精进,然后可为道士。今沙门甚衆,或有奸宄避后,多非其人,可料简详议。”[15]352《高僧传》所谓“奸宄避役”并不虚妄,当时,确实有许多沙门并非静心修道、诚心向善的佛教中人。《太平御览》:“《南燕录》曰:有司奏沙门僧知,夜入临淄人冷平舍,淫其寡嫂李氏。平与弟安国杀之。”[8]1918“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8]1231甚至涂炭生灵,危及国家社稷,《北史》:“时冀州沙门法庆既为妖幻,遂说勃海人李归伯。归伯合家从之,招率乡人,推法庆为主。法庆以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杀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者为十住菩萨。又合狂药,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知识,唯以杀害为事。”[14]634《隋书》:“时帝数舍身为奴,拘信佛法,为沙门所制。”[16]629这给予后周武帝很大的触动,武帝颁布灭“沙门”之法,诏曰:“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17]7今天,人们一般称谓这一事件为“三武一宗灭佛”。实际上,诏书中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统治阶级意欲灭沙门,而不是佛教。佛教息意去欲,归于无为,既不在世俗之中,又劝人修道向善,并不违背统治阶级的旨意。而那些危及国家社稷的师巫、沙门,早已不是《后汉纪》中的沙门了,含有更广阔的范畴,包含那些精通咒术、涂炭生灵,甚至危及国家社稷的婆罗门教徒。也正是经历这一劫难以后,婆罗门教在中国彻底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和土壤,佛教则在这次法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新生。

注释:

①参见:姚卫群《佛教思想与婆罗门教思想的联系与差别》,《宗教与哲学》2016年第1 期,第342-354 页。

②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教”的概念,参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猜你喜欢
沙门佛教
江西部分省级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菌监测与分子分型研究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瑞安市腹泻患者沙门菌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研究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华东地区沙门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分析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饮食和服务行业健康人群携带沙门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