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政策扶持研究

2020-02-24 05:52邓永砚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民办民办高校

邓永砚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长春 130600)

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我国传统私立高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我国第一所民办高校是创办于1984 年的北京城市学院。截至2018 年底,民办普通高校749 所(含独立学院265 所),比上年增加3 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8.13%。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生质的变化,要求高校有质的进步。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教学方面有提升,在科研方面有进步。

一、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历史沿革

民办高校科研起步较晚,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1.萌芽期(1998—2001)1997 年10 月1 日《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合法性地位,使部分民办高校可参与高考招生,既解决了民办高校的生源数量、质量问题,又极大地激发了民办高校持续办学的欲望。民办高校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科研开始在民办高校中萌芽。2.成长期(2002—2007) 党的十六大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标志,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规范了民办高校的设立和管理,对民办高校设置专项资金和税收的优惠政策。同时,民办高校经费较前期有了增加,科研水平得以提高,发表学术论文量增多。3.发展期(2008—至今)以《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的颁布为标志,详细规定了民办高校的性质、设立、组织活动、管理监督、法律责任等,并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为方针,促进了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坚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信心。在此大背景下,部分优质民办高校大力发展科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二)民办高校科研现状分析

统计2010—2019 年十年数据可以发现,民办高校数量是先升后降。从区域分布上看,民办高校覆盖地域广泛,以东部地区居多,占总数的54.2%,其中又以上海地区最多,约占东部地区的49.3%,山东省次之。中部地区约占总数的21.6%,东北地区约占总数的13.4%,西部地区连续三年数据保持不变。民办高校科研实力上看,根据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发布的《2018 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科研竞争力评价结果B 级以上的民办高校46 所,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3]。多数民办高校在学科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学科,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二、民办高校科研发展中政策扶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民办高校科研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仍面临着科研实力弱、科研成果少、研究质量不高、科研经费不 足等现实问题[4-5]。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进而影响民办高校后续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具体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主观观念上,对民办高校科研不够重视

长久以来,对公办科研和民办科研的重视程度存在差距[6]。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民办科研重视程度低,政策的天平偏向公办教育,对民办科研没有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在项目申报、批准、科研人员人事职称等方面,民办高校处于劣势,在竞争激烈的科研人员争夺竞赛中处于下风,科研人才难以引进,引进后流失严重,人员稳定性差,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导致恶性循环。此外,对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及转化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层次较低[7]。

(二)财政政策上,对民办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低

民办高校经费来源有四个方面:企业投资、银行贷款、个人投资和学生学费。国外的民办高校经费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捐赠,而我国因为尚未解决税前捐资的法律问题,社会捐赠较少,受赠民办高校数量少,学生学费为主要运营经费。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学校拨款,来源单一、不稳定,缺乏政府的有力资助[8]。政府提供的优惠大部分是象征性的,如免除部分税收、土地优惠政策等[9],不能直接作为民办高校的科研资金,导致缺乏足够的科研资金。同时,民办院校缺乏足够的与科研有关的资本积累,如仪器设备等物质匮乏,导致科研项目不能开展,或者开展之后,缺乏后续资金支持,而使项目无疾而终,打击了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三)行政政策上,对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缺乏相关配套政策或扶持政策的针对性不强

民办高校科研发展主要受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民办高校的科研定位处于高等教育科研中的较低水平,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能有效依靠政策红利开展科研项目。对民办高校科研发展来说,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部分地区的扶持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导致一些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

(四)法律法规上,对民办高校科研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撑

教育部于2010 年联合其他各部委提出《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全国民办高校发展作了基本的规范。2016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法律法规提出“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差别化政策体系”,并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民办学校留校”。但是,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公办院校,未对民办高校科研提出明确的扶持政策。正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民办高校在科研上发展缓慢,影响学校后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科研发展政策扶持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型社会”阶段,将更多地依靠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迫切要求高校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从而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及产业调整、升级,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质的突破。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形式,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虽然其科研水平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某些学科领域上已形成优势,对我国科研竞争力的整体提高贡献较大。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灵活,只要对其进行有利的政策扶持,其科研水平会迅速提升。因而,必须制定更加适合及富有激励性的政策,加快民办高校科研进一步提高。

(一)转变观念,重视民办高校科研的发展

长久以来,民办高校没有良好的生源,留不住具有优秀科研能力的教师,无法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应加快转变观念,认可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积极引导民办高校的科研发展,清除教育政策上的不平等现象,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加快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帮助民办高校科研实现“弯道超车”。

(二)财政政策上,加大对民办高校科研的经费投入

当前,多数民办高校的经费运营模式是“以学养学”,即用学生的学费来维持日常教学工作的开销,很少有多余的经费被用于科学研究。《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宽办学筹资渠道”“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对民办高校的科研扶持却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对民办高校科研的忽视,导致了民办高校科研质量差、水平低。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大对民办高校科研的经费投入。

首先,提高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投入,使其待遇与公办教师基本持平。师资力量是高校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科研层次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师只是将民办高校作为职业生涯的踏板,并不专心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科学研究,导致民办高校多为年轻教师,缺乏科研经验。因此,要提高其经济待遇,使其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条件下留在学校,从事学术研究,保证民办高校科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其次,提高对民办高校科研项目的投资。民办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面具有公办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民办高校一旦体会到科研及成果转化带来的红利,便能更加重视科研发展及转化。但是,部分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仍停留在职业技术培训上,无法开展科研项目。因此,在科研项目经费资助上要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视同仁,加快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启动与后续发展。

再次,对民办高校科研进行物质资助。科研项目的开展需要与之配套的物质条件,如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民办高校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无法在短时间内配置齐全的实验物资,导致其能承接的科研项目十分有限。所以,政府可以考虑直接进行物资投入,投入的物资由所有民办院校借用或租用。这既能省去民办高校科研项目主要的经费花销,又能达到顺利开展科研的目的,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最后,加大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奖助学金投入。学生是科研的后备力量,也是未来科研的主力军。《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落实同等资助政策”,但在具体落实操作时存在一些不足。民办高校学生的奖助学金受众数量低,且奖励金额少。政府应尽快修改并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奖学金投入,便于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以此激励学生,进而走上科研之路。

(三)行政政策上,加快建立并完善有针对性的政策

民办教育面临相关政策出台时间短、教育积淀少、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民办高校科研处于劣势,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扶持,从而达到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合理格局。所以,应对民办高等教育科研实行行政政策倾斜。首先,完善民办高校的招生政策。生源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稳定的生源,才有学校后续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不断输出。在现有观念的限制下,民办高校的生源面临着不稳定的危机。所以,要不断完善民办高校的招生政策。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在招生批次上给予民办高校自主选择权和平等发展权,允许其自主招生和自主选拔录取。同时,鼓励和扶持科研氛围较好的民办高校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其次,完善民办高校的就业政策。市场作为人才的试金石,对民办高校学生存在怀疑。就业率低、层次不高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只要求毕业,不会考虑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影响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会拉低国家的科研水平。因此,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对民办高校予以扶持,本着民办公办同等对待的原则,给予学生同等的待遇,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四)法律法规上,提供法律支持和地方性政策保障,明确民办高校科研的重要性

从民办高校产生之初,国家就出台了有关民办高校的法律法规,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修正法案,细化了民办高校的类型,使民办高校进入分类管理的新时代。还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

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科研规定不完善。同时,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科研尚未有可行的扶持政策,导致民办高校科研水平发展缓慢。因此,必须细化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措施,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四、结论科研是一个国家得以立足于世界的重要保障,人类每一次大的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革新。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才能在高速变换的世界中保持不败之地。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会有效增加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民办高校要通过观念转变和政策扶持,推动科研创新。民办高校要利用自身体制机制的灵活性,使扶持政策的成果实现倍增效应,加快科研水平的提升、人才的高层次培养,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民办高校科研模式,使民办高校科研得到质的飞跃,为新时代中国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民办民办高校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ABB资助国内外顶尖高校开展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