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悚片的新程式:“感官剥夺”电影的类型魅力

2020-02-24 02:48王天琴
视听 2020年2期
关键词:盲女画框感官

□ 王天琴

2018年,美国电影《寂静之地》在中国收获了2.21亿元票房佳绩(数据来源:灯塔电影票房)的同时,也让众多中国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接触到“感官剥夺”电影这一新鲜的惊悚电影类型。从属于惊悚片类型的“感官剥夺”电影除了兼具惊悚片的紧张刺激,还创新性地以生理感官化“减”为“加”为切入点制造恐惧,开拓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与范式。

一、“感官剥夺”电影的类型概述

在概述“感官剥夺”电影之前,首先要知晓“感官剥夺”这一概念。感官剥夺指的是生命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这种隔绝包括光刺激、声音刺激、触觉刺激等生理上的刺激,一段时间后生命体会因这种隔绝发生一些病理性的生理现象。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实验室首次进行了“感官剥夺”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在隔离室中使用器械,从源头对实验者的听觉、视觉、触觉等进行限制,一段时间后,一些实验者便开始无法忍受,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反应能力变差、焦躁不安等现象,更有甚者产生了错觉和幻觉。实验结果表明,人需要与外界的刺激产生广泛接触,才能更好地保持生理和精神上的稳定。“感官剥夺”电影的理念由此产生,类型形式也与这一概念相关。在一部“感官剥夺”电影中,角色因自身生理缺陷或者环境所致,主动或被迫丧失表达或接收某一种感官信息的能力,因感官被限制导致角色落入险要的困境并增加了戏剧矛盾,角色必须要突破感官阻碍与生理限制才能逃离困境。最早的“感官剥夺”电影可追溯到1967年的美国电影《盲女惊魂记》,由演员奥黛丽·赫本饰演的一位盲女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阴差阳错地展开了一场逃亡行动,与毒贩斗智斗勇。片中的盲女瘦弱单薄且双目失明,面对凶残的毒贩,她使用打破灯泡、切断电源等手段让毒贩陷入黑暗迷失之中,为自己争取迂回与逃脱的机会。这是“感官剥夺”电影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感官限制”与“惊险刺激”这两个关键词为“感官剥夺”电影提供了初始的模板,此后“感官剥夺”电影的发展都是在这两个关键词之上不断创新。从2016年起,“感官剥夺”电影大量出现,不仅有着极高的话题度,也涌现了不少佳片,并发展出了“视觉困境”“听觉困境”等多种组合形式。

“感官剥夺”电影按照电影中角色感官被剥夺的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主动剥夺、被动剥夺以及主动与被动交互式剥夺三个种类。在主动剥夺中,角色多因自身的生理缺陷如残疾等丧失接收或传递感官信息的能力,从而陷入危险境地,如电影《盲女惊魂记》(1967年)、《盲女 72 小时》(1993年)、《无声夜》(2016年)等。在被动剥夺中,角色多是感官健全的正常人,因困境所致,需要他们限制自己的行为去避免接收或传递感官信息,如不能看、不能听、不能出声等,这类“感官剥夺”电影有《寂静之地》(2018年)、《蒙上你的眼》(2018年)等。在主动与被动交互式剥夺中,感官的困境往往涉及多个角色,主角想要生存,就必须在某一感官缺失(主动剥夺)但另一感官异常敏锐的反派所制造的困境下,对自己健全的感官进行限制(被动剥夺),此类作品有《屏住呼吸》(2016年)、《死寂逃亡》(2019年)等。

二、化“减”为“加”:“感官剥夺”电影的类型特点

在多数电影中,创作者都试图尽可能融入更多视听元素,使影片变得丰富耐看,而携带感官缺失特色的“感官剥夺”电影似乎在规避这一创作信条。电影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某一感官的丧失不妨碍它以其他形式在电影中出现,如何利用感官缺失制造惊悚氛围增加戏剧张力成为“感官剥夺”电影的重点。在“感官剥夺”的实验中,处在感官隔离状态下的实验者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对感官信息也更加敏感,某一感官虽是缺失的状态,但另一感官却因此增强,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盲人的听力和聋哑人的视力相较于正常人更加敏锐,“感官剥夺”电影里多处存在对该状态的模拟。在“感官剥夺”电影中,为了突出声音和光亮等在感官缺失状态下所具有的独特性,视听元素被刻意放大,如《寂静之地》中角色为躲避循声而来的怪物避免发出声响,在宁静的环境中,任何声音元素都可能是遭致灾祸的符号,此时无论是脚步落在砂石路上的沙沙声,还是角色因紧张而发出的粗重喘息声,都如同炸弹引爆一般响亮刺耳。在无声的状态下,有声被搁置在了无法忽略的突出位置,某一感官负向削弱的同时,另一感官却在正向增强,在正常状态下不引人注目的细节被巨大化,这种巨大化无论是给观众的视听还是心理都带来了不可抗拒的压迫感,营造极强的心理恐惧感。

在“感官剥夺”电影中,因角色接收感官信息存在局限性进一步导致观众获得信息存在局限性,即在电影规定画框内“感官剥夺”电影所能提供的信息较之其他电影是相对减少的,但“感官剥夺”电影并没有因这一局限而故步自封,而是积极寻求画框之外的广阔世界。在《屏住呼吸》中,主角在盲人反派黑暗的房子里努力保持无声的摸索前进时,前进的过程就如画框黑暗边界的逐渐扩张,画框之外的下一秒是远离危险还是靠近危险,有着极高的未知性。在《蒙上你的眼》中,令角色和观众恐惧的根源始终存在于画框之外,影片至尾都不曾正面展示导致这场灾难的究竟为何物,而是通过人们看到“它”便会发疯自杀以及狂热的信徒逼迫人们睁眼看“它”来侧面描写其骇人程度,可以说惊悚与恐惧来自于画框之外的联想。创作者利用感官缺失而对困境的模糊化处理是对画框边界的扩大,利用残缺增加了电影中世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三、亲历困境与身体共鸣:“感官剥夺”电影的观众心理

从属于惊悚片的“感官剥夺”电影,其故事模式与惊悚片多有重合——建立一个危机四伏的情节与环境,故事围绕被困其中的角色想法设法脱离险境而展开。但区别于其他惊悚片,“感官剥夺”电影最具特色的一点即如何利用感官缺失去制造困境和悬念。根据希区柯克的悬念理论,悬念的产生是根据电影中人物所获得的信息与观众所知的信息之间存在的信息差所决定的。在“感官剥夺”电影中,制造悬念的信息差存在于影片中人物角色因感官缺失而无法接收某些感官信息,与影片外观众感官健全可以全面接收所有感官信息之间。在“感官剥夺”电影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去展现角色所身处的危急情况时,影片中的人物因感官缺陷,只能片面地接收危险信号,而坐在银幕前被影片引导着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即上帝视角去观看影片的观众是能够接收到画面内所有的危险信号的,因此当影片中的角色与危险近在咫尺却不自知时,处在影片外全知全觉的观众也只能目睹着一切发生却束手无策。在电影《无声夜》中,聋哑女作家麦蒂对歹徒的到来浑然不知,甚至对邻居好友在几尺之隔的玻璃门外被残忍虐杀时所发出的凄惨叫声都不知晓。观众目睹与听闻到角色的危机与险情,但无法给予角色提示或者帮助,反派对感官缺失的角色所施加或者将要施加的暴虐行径其实也是对观众的一种虐待——因感知危险却无法逃脱只能束手就擒给观众造成了无力感,本是感官全能的观众在此时沦为一种“无能”,接收到的危险信息越多,越是被克制在银幕前的座椅上动弹不得,影片内角色被困于险情之中同时也是观众被困于影片之外,弱小无助又恐惧的情绪在此由电影情节映射到观众心理上,惊悚效果更加突出。

“感官剥夺”电影在展现惊悚时多使用浸入式的互动效应增强观众与电影的身体联系,消除电影与观众之间的间离感,使观众从观影行为转变成体验行为。《寂静之地》登陆国内院线之初,影片宣发方推出了一部不到1 分钟的影院礼仪营销短片。在这部短片中,观众被电影寂静无声的氛围和惊险刺激的情节深深吸引,聚神屏息之时连撕开食品包装袋、为饮料插入吸管等行为都尽量小心翼翼,避免发出声响,此时一位观众因吃爆米花发出了较为明显的声响,旋即就被影片中的怪物拖出了电影院,配合醒目的影片字幕“电影院内保命守则只有一条:切勿发声,令电影院成为‘寂静之地’”,既营造了影片的惊悚氛围,又宣传了“影院内需保持安静”的观影礼仪。这部小小的营销短片就很好地展现了“感官剥夺”电影与观众心理之间产生的强烈的互动效应,即片中角色的身体所受到的生理及行为上的阻碍与观众的身体产生强烈的联系甚至共鸣。电影中的环境氛围与观众观影时的环境氛围产生呼应,观众被引导着代入影片,成为逃离困境的参与者,因此当片中的角色受到惊吓或威胁时,观众也能感同身受。此外,“感官剥夺”电影也善于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让观众不自觉地代入角色感官缺失的世界。如在影片《盲女惊魂记》和《无声夜》中,常出现使用调低画面亮度和消除声音或者增加一段频率均匀的白噪音来展现角色因视觉障碍和听力障碍所要面对的黑暗的和无声的环境,观众的身体已经从银幕外感官健全的旁观者替换成了影片角色感官缺失的身体,角色受到的感官限制此时也在限制着观众接收感官信息,犹如观众随同影片角色一起变盲或者变聋。“感官剥夺”电影试图打破银幕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只是打破的形式不是通过直接的与观众对话这种使电影角色从影片中抽离的方式,而是根据故事所需来营造极端的环境如极度安静的世界等来间接引导观众代入角色或进入情节,使观众主动去打破“第四堵墙”。

四、结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官剥夺”电影开辟了惊悚片类型里的一块全新的疆土,不仅惊悚效果从单一走向了综合,还创新地使用视听的加减法制造恐惧,俘获观众的恐惧心理,增加与观众的联系。相信这种模式的创新能够给电影创作者们更多创作的灵感与启发。

猜你喜欢
盲女画框感官
做画框
盲女遇害
盲女的脸
会唱歌的艺术画框 英嘉尼V5
巴西:免费教盲女化妆
让色彩细节充分呈现 Grandview(美视)WB5画框幕
巴西免费教盲女化妆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金属画框生锈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