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红
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了古诗词赏析“亲历说”的观点,他认为:“诗中境界,非亲历者不知。”也就是说,阅读主体在赏析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如果能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生活经历运用到审美赏析中,将很好地体会作品的内涵,提升赏析效果。在学生赏析古诗词作品的时候,教师不妨借鉴“亲历”学说,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帮助他们增长生活经验,不断提升其古诗词赏析的能力。
“亲历”学说认为,“知真”是赏析古诗词的要点。古诗词是作者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来的,所以,他们用文字描摹事物的时候也常常融入自己的切实感受。读者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要尝试还原这种真实感受,这就叫做“知真”。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思考作者在何种境况下创作了这首作品。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应要求学生了解一下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作者在蛰居黄州的时候创作了这篇作品,当时苏轼遭受了贬谪,心中有很大的苦闷,所以,借着游山玩水来放松心情。当他来到赤壁的时候,看到了壮丽的河山,同时也联想起了当年在赤壁发生的故事,于是写下了这个作品。教师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在作品中特别提到了周瑜呢?周瑜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呢?”学生若能结合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就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情感:“作者发现周瑜年少有为,自己却不能建功立业,所以,心中不免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从创作角度来说,作者一定要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才能写出更精彩的作品。在鉴赏的过程中,如果能了解作者当时经历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加以理解,阅读效果就会得到提升。
“赏工”也是古诗词赏析“亲历”学说中的关键点,它指的是要解读作者如何写出生活的真实,并用艺术的手段进行加工,让艺术表现也变得更为真实。这种对于诗歌艺术“工”的欣赏也是“亲历”学说所关注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这样就能理解作者如何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用诗歌展现生活。
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作品的结构,思考作者为何如此构思。这首词上半首写的是历史人物,主要展现的是建立霸业的孙权和刘裕,作者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建立功勋,而后半首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话锋一转,借着讽刺刘义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主张,作者认为要坚决抵抗金人,但是作者也反对太过于冒进,所以,这个后半部分主要用来展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一下作者为何选择这些创作主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分析,认为:“如果在怀古诗中只是展现历史,没有和现实结合起来,那么这样的怀古诗没有什么意义,作者主要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政治思想。”这样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结构,认识到诗词作品的诞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想法。
在赏析艺术作品的时候,如果能唤醒读者的真实生活感受,并将其和作者的构思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艺术构思,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之“工”。这样读者就能体会作者精致而新颖的艺术表现技巧,对古诗词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
“得妙”是“亲历”学说中更高的境界。对于诗歌中的妙境,只有深入到某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不足,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不能体会到作者的人生状态,也不能获得相关的人生感悟,所以,阅读的能力较弱。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互动方式交流彼此的人生经历,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中的人生况味,得到古诗词之“妙”。
如学习《琵琶行》,由于学生没有作者这样的人生经历,所以,很难深入理解作品的妙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生生互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作者为何会和琵琶女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就要适时将师生互动融入进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琵琶的乐曲声、琵琶女的遭遇、作者的遭遇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最后的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流泪,是为自己而流,还是因为听了琵琶女的故事而流泪。”最后引导学生展开生本互动,尝试将讨论的结果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中,看看能否理解作者的心情,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古诗词作品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它们蕴含着审美境界和人生况味。正如学者邹一桂所说的那样:“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物象中寻找,用生活经验和生活态度辅助理解,这样才能从“实”中领悟“虚”,进而体会作品之“妙”。
由于学生的人生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在领悟作品之妙的时候常常不得要领,甚至产生很多困惑。“亲历”学说还特别提到了“解惑”。当学生发现自己从诗歌中总结出的审美经验和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经验相互矛盾的时候,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解决其疑惑。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这样才能拓展审美建构,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若有条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这也是一种能促进学生“亲历”,引导其拓展审美建构的方法。
学习《蜀道难》的时候,有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感悟,产生了困惑:“当我们在游历祖国美好河山的时候常常想到的是赞美,希望其他人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但是为何这首诗写的却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似乎比较消极。”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生存状态,产生“亲历”的效果。学生发现:“唐朝表面看很繁华,但是隐藏着一些政治危机。或许作者感受到了这些,所以,想要在作品中委婉地表达这一点,因此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可以看出,学生拓展了审美建构,并结合新的审美建构提出了一种假设。
在学生亲历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等已有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审美经验,鉴赏作品的时候调动它们,进而获得审美感受。结合困惑进行分析释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主观能动性深化拓展审美建构的过程。学生的人生经历若能更加丰富,那么自然能拓展审美建构,对作品的理解也更丰富、透彻。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结合“亲历”说展开审美赏析,则能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促使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赏读。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作品之妙,同时也能很好地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学鉴赏要素,从而提升古诗词赏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