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英振
语文阅读教学,一句话说到家,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对文章的品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从文本中品读什么,又是如何来品读的。下面笔者从散文的角度来谈谈阅读教学。
对散文阅读教学而言,要处理好道与器的问题。所谓道,就是意蕴层面的一些东西,即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所谓器,就是载体文技方面的东西,就是文本所选择的写作对象及运用的形式。
意蕴层面,对散文来说,其终极目标无非是情或理。乡情、亲情、友情等;感悟历史之理,体会人生、社会之理等,无不可拿来挫于笔端。如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写的是故乡之情,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亲情,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写的是“在人生的世界上闯荡,不要总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要寻求心灵的宁静”之理。当然,我们在探求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反复揣摩阅读,也会领略到意蕴层面另外的一些风景。如我们读老舍的《想北平》,在感受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的路途中,可以欣赏到北平的不少人文景点,像陶然亭、什刹海,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可以看到北平的风土人情,还可以感受到一点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我们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认识到什么是祖孙情,什么是母子情,什么是夫妻情;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母慈妻贤的家庭伦理观念;可以在祖母持象笏至中,领会到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以上这些意蕴层面的东西都是散文的道,这里有情感、有思想,同时也渗透着文化和理念,它带有历史和时代的烙印,也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载体文技方面,就写作对象而言,也就是它选择的写作素材,山川景物、人物事件、风土人文等皆可笼于文内。它的横面可以通天入地,贯通中西;它的纵面可以上达上古大荒,下至今朝眼前,乃至茫茫未来,散文的形散即是此理。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它写了月下的荷塘,写了荷塘上的月色,写了荷塘四周,还写了古时江南女子采莲的情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给我们描绘了项脊轩内外的环境,描写了“母亲问儿寒饥”“祖母至轩中”“妻子伴读轩中”几个细节事件。这些文字材料都是散文的器,我们要品悟散文的道,必须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这些器中。如通过品读《荷塘月色》中的景色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荷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及荷塘四周的景色特点,体悟到古时江南女子采莲情景的优美,还可以体会到作者复杂多变的情感和他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载体文技的另一面就是形式运用问题。它可以包括文章的篇章布局、遣词造句、修辞表现手法等内容,实际上这都是文章一些形式上的问题。散文就谋篇布局来说,表达上多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议论和抒情为辅。如《想北平》以“我真爱北平”“真想念北平”等几个抒情性句子统领文本,以描写北平的建筑布局特点、北平的自然风物特点来组织文章结构。这种结构布局,一方面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作者“想北平,爱北平”这一情感;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感受到了北平在建筑、在自然风物等方面的特点,明白作者对北平的感情是真挚的,是深沉的,是细腻的。
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应是散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品味散文的语言美,把握其表意的丰富性、深刻性,也是其重要鉴赏点。如老舍的《想北平》用了“白霜儿”“挤得慌”等带有明显京味特点的词语,在作品的艺术上显示出其京味风格,内容上体现出作者对北平的爱已渗入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使用“曲曲折折”“婷婷”“田田”等叠音词,一来给人带来音乐的感受;二来很好地衬托出作者当时面对优美的景色所产生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再者,《荷塘月色》中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除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外,还产生了化抽象为具体,绘难描之景于眼前,表难抒之情于文内的效果。《项脊轩志》中几个细节描写则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各种亲情的体会。
此外,整散句、长短句、变式句和常式句交叉运用,也都可以给文章带来语言美,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怎么了,你?”这一主谓倒装句的使用,突出了水生嫂对水生的深情关爱。
散文的问题是一个道与器的问题。那么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就是怎么抓住散文的道与器的问题。
我们应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树立文本中心的意识。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环境所写出的作品内容是不同的。如在我们常人看来花儿是美好的,鸟儿的鸣叫声也是清脆悦耳的,但杜甫却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这是因为杜甫当时面临的是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境况。所以,无论是阅读哪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我们都要分析其意蕴内容,都要做到知人论世。
但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我们要解读其意蕴内容,必须要紧紧扣住文本来进行,透过语言文字来解读分析。我们要分析文本中的艺术形象,我们要分析文本中情感思想,我们要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语言艺术。总之,我们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不能把它上成历史课、政治课等非语文课。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对文本的品味感悟。开展大声的朗读、自由的诵读、齐读、范读、默读、重点段落重点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以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读中理解文本。
教师要确立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大面到重点的阅读教学意识。面对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抓文中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大体上把握一下文章大意,然后通过读,感悟出文章的情感,对重点语段、重点内容进行细读、精读。如《想北平》中“我真爱北平”“真想念北平”,这两个句子是反映文章大意的关键句,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两个句子明白这篇文章作者是要表达对北平的爱和想念之情。然后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中描写北平建筑布局特点和北平自然风物特点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的读,理解作品的意蕴,体会作品载体文技之美。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对文本的解读,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问题的设计和运用,问题设计得合理与否,问题设计得是否符合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规律,问题设计的深浅程度,都直接决定了文本解读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以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如《荷塘月色》,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我们可以大致地领会到作者的什么心情?”“文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描写景象的语段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景象描写各寄寓了作者什么情感?”“对作者这种复杂变化的情感,你是如何认识的?”以这些问题为主轴,引导学生品鉴理解作品。总之,解读作品的思路,要先把作品“解构”了,揉进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然后再把这个作品给合拢起来。